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试卷10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在眼前的黑背景上产生与灯泡相似的光亮,这种现象是( )。
A.感觉后效 √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联觉现象
解析:解析:当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保留一段时间,这种感觉残留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有以往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 )。
A.知觉的理解性 √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解析: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3.朱老师上课时,经常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圈画出来,加强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理解,这体现了知觉的( )。
A.强度律
B.差异律 √
C.活动律
D.对比律
解析:解析:差异律针对的是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题干当中,教师将重点内容圈出来,使得重点内容能够与其他内容相区别开,体现了知觉的差异律。
4.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
解析:解析: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老师讲课,思想开小差,注意离开了当前的听课任务,这属于注意的分散。
5.按照是否能够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 )。
A.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
B.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C.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解析:解析:按照是否能够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B项是按记忆内容的性质分类:C项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类;按记忆内容的主题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6.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使用的记忆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
C.长时记忆
D.无意记忆
解析:解析:短时记忆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7.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排列在( )的材料容易记忆,不易遗忘;排列在( )的材料则容易遗忘。
A.首位和中间、末位
B.中间和末位、首位
C.首位和末位、中间 √
D.中间、首位和末位
解析:解析: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内容
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原因是首位和末位材料受单摄抑制的干扰,而中间的材料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较容易遗忘。
8.一个较大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 )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
解析:解析:遗忘现象的产生就它的机制来说,是记忆痕迹的消退或抑制。一般认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由于记忆痕迹的逐步消退;长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先后材料的干扰,是由于神经过程的负诱导规律而产生抑制的结果。这种干扰抑制作用又分为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
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题干中中间遗忘多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9.看电影《西游记》后,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孙悟空形象是( )。
A.知觉形象
B.记忆表象 √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解析:解析:通常讲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形象,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
10.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
A.通过阅读的《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 √
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
C.创作诗词《沁园春.雪》
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解析:解析: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创造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A项属于再造想象,B、C、D都属于创造想象。
11.学生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 )。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
D.发散思维
解析:解析:抽象逻辑思维(词语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
12.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体现了思维品质的( )。
A.广阔性
B.灵活性 √
C.逻辑性
D.深刻性
解析:解析: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指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机智灵活地考虑问题,应付变化。
13.“手舞足蹈、摩拳擦掌”这种表现说明一个人的情绪正处于的状态是(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
D.美感
解析: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14.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属于( )。
A.道德感 √
B.理智感
C.美感
D.热情
解析:解析: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
15.学生放学回家后既想看电视又想做作业的心态体现的是( )。
A.双趋冲突 √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解析:解析:双趋冲突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看电视和写作业不能“兼得”,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16.对于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学生,应着重培养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果断性 √
C.自制性
D.坚韧性
解析: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学生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意志果断性薄弱的表现,应注重培养意志的果断性。
17.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才能获得最大满足,体现了人(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
D.安全需要
解析:解析:安全需要一般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
、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包括友情、爱情和亲情;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和接受现实能力。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使创造力得以实现,从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18.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是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 )教授对比纳一西蒙量表所作的修订版。
A.推孟 √
B.比奈
C.西蒙
D.韦克斯勒
解析:解析: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是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纳一西蒙量表所作的修订版。
19.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反映人格的( )
A.独特性
B.功能性
C.综合性
D.稳定性 √
解析:解析:人格具有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独特性等特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表明了人格的稳定性。
20.一个人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忍耐力强,则他的气质属于( )。
A.黏液质 √
B.多血质
C.抑郁质
D.混合型
解析:解析:黏液质类型的特征是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动作迟缓、易抑制,沉默寡言,注意稳定,忍耐力强。
二、 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分数:2.00)
21.教育应当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因势利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黏液质的人沉着冷静,但易固执呆板,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要顺其自然
B.多血质的人活泼灵活,易于教育,但要防止重蹈覆辙 √
C.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但易暴躁任性,应当采取暗示性教育,以防引起逆反心理 √
D.抑郁质的人细心但较敏感,教育者要引导其积极思想,防止其自卑心理 √
解析:解析: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三、 判断题(总题数:7,分数:14.00)
22.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 ( )
( ) 遗忘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3.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等主张的是人本主义理论。(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发展的基本概念是存在或者自我。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等主张。
2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把教材讲得详细,这有利于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解析:长时间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讲教材,学生的注意力将难以集中。
25.小林利用口诀记住了各个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这属于意义识记。 (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小林利用口诀记住了朝代的先后顺序,属于意义识记。
2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记忆。 (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解析: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使人们的认识摆脱了对事物的依赖,从而扩大了认识的范围。题干中借用风雨声、落花等物来反映春天的感受,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