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 | 日期 | 2013年 月 日 | ||
课题 | 第二章 第三节 | 课时 | 课时 | |
教学内容 | 1. 意识 2. 注意 3. 睡眠与梦 4. 催眠 | |||
教学目标 | 1. 掌握意识、注意、催眠的概念 2. 掌握意识的状态 3. 掌握催眠的基本过程 4. 了解催眠的原理 | |||
教学重点 | 1. 意识的概念,注意的概念及催眠的概念 2. 注意有哪些规律 3. 关于催眠现象 | |||
教学难点 | 1. 意识与其他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2. 意识有哪些其他形式 3. 梦的代表性观点 | |||
教学方法 | 1、讲授法 2、谈论法 | |||
作业布置 | 简答 1、 睡眠分为哪些阶段? 2、 解释梦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 | |||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
第三节 睡眠与梦 一、睡眠及功能 (一)睡眠的功能 1、修复理论的观点 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恢复论)。 患病时,睡眠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加快疾病恢复。 Q: 人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呢? 婴幼儿一般在16个小时左右; 成年人一般每天7-8个小时; 老年人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一般5个小时左右; 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2、进化理论的观点 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类似于冬眠,可以节省能量消耗,避免受到伤害。 (演化论)。 (二)睡眠障碍 1、失眠症 25%的人偶尔受其影响,9%的人长期受其影响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是形成本症的致病心理因素。 ①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睡眠,发生入睡困难或不能保持睡眠的现象 ②约40%的成人报告有过失眠的经历; ③有多种表现: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时睡时醒、早醒; ④失眠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 ⑤通常女性多于男性。 ● 失眠的影响 健康 工作 生育等。 ● 失眠的 不主张药物(非药物失眠症方法一音乐疗法)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逐渐改善失眠状况 接触引起失眠的事因 用心理的方法改善失眠。 2、睡眠障碍: ①呼吸暂停——睡眠多次发生呼吸中断,通常来自于遗传。 ②嗜睡症——一种遗传障碍,表现为在谈话或其他警觉活动中,如果没有提醒的话,会打盹;在表达任何情感时,经常会体验到肌肉力量的突然丧失。 ③梦呓——睡眠中说话,通常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④梦游——睡眠时走路,多数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阶段。 梦游症 梦游症又称睡行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 这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梦游者在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视起来,但不看东西,然后下床在意识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某种活动。下床行走时,周围虽漆黑一片,但患者一般不会碰到什么东西,而且还行走自如。 据了解,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甚至他们还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梦游是一种奇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他人失去了联系。他们的情绪有时会波动很大,甚至说一大堆胡话,别人很难听懂。 梦游时患者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也很难被强行唤醒。患者虽意识不清,但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发作后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梦游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次晨醒来,对晚间发生的事茫然无知,完全遗忘。该病以6~12岁的男孩多见。 梦游是一个迷惑了人类几个世纪的问题,它诡秘而恐怖。梦游者可以爬上陡峭的屋顶;可以解出平时不会的数学难题;能在钢琴上奏出动人的音乐;还会越过有玻璃的窗户在睡觉时谋杀犯罪,而醒后却一无所知。 有一些梦游者,为了阻止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在睡前把门锁好,藏起钥匙,插好窗户,安上各种装置来随时叫醒自己,然后再把自己捆在床上。可是在他们睡着后,仍能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来摆脱这种束缚,走到户外去。 例:秘鲁东南部有一个小城,城内有两万多人口。白天,市内一片寂静,行人不多。可是一到深夜,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这些人都身穿睡衣,四处游荡,行为怪诞。其实他们都处在睡梦之中,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患有梦游症。初来此地的游客,往往会被这种怪现象吓跑。 梦游这个怪异的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有一种解释为梦游乃是将梦境的内容用外在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这多是由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各种情感波动引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托夫女士,她之所以梦游,是因为她为自己犯下的凶杀案感到异常内疚。梦游的方法就是将梦游者内心的所有烦恼和忧虑统统赶跑。 梦游者是清醒的还是睡着的? 专家们认为他们是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铁普里特兹博士曾花了103小时深度催眠音乐年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说:“梦游者的运动器官是醒着的,而感觉器官却睡着了,起码是部分睡着了,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在睡眠状态下走路做事,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英国伦敦圣乔治医院的克利斯普敦教授最近则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梦游者实际上是醒的,只是他们的大脑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的完整功能被阻断,但大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当人们在精神上受到严重压抑时,会试图在睡着后通过大脑的这种分裂状态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这被认为是对压抑者精神的一种保护机制。 关于梦游还有其他一些有趣问题。例如人们通常认为把梦游者突然叫醒是非常不好的,甚至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然而专家却认为这种影响和用闹钟把沉睡着的人唤醒所造成的影响差不多。这时,梦游患者表现的生理变化与一个沉睡的人被突然唤醒时表现出的变化非常相似。 圣.乔治医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梦游患者的脑活动状态与我们常人在沉睡中被叫醒时感觉到的暂时性定向力障碍雷同。梦游者突然惊醒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只是这种定向力障碍会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为一种精神上的分裂状态。 当然,人们比较关心的是,梦游者真的会做出凶杀等意外事情吗?这种事的确发生过,但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梦游者有较强的反对凶杀和暴力的约束心理,他们不会在梦中做出任何违背他们道德标准的事情。 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基本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 ⑤梦魇——REM阶段发生的令人恐怖的梦(消除:想象排演)。 ⑥夜惊——在NREM的第三或第四阶段睡眠中出现的极度惊恐的状态,通常不能被唤醒。夜惊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相对于成年人说来,上述几种睡眠障碍更多地发生在儿童身上。 二、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大脑活动水平逐渐下降,脑电波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约10分钟。 第二阶段:浅睡期。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有打鼾声,易叫醒,但是叫醒后会报告自己没有睡着。约20分钟。 第三阶段:中睡期。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约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这一阶段;难被叫醒。 (第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 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持续一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接着似乎进入第一阶段的睡眠,但并非如此,而是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第一个睡眠周期中大约持续10分钟,其后逐渐增加,可达1小时。 (平均而言,每晚快速眼动睡眠占整个睡眠的20~25%,大约100分钟)。 梦境——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三、梦 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出现的生理状况,是最重要的生物节律之一。 睡眠时,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弥漫性抑制,使人的感知能力、运动能力、意识等减退处于休止状态。但这种抑制往往是不平衡的,有些神经细胞还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导致梦境的出现。 1、梦的“定义”——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不随意(无意)的想象活动. 传统的解释——由于一天的活动,人的脑细胞疲倦了,大脑皮层处于弥漫性抑制状态,抑制不断扩散,当抑制扩散至大脑皮层下中枢时,就产生了睡眠。但在大脑皮层中始终还有些抑制不深或未被抑制到的区域,这些区域还会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梦。 2、对梦的判断——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在做梦,可以根据脑电波的波型。 持续时间——较短。睡梦中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我们在几秒钟内可以做一个“长梦”。 “整夜都在做梦”其实是一种误解。 3、梦的功能 ①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大脑细胞的功能。研究指出,在做梦阶段,脑内会产生积极的化学的反应,从而促使脑细胞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促使脑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和更新,有利于大脑选择、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机体的信息;维持脑细胞的活动平衡,使大脑特别是“优势半球”得到积极的休息。 ②梦还有助于调节人的心理平衡。 梦境从情绪体验上看,可分为愉快与不愉快的: 愉快的梦境能使人得到愿望的“补偿”,即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在梦境中可以得到满足; 不愉快的梦境总的说来是消极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些梦境如与人争吵、打斗等往往也可以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偿,尽管这是消极的补偿。 事例:科学工作者曾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可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人认为,从半睡眠状态到做梦这个阶段,对于恢复脑细胞的功能用于积累、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机体的信息是极为重要的时刻。做梦可以防止人脑因晚上不用而丧失其效能 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证实了这个观点,即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梦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当然,若长期恶梦连连,也常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预兆。 4、关于梦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薄弱环节: ①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人们通过“梦的工作”中的哪些规律或心理机制而表现为各种离奇的梦境呢? 一般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1)移置: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爱或恨)转移和投向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 如一位神经症男青年梦到一位穿黑衣的陌生中年妇女,开始时他冲动地对她拥抱,继而对她进行了残酷地攻击。经过分析,发现这位梦中黑衣中年妇女实际上象征了他的母亲。因为在童年其父亲病死后,她抛弃了他而另嫁人离去。于是在他的梦中,将对亲生母亲爱与恨的情感转移和投向一个象征化的对象方面去,得到一定的发泄。 (2)凝缩:指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因而可使梦境令人迷惑莫解。 ▪ 最生动的例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警幻仙境的一段描述。贾宝玉在该梦的结尾部分,梦到警幻仙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该时他见到这位仙女貌似宝钗而神若黛玉,名可卿而字“兼美”;这就是典型的凝缩心理机制,这位美女的形象是由他所爱的三个女性(薛宝钗、林黛玉及诱发他性意识的秦可卿)时意象经过凝缩机制而构成的。 (3)投射: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或意念,投射于他人,而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 如一男青年在梦中梦到其未婚妻别有所恋并与人幽会。经过精神分析却发现在他潜意识中已对其未婚妻有所不满,并萌发了追求其他女郎的意念。因为这种负情不道德的意念受到超我的谴责而压抑下来,所以在梦中就将这样的意念投射到未婚妻方面去了。 (4)变形: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 例如一富家子弟,在其父病重后患了焦虑性神经症,他向精神分析医生报告了自己所作的一个梦:梦到父亲病愈又能掌管家务了,醒来后却感到说不出的抑郁与焦虑不安。经过分析,原来其父对他管束较严,不允许他平时挥霍浪费,因此在潜意识中希望父死后早日继承财产,以便生活得更自由随便一些。但这种盼父早死的不孝意念受到超我的严厉压抑,因此通过“反相形成”,就产生了这个“父亲病愈”的 “反”梦。 ②生理学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 ③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5、灵感的火花 古今中外曾有不少奇闻轶事,说明梦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诗人能在梦中吟得佳句,艺术家从梦中得到灵感,科学家也能在梦中受到启示。其中有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常为人津津乐道。 ✧ 梦中发现元素周期表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很长一段时间总得不到合理的排列,然而他却意外地在梦中见到了这张周期表,各种元素都已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 ✧ 梦中发现了苯 苯在1825 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的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 ---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毫无疑问梦能产生灵感,然而梦是怎样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的呢?它的机制又是如何的呢? 科学家认为,睡眠能帮助人把新得到的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在人类睡眠时,整个头脑仿佛像电脑似的在不断进行工作,这时候既不发出信息也不接受信息,只是忙于整理自己的记忆,例如把新数据、旧数据合并,摒弃过时的资料,重新给档案加上标签等,以便将来提取时快捷省事。 总而言之,人类感受到的梦,是大脑把零星截取到的资料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和过滤。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