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本篇的论文内容是对鲁迅小说特点作了一些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一切文学都离不开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作家塑造人物,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都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观点,更主要地,也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正因此,一篇(或一部)
作品写什么人物和怎么写,作家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经过仔细的考察和精心的选择,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含义,而读者也正是从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感染,获得深刻的认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刻划得深刻生动,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举其大者有以下几点: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从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深深带着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痕。毫无疑问,在历代封建社会,只要科举制度还
被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喜剧方式表现这种悲剧的杰出作品,它概括了各种受科学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典型。但是,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性格和遭遇又带有辛亥革命前后近代动荡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丁举人的淫威固然说明了封建势力的猖獗,但孔乙己们的落魄也正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孔乙己和陈士成实际上成为了社会的赘疣,恰好表明他们所附着的肌体已经腐败。一句话,许许多多的孔乙己们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照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吕纬甫和魏连殳更是如此,他们思想性格中新与旧的矛盾,反抗与失败的痛苦,正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吕纬甫和魏连殳的民主思想和反抗要求,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我们看到,象吕纬甫,魏连殳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是怎样具体地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他们本来是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迈进一步的。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力量的顽固,
也由于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实际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局限性),中国社会经历一次小小地震后又一切恢复了原样。吕纬甫的颓唐,魏连殳的死亡,都生动地反映了当地新旧思想斗争的激烈和严酷。今天我们读这样的作品,犹如身临其境,不但主人公的痛楚使我们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认清了一个社会。至于子君和涓生,通过他们,可以看到五四时期年轻一代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从各个方面把罪恶的手伸向它的叛逆者,以便最后使他们失败、屈服。毫不夸张地说,读鲁迅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新旧民主革命交接时期的中国社会。
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鲁迅小说,作为历时态下的对象,在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目录
引言 (1)
一、鲁迅小说人物的表现手法及特点 (1)
二、鲁迅小说艺术形式、题材的突破与创新 (4)
三、鲁迅小说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关系 (5)
( )小七爷
四、结论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摘要
鲁迅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的农民形象,作品人物具有时代特点,鲁迅运用典型环境、道具、语言来展现人物命运的表现手法。鲁迅的文学观念是以促进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他用对传统文化和旧文学的否定、批判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文学理想,通过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揭示,旨在重建新的理想的人性,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他将文学的审美超越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强化了文学观念中的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感和超越性。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作活动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对后世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鲁迅,小说特点,艺术形式,独特风格,调氛围
引言
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鲁
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诸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在鲁迅前期的创作生涯中,小说是最主要的创作方式,鲁迅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最早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取国际声誉便是从它开始。“尤其是阿Q这一类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可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师媲美①”,以致于罗曼罗兰也感慨他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可以说,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因而,同志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鲁迅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作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一、鲁迅小说人物的表现手法及特点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的被压迫、被摧残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在他的作品中,运用白描、典型事例等手法塑造了许多既愚昧无知又纯朴厚道的农民形象。鲁迅写出了他们在经济和精神上所受的压榨与摧残,同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每个人物身上都深深地打下了当时的生活
烙印。社会的黑暗、自身的麻木、思想的愚昧,使他们具有那个时代无法避免的悲剧彩。冷漠、麻木的空气,使得这种悲剧气氛更加凝重。确如鲁迅所说:“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①在阿Q身赴法场之时,人物身上的悲剧性与一种喜剧彩结合起来,显得更加冷峻,一种凄凉之感令人油然而生。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往往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融合。在他们身上,作者给予更多的是无情的鞭挞与嘲笑,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在于不敢正视自己,自尊与自负、自欺和自慰、自轻和自贱,侵蚀着他的心灵,终于这种“国民性”在大团圆中画上了一个不完整的句号。在社会与生活的压迫下,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