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本质
本质可以了解为一件事物的存在,这件事物之所以是这件事物,就是凭着这个存在。这样,事物的真正的、内在的、而一般说来(在实体方面)我们并不知道的、为事物的种种可发现的性质所依赖的那种构造,就可以称为事物的本质。(约翰.洛克)
人们往往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电影”这一概念。因此我们首先要回答并界定雨果.明斯特贝格的一个设问:“什么是电影?”这也是自电影诞生以来人们就试图给以完满解答的问题。
在明斯特贝格那里,电影“只有当它克服了现实,停止了模仿并将模仿现实丢到脑后才变成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明氏的继承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展开他的电影影像感知理论,并将其和美学的探讨结合起来,将电影纳入美学的视野。而在蒙太奇派眼中,电影基本就是蒙太奇。库里肖夫称电影的特征就是蒙太奇,电影是外部动作的艺术,这种外部动作主要需由造型手段和蒙太奇来再现。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是有机地体现囊括电影作品的一切元素、局部、细节的统一思想概念的手段;蒙太奇是一种“说话”的手段,即可以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独特的电影语法而表达思想的手段。
法国人安德烈.巴赞以《电影是什么?》为题出版了他的论文集。他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即影像生成机制的特征是自从产生的,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谁独在摄影中,就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克拉考尔也以专著形式对电影是什么作了回答:电影的本质,即物质现实的复
原。他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政治、经济、法律、历史诸方面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包括各种认知活动(各类电影研究),米特里认为,电影是科学产品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电影以一种替代物的心理机器出现,符合由主导意识形态定义的模板。”(菲利浦.罗森《叙事、机器、意识形态》)
从动态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关系系统来看,“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的、历史的、社会学的、法律的和经济的现象;影片仅只是整个系统作用下的表现形式质疑。”(托.艾尔萨埃瑟:《新电影史》)电影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在任何选定的时代,电影所能够获得的艺术效果部分地依赖于电影的工艺状况。工艺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经济决定又产生于社会泛本文。从历史上讲,电影从来能够与其他系统---大众娱乐、其他大众传播形式、国家经济体制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分离开来。(罗.艾伦.道.戈梅里:《作为历史的电影史》)所以,美国人劳逊认为:“我们必须将电影的历史看成三方面的一个过程---由经济、艺术、和社会发展互相交织成的发展过程。”(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剧作的理论与技巧》)
鉴于此,我们将分别从技术、艺术、经济、法律的角度,来对电影的本质加以人认识和归纳。
技术电影观
所谓技术,有如下几种不同的理解:技能说。认为技术泛指各种与生产过程和活动相联系的全部技能;工具说。认为技术就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工具总和”,技术既人工制品;知识说。德国学者克曼认为,技术即指导物质生产过程或工艺的知识,这种知识清楚明白地解释了全部操作过程及其原因和结果;工具、知识说。认为技术包括:对象技术、知识技术、过程技术,技术就是上述技术的总和。
技术电影观,就是从自然的物质形态和手段来理解电影。从自然客观机制看,电影的出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人应具有自然的观赏“画面”的机能,并被发现和利用;二是存在一定的物质媒介传达光和影;三是科技发展能够使物质的“影像”与人的观赏机能相联系。
人的本质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愿望、意志等是非常丰富的。人作为完整的人,在世界中拥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能力。人类在审美原动力的驱使下,把自己的知识、愿望和力量积累并结晶在物质材料中,就产生了电影媒介。
“人的头脑从外来的刺激中毫无节制地产生着含义(meaning)。”(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头脑不间断地组成整体的形,这些形瞬息万变,人根本就不觉得头脑的这些活动,眼睛的接触无疑是与他人进行西想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这样基本而又奥妙的经历,以至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活动与视觉联结在一起了。”(布鲁墨:《视觉原理》)人的眼包括眼珠、角
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液、视网膜等。其中角膜是光线折转,把光线聚集在一块很小的、能够进入眼球的地方;虹膜使眼睛感知彩;晶状体使目光能聚集到远近不同的对象上(适应);玻璃球体液使光线到达视网膜;视网膜上排满了光觉细胞(photoreceptor,成像元),所有成像元只有两种状态:得到或未得到讯号。成像元相当敏感,它能记录下任何一个能量及其微弱的光振荡。
十七世纪,牛顿首次发现了映在人的视网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这一现象。1824年,英国的彼得.马克.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留”理论。1825年,英国科学家米切尔.法拉第证明了“视觉持续”(persisitence of vision)原理:当人眼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在消失后,它在视网膜上的映像仍滞留将近一秒钟的时间,正是由于人的这一特性,才有可能在视网膜上组合形象的运动。
如果说人类对自身生理机能的认识,是近代科学发展过后才有了大的突破的话,人类对光影关系及物象生成则是早就有了朴素的探索的,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曰:“光至景亡”。《庄子.天下篇》也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我国古代发明了皮影戏和走马灯,而皮影戏和走马灯可以说是电影的前身。关于中国皮影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密《武林旧事》都有记载。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装皮为主,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伴,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用以精妆饰,不致损坏。”皮影戏传到中亚、欧洲,被称为“中国影灯”。
到十九世纪初,出现了以“视觉持续”原理制作的玩具,1832年,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制成“旋盘”,使“形象一个接着一个消失,一个接着一个被新的形象所代替,它们好像变换了姿态”。(吕克莱斯语: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从而奠定了的基础。1834年,英国数学家W.霍尔纳制成了“走马盘”。同时,照相术的研究,为电影的最后分娩创造了条件。1822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浦斯拍出了第一张原始的照片。1833年,蒙戴.达盖尔改良额尼埃浦斯曾经用过的碘剂感光法,借助于水银的蒸发,终于把形象固定下来。他将这个新方法定名为:“达盖尔照相法”(Daguerreotyie)。此后经过法国人克罗代、英国人泰尔博特等的改进,于1863年,由美国人柯尔曼.塞勒斯制成了“活动照片镜”;爱德奥德.缪勃里奇首次从事连续拍摄的实验。1888年,法国人马莱在一条纸质的软片带上第一次拍成了照片,并制成了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连续摄影机”。同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胶卷,
并于1894年与爱迪生合作制成“活动电影视镜”。到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能将影像放映在白幕布上的电影机后,真正的电影终告问世。
从科学技术的演变发展到现代电影,克拉考尔总结说:“就像母腹中的胎儿一样,照相性质的电影也是从若干互相全无关系的元素发展来的。电影的诞生,是缪勃里奇和马莱所使用的快速照相术跟幻灯与诡盘等古老玩具相结合的结果。后来它又添加了某些非照相性质的元素,诸如剪辑和声音。然而,照相术,特别是快速照相术,在这些元素中占有一个合法的首要地位,因为它无可否认地是,并且至今是构成电影内容的决定性因素。”(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早期电影具有闪闪烁烁的特征,在放映电影时,只有当一格画面要投影时才打开放映灯,在框格转换时,灯是灭的。放映灯的这种明/灭周期足以让观众觉察出闪烁。因此,早期电影被人称作“光闪子”(The flicks)。随着科技的发展,放映机械不断得到改善。现在的电影放映中这种闪烁虽依然存在,但不过是以每秒72次的频率闪动。这样快的闪动,一般无法觉察出,光就显得相当稳定。把一个闪烁光感觉为稳定光的临界频率是30-50闪/秒,这个临界点就称作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
3d立体电影电影作为以一种技术,还体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总是会为电影增添新的艺术元素,并使其现代化。如英国道尔贝公司研制的光学立体声,在原有光学声带位置上用矩阵编码技术录上四路立体声,还音时再解码;美国肖斯康公司研制的用70毫米标准画幅但以每秒60格放映的电影,使观众增添临场感和立体感;加拿大艾马克斯公司用70毫米横向输片以15格片孔为一幅画的特大宽银幕电影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形形的新电影。现代电影放映的非胶片化、3D技术等正逐步拓展电影技术使用的现代化。电视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电影传播载体,高清晰电视、激光电视、LED技术的研制和运用,影像转换、高容量视盘、大平板显示、光导纤维传送电影、影音信息数字、4K\8K等在电影上的运用等,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从技术的角度看电影,或者说作为技术的电影应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1、电影指体现为物质材料的人工制品,如旋盘、走马盘、活动照片镜、胶片、放映机、录音机等等。美国电影理论家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一书中指出:构成电影物质技术,以摄影机(包括录音机和胶片)为核心的“机械装置”是它的根。摄影机记录现象的活动影像的这个技术性能,是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叙事方式)的基础。
2、电影指各种与影片生产过程和活动相联系的全部技能。指物理、化学、光学等科技手段和剪辑、音响和声响等各种技巧。
3、电影技术决定了电影摄影方式和画面的美学。1895年以前,在35毫米胶片画幅为18mm*24mm,每个画幅两边凿有四个略呈方形的齿孔的赛璐珞胶带的基础上,发明了最早的电影胶片,这种胶片具有单、正、显微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从1895年到1925年前后影片的美学倾向:画面对比度较高,男女演员用米(或茶)颜料化妆,以补救苍白无力的照明,补救布景或环境的相对阴暗。1926年柯达公司制成全胶片,其特点在于能够记录下光谱中的全部中间,接着而来的美学新变化是发现灰的层次丰富,比以前的胶片更有利于表现细微的心理变化等。正如米耶所说的“正片代表了一种非黑即白,或非白即黑的美学,而全片则代表着灰变化丰富的美学”。(贝尔纳.米耶:《技术与美学》)以技术电影角度看,电影电影只是一种工艺技术的综合媒介体。电影本身是中性的。“电影作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并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电影并不一定就是艺术。”(鲁道夫.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电影,即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声音)手段,把外界事物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介质上,
通过放映(以及还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艺术电影观
在通常意义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理解。但是,电影理论家和美学家们,对电影艺术概念中“艺术”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艺术电影观,正是通过对“艺术”概念本身的探索,来对电影本质进行描述,本文与另外几篇《技术电影观》、《经济电影观》、《法律电影观》、《文化电影观》构成了电影的本质。
一、“艺术”概念的简单回顾
“艺术”的概念是历史性概念,一成不变的“艺术”概念是不存在的。
“艺术”一词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希腊它指的是一种“有用的技巧”(useful skill),其含义十分广泛,几乎可以包括一切实用艺术。到了13世纪,“艺术”这个词语增加了许多实际的内涵。16世纪时,“艺术”被当作“技艺”的同义语使用。17世纪,“艺术”一语涉及的范围又开始严谨起来,它逐渐应用于以前没有包括的活动。直到18世纪“美的艺术”(finearts)这一概念的出现,才比较接近于现代所说的“艺术”。19世纪,科学概念有了发展,“艺术”的概念也更加严谨,艺术或多或少逐渐扩展成为我们今日所理解的这个词所包含的一些概念。但在广义上它仍带有中世纪的技艺观点。19世纪后期社会科学这一概念的建立,使艺术的领域也缩小到现在的范畴。
但是在现在,“艺术”概念能否界定或如何表述是一个各持己见的问题。关于甚麽是艺术,或者说艺术是否能界定,主要有传统学派和后起的分析学派两大阵营。前者无论彼此间有甚麽分歧,都主张对艺术进行概括,主张艺术是可以界定的;后者则利用逻辑实证论的观点,一概否认艺术的共同点,否定界定艺术的可能。
在艺术能界定的学派中,对艺术概念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起主要观点有:
艺术即摹仿,即吸引手段。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内心灵感的表现,他将荷马视为“纯粹的摹仿者”;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艺术即人的摹仿冲动,“人从孩提时起就有摹仿的本能,… 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美国学者H.马歇尔认为:艺术冲动是“借助愉悦来吸引对象的(盲目性)冲动”。
艺术即情感语言。欧仁.佛隆视情感表现为艺术的本质;托尔斯泰视传达情感为艺术的本质,“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艺术即游戏冲动。席勒首次在《美育书简》中把艺术说成是一种游戏冲动(instinct for form)和感性冲动(sensuous inslinct)的综合。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发展了此观点。
艺术即实用。杜威认为:“我们从其含蓄的意义方面来讲,把经验当作是艺术,而把艺术当作是不断导向所完成和所喜爱的意义的自然的过程和自然的材料”;艺术与技术都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工具。
艺术的本质就是语言,而语言本身是“表现”。表现论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就是直觉,是中内心图象或内心视象。克罗齐的继承者科林伍德也认为:艺术必须与情感有关;艺术或是唤起情感,或是表现情感,两者必居其一;艺术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艺术必须是种语言”。“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也有著作者从艺术概念的不同层次和角度来表述艺术。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的。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至少要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而是它必须有效地把握住显示事物的整体性特征,因此他把艺术定义为:观念及观念与物质显现的统一。“观念”就是在艺术中对现实客观性因素的扬弃。
前苏联学者列.斯托洛维奇认为:“艺术”这一概念在最广义上指的是有意创造的东西,在这方面它同自然对立。“艺术”不仅表示同自然对立的“人造物”,而且表示“巧妙的制品”-----创造性地和精巧地制作的物品。波斯彼洛夫认为,“艺术”一词有三层含义:(1)在最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2)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3)作为精神文明领域的艺术创作,这是最狭窄的含义。
从上述关于“艺术”的表述,我们赞成对艺术概念的这样一种归纳:艺术是一项人有意识控制的,目的在于生产满足某种特定条件之物的技术的和审美的活动。
二、电影艺术的概念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如下几个特征:
1、电影艺术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包含审美活动和技术活动两部分。一个完整的电影概念首先包含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有三个参入角或参入态势。如下所示:
At ------->P --------->Ar
At即艺术家或创作者,一位具备了充分运用媒介的技能、使之通过对符号对象的创造而达到交流的个体。P即表演者或传播者,把艺术创作的作品传达给较大数量的观众个体。Ar即观赏者,在艺术品相遇时对其情感生活受到影响的人。许多艺术并没有P参加,而是直接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如美术作品)而传达给观赏者,如下所示:
At --------->W -------->Ar
其中W即作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作品的W,往往是连接At和Ar的桥梁。在初期简单的艺术过程中或即兴艺术过程中,创作者直接与观赏者沟通,艺术活动似乎简化了,即AT ---->Ar,但就创作者大脑构思和创作活动看,实际上仍然包括了两个阶段:
At ---a---->P/W ----b---->Ar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