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薛志英
北京理工出版社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时代,拥有金钱,渴望富有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渴望用我们的双手给家人和爱人带来幸福。但是成功已经不仅仅是勤奋和埋头苦干的代名词,我们更要用经济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进行合理的投资和管理,没有懂经济的穷人,也没有不懂经济的富人。
你可以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具有赚钱的能力;你可以没有事业,但是你必须了解市场经济。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明明白白地消费、明明白白地赚钱。而不是市场经济的殉葬者,淹没在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现在的市场经济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感觉有无数双手在操纵着它,我们却无从下手。因此,我们不要等着幸福来敲门,而是要主动地去敲幸福的门。而读懂经济学我们就拥有了敲开幸福之门的敲门砖,因为经济学中蕴含了人类行为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它能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所处的生活、工作以及未来的人生,使现代社会的年轻人能够对一个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年轻人更要懂得经济学,因为我们才是未来的财富创造者。
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带来人格上的独立,经济上的合理规划才能带来一生的美好幸福。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生活的技巧、生存的智慧。活在世界上,最必要的不是权力、名誉或财富。《旧约》中所罗门为什么寻求智慧呢?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智慧,财富和权力只不过是一场春梦,金钱一瞬间就能化为乌有。对于没有管理能力的人,巨额的财富不是祝福,而是神的诅咒,这一点我想没必要多作说明。
为了成为受人尊敬、善于组织和管理、对社会有所影响的人,必须学习经济和经营。通过经济常识,我们可以学到“give & take”的真理,并深刻懂得“谁也不会喜欢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这一真理。而且可以通过经济常识获得与别人共同生活的方法和有效运用时间与金钱的智慧。
这是一本写给青年人的经济学,是每一位青年人都能读懂的书。书中涵盖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更加贴切我们青年人的生活。它为我们解答生活和工作中的疑团,赋予我们更多生活的智慧和工作技巧。它更贴切我们中国的国情和人情,从细微之处来窥看天下,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人士,相信看了此书之后都会受益匪浅。
——
“边际效应”,有时又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
量会下降。
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
,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一如霍曼斯所说:“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就像是给非常饥饿的人吃面包,在吃第一个的时候感觉非常幸福,接着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吃完第五个的时候他已经撑得不行了。如果我们还继续让他吃,相信他会一点幸福的感觉都没有了,甚至会心生厌恶。就是这个原因,物质消费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状况的消费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这就是边际效应最典型的案例。
还比如,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人们就无法生存,但是如果你连续喝水超出了你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任何的用途了,再喝下去边际效用就为零,不仅不能维持我们的生命,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宝石和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水要比宝石有用得多,但也便宜得多;同样,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宝石。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的现象
呢?水对人来说,其总效用要比宝石大得多(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没有宝石却可以生存),但是水的边际效用却比宝石小得多。这是因为人们能够以很少的代价得到水,因此我们可以多用一些水去浇花,把水用到别处并不会使人渴死。由于宝石稀缺,因此只有在极少数最有价值的场合中才会使用。因此,为得到宝石就要比水花费更多的钱,边际效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价格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的体验,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因效用递减停止下来。
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用是最大的。但是这种例子在经济生活中是属于少数的,并不能冲淡它的理论意义。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000元月薪的人增加1000元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6000元月薪增加1000元大的,可能和6000元月薪的人增加2000元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对公司更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
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1000元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1000元,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1000元,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1000元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2000元,第三次需要3000元……或者使用其他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给了经营者另一些启示,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超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了消费者的偏好也就是满足了消费者感觉到的效用。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在经济领域的产品多样化理论可以
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产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是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根据消费者买电脑的不同需求做成不同型号,有的消费者买电脑是为了玩游戏且追求时尚,就可以对这类消费者侧重内存、显卡和外观;有的消费者是为了可移动性强,那么就要为这类用户节约重量。这样同是笔记本电脑就成为了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就会下降较快。
因此,我们在了解边际效应之后,就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它。甚至以后给男朋友或女朋友过生日、庆祝节日的时候,都可以考虑下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每年都会给他或她不同的惊喜。正如我们平时感叹的那样,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啊!
——
生活中我们常说“舍得”,乍一看似乎就是一个动词短语,其实则不然,它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因为先有“舍”后有“得”,也就是我们舍弃了一样东西,才会得到另一样东西,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失去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选择鱼就必须放弃熊掌,放弃的熊掌就是得到鱼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存在着机会成本。
鱼和熊掌之所以不可兼得,其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用途中使用某种资源,而没有把它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上所放弃的利益。机会成本是因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也称为选择成本。可见,机会成本决定
着人们某种选择的方向。
机会成本的概念对于分析资源的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有很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意味着同时放弃了其他的选择。要使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就要把它用于生产最能满足社会需要并能使产量最大化的商品。
机会成本广泛存在于任何个人、企业、政府的决策过程之中。在运用机会成本进行决策选择时,应该坚持机会成本最小的原则,以实现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较少考虑机会成本,事实上,仅有投入产出分析是不够的。比如,一块耕地种植小麦的投资是5000元,收入是8000元,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净收益3000元,该投资是可行的。但如果这块地被用于另一项投资,可得净收益4000元,那么用机会成本标准分析,种小麦的土地利用是无效的,因为这种投资使这块土地资源净损失了1000元,损失就是资源配置的损失。在经济活动中,对每一种资源的使用,都应该选择最有效率的用途替代其他用途,争取获得较大的资源配置利润。
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可以从节约投入、增加产出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获得,但资源配置利润只能从资源的最优配置中获得。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建议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一定要考虑所有的成本,包括外在成本和内在成本(机会成本)。
比如说,小杨原来在单位当局长,现在他下海经商了。他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他经商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当局长的收益,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小杨经商的净收益超过了他放弃当官时的机会成本。显然这里的收益除了货币因素外,还包含自由、地位、名誉等多方面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比高中毕业生挣的工资高,除了工作能力的差异等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弥补读大学而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政府补偿大学生在读书时因放弃工作所损失的收入,目的是鼓励社会成员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计划生育之所以与行政处罚、经济处罚相联系,目的也是使你选择“超生”时的机会成本提高。当机会成本超过你“超生”的净收益时,你就不会轻易再“超生”了。
对于个人而言,机会成本往往是我们做出一项决策时所要放弃的东西,而且常常要比我们预想中的多。以读研究生为例,现在的学校普遍收费过高,那么,你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和书本费之和是不是就是入学成本呢?当然不是,还不仅仅是这些。机会成本还必须包括你用于学习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将学习时间用于工作,你将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只是你不得不放弃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读研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就是“实际的花销”再加上“放弃的收入”。如果你在读研之前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你读研的机会成本将会变得更大。
企业和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同样会遇到机会成本的问题。比如在某个山区,既有秀丽如画的风景,又有丰富的大理石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府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一是建设旅游区,但是要保护环境;二是大举开发石材,但要牺牲环境。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大力开发大理石的人认为,这里高价值的石矿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机会成本却可能会非常高。因为如果石矿开采导致了环境破坏,旅游区建设就会夭折,这种机会成本是难以估量的。此刻,大理石矿的价值和旅游区的价值同样真实。
在生活中,每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是事业与家庭生活幸福。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资源稀缺),对事业与家庭幸福的期望是无限的(欲望无限)。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一个放弃另一个,而是在两者之间选择一种平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是最具有实际价值的。
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比如,要在某块土地上发展养殖业,在建立养猪场还是养鸡场之间进行选择,由于二者只能择其一,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对市场的预期大体计算出机会成本的数额,从而做出选择。但是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它们涉及到人们的情感、观念等。比如是选择去郊区游玩还是选择在家看碟片带来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
有选择才会有自由,有选择也才会有所得,在选择的同时往往附带着机会成本。职场中的跳槽现象更是
如此。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和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跳槽就意味着放弃与原来工作相联系的人脉、待遇和企业文化等等。所有这些加起来,实际上就是一笔不小的机会成本。而在新的单位里,你可能大展宏图,获得比原来更好的待遇,但也可能因不适应而遭受挫折,所得到的东西会有所减少。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所以,在作出决策前,我们一定要好好计算下机会成本,再做出相应的行动,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
——
对富有的还要再给予,对一无所有的继续剥夺,也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有位国王将要远征。临行前,他把自己的十个仆人叫到面前,交给每人一锭银子,对他们说:“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你们再来见我。”多年后,国王凯旋。他把那十个仆人召到跟前,让他们报告赚钱的情况。第一个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用它赚了十锭。”国王说:“很好!你很能干,我授予你权利,你去管理十座城。”第二个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用它赚了五锭。”国王说:“这也不错,你可以管理五座城。”
又一个人上前说:“主人,你给的那一锭银子还在这儿,原封不动!我把它一直包在手巾里,没敢拿出来。我本来就怕你,因为你是最厉害的人,没有放下的都要去拿,没有种下的都要去收……”
国王听他这么说,不禁怒从心头起,沉下脸来骂道:“你这恶仆,我要凭你所说的一切定你的罪!你既然知道我的厉害,为什么不把我给你的银子存在钱庄里,让它生利,等我回来时连本带利收回?”他吩咐其他仆人:“夺下他手中的银子,把它给赚了十锭银子的人。”
“主人啊!”仆人们都说,“他已经赚了十锭了啊。”“我告诉你们,”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我还要加倍赏赐,叫他拥有更多。”
这个故事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其寓意被称为“马太效应”,就是通常说的赢家通吃。它说明,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变得简单化了:你不是个胜利者,就是个失败者;胜利者将享有很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更多的成功。它还意味着:赢家只能是少数人,在这个竞争时代,做一个随波逐流者已经不再安全了。
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莫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来比喻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之类的社会现象。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为什么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特别是“平等”观念已被举世公认的今天,这一“不平等”的现象反而变得变本加厉起来了呢?简而言之,就是世界已经“变小”了。过去人们的竞争都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大洲之中,竞争场所多却相互隔绝,就可以同时并存很多个“赢家”;而今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有的隔绝被打破了,世界成为唯一的竞
技场,其结果就是赢家更少,而赢得的战利品更多。特别是“全球化”的浪潮使原来的贸易壁垒不复存在,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可能在全球击败所有对手,成为世界各地人们普遍使用的某种商品的唯一供应者。
赢家通吃意味着具有某种优势的人或组织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依靠,击败处于劣势的对手,从而赢得更多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滚雪球”过程:你赢了—次,就更加强大,也就有可能一直赢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以两个国家—阿根廷和美国作为国际经济中马太效应的例证。阿根廷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投资的减少使经济复兴乏力,而经济不振又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人们纷纷涌进银行提取存款,为了避免发生金融灾难,政府只好严格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然而这一无奈之举却引发了更大的动荡,社会动乱,政权更迭,整个国家在危机中越陷越深。有人评论:如果阿根廷是一家公司,那么它早该宣布破产了。
而美国早在10几年前,就已经成了纯债务国,至今它所欠的国债已达数万亿以上。相比之下,将阿根廷拖垮的“巨额外债”不过是个小数目而已。美国的金融市场也不是毫无风险的,安然公司倒闭,众多大企业、大公司涉嫌在财务报表上等等就是明证。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一个像阿根廷那样的国家,后果肯定是毁灭性的。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国家。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个“大”国,人们相
信它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足以消解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阿根廷相对而言则是个“小国”,没有人敢把赌注下在它身上。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你受的教育越高,你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你消费某种奢侈品,就越有可能消费更多的奢侈品(供应商会经常,提供资料或吸纳你加入他们的消费俱乐部
,千方百计地把你留在这个圈子里);甚至只要你吸某个著名牌子的香烟,也会让很多人对你肃然起敬。
在前面对马太效应的分析和解释中,你也许注意到了一个概念:资源。这是马太效应的核心奥秘,或者说,是推动马太效应的内驱动力。
其实,马太效应中所谓“强”与“弱”,就是指其可掌握和使用的资源的多与寡。大部分资源表现为物质,如金钱、设备以及你所拥有的任何看得见的财产;有些资源是非物质,如创意、理念、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素质;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如人际关系、某种资格或特殊的机遇等。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多财善贾,长袖善舞”,你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成为“赢家”。其原因是:更多的资源首先表现为更强的能力。正如—个本钱越多的人赢得也就越多,即使利润率相同,一个本钱超过对手10倍的人,利润额也会高10倍。况且,占有更多资源者往往利润率更高,他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降低成本,并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更多资源也意味着优势地位。在与合作者谈判时,一个资金雄厚、渠道畅达的经销商就可以凭实力压低进价,以更低的价格达成生意,这无疑又会增加他在竞争中的优势。
资源丰富同时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潜力。微软公司每年花费30亿美元用于软件的研发方面,这使它可以招揽更出的人才,开发性能更优秀的产品,这是它的对手无力做到的。
资源丰富的优势还体现在拥有更高的社会美誉度。这一方面是因为更多的资源可以使它做得更好,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都是趋向“锦上添花”的,在你没有成功时,没有人愿意了解你、宣传你;一旦你成功,所有人又都会蜂拥而至。
同时,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经济社会中,萧条期是不可避免的。当整个环境不景气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而大公司却有更多回旋余地,可以通过紧缩开支、裁员等措施熬过“严冬”。
对个人而言更是如此,拥有的知识越多,其个人价值就越高。也许他并无一处不动产,并无巨额银行存款,但他有丰富的创新知识,他就可能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财富。比尔·盖茨从一个穷学生成为世界首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知识的叠加性、无限增值性,使一个素质高的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随着知识的累积而越来越强,从而使他的机会和财富也会相加与累积。相反,没有知识或素质低的人则没有这样的机会,不得不与贫穷为伍。在“马太效应”作用下,一边是机会、财富的源泉,另一边则是失业、失望与
贫困愚昧的深渊。
最后,正如万有引力定律所阐明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资源丰富者对每个人都更有吸引力:它的员工忠诚度更高,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强;它的客户和合作者对它也有更高的认同感。
——
比较优势是做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各方生产并出售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在经济学领域,比较优势是在两种或多种情况之下,选择一种能够达成利益最优化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以最有利的条件,赢得最大的利益。
莱思是一名优秀的厨师。退休后对餐饮依旧情有独钟的他经常到许多举行家庭聚餐的家中做主厨。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心灵手巧,样样精通,做家务更是迅速麻利。然而,虽然家务这种活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但是他自己还是请人来打点这一切。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干家务,他笑着说这样合算。别看他不知道经济学,其实他的行为表明他是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贸易有利于双方行事的。
应该说,莱思无论做饭还是做家务都很麻利,他雇的小时工苏珊哪方面都不如他。但仅仅由于莱思做家务好,他就应该做家务吗?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来说明这一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另一种用途。对莱思来说,资源是时间。莱思做家务的机会
成本是他为了做家务而放弃当厨师的时间。或者说,是莱思做1个小时家务而放弃的当1小时厨师所赚的钱。比较优势是他与苏珊相比较做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小。35岁
假如做同一种家务,莱思需要1小时,苏珊需要2小时。这说明莱思做家务效率高,他比苏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生产率的大小)。但莱思当厨师每小时工资是30美元,苏珊如果不当小时工到肯德基店工作每小时工资为5美元。如果莱思把l小时用于做家务,他就要放弃当1小时厨师的30美元收入,莱思做1小时家务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苏珊在莱思家做2个小时家务要放弃在肯德基店工作2小时赚到的l0美元,即苏珊做同样家务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做同样的家务,莱思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苏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