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0年7月 |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毕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前言:
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乐业的前提就是就业,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经济学家认为,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是市场机制的失灵都将导致失业。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途径;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享受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本应当是就业的强势体,是劳动力市场选择的主要目标人。但现实是青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以2003年为例,全世界青年失业率达到14.
4%,占失业人口比重为47%。据劳保部统计,在我国下岗和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占的比例为30%。青年与其他人相比,他们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高的青年失业率正在浪费人类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年轻人的才华和精力。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只要失业的青年当中有一半人能够就业,他们的创造会相当于去年全球生产总值的4%。”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引起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合理。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即所谓的制度化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体系,人们只能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足以终身运用。但在当今这样迅速变化的社会条件下,学校中传授的现成知识与技能中有相当多的成分不能被运用到实际中。因此出现了“社会拒绝使用毕业生”的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质量、结构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看,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价,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
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过于僵化,缺乏应变性。此外,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只注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在校生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且缺乏对学生求职的个性化咨询与服务。
第二,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大量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带动新增就业岗位的力度一时还难以显现出来;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海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校学生就业这三股力量碰撞的局面,这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因此,并不是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多,而是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背景难有大的改变。
第三,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的矛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所招聘的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学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的期望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对就业抱着高期望,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第一,大学生自身做出努力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第二,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想结合,加大社会继续
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政府部门在毕业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府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
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在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大学生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胡鞍钢.中国就业状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方夷敏.半数本科生薪酬期望高35岁.扬子晚报.2004-02-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