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经方(胡希恕讲述,冯世纶整理)
2009 年 12 月 12 日冯老师在经方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为什么面反有热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
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
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是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和半表半里的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
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 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身痒、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
30这个痉湿暍病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
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
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
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
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 1,王某,女,13 岁,2003 年 3 月 6 日初诊。自感身痒 1 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
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
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
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 5 克,麻黄 3 克,白芍 3 克,生姜 2 片,炙甘草 3 克,赤小豆 10 克,白蒺藜 6 克,
大枣 2 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
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
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
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
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
二、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跟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样。不过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就换荆防了。
病例:姜某,女,50 岁,08,10,11 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
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
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 10,白芍 10,生姜 12,大枣 4 枚,荆芥 10,防风 10,炙甘草 6,白蒺藜 15,生苡仁 30,败酱散 30,炒槐花 10。
因为这个病例,合并了里症,所以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08 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这就是湿在表,
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合并治里阳明热的,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阳明里热,所以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湿疹。所以这就是方证对应。
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条文就是 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关于身发黄,这个跟太阴有关系,还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在表,所以这是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连翘,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桑白皮是清热利湿的。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病例:尹某,男性,40 岁,病历号 192297,1966 年 3 月 4 日初诊。近 2 个月右上腹
疼痛,经中西药,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
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 6 克,连翘 10 克,赤小豆 30 克,桑白皮 10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生姜 10 克,杏仁 10 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 2 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 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效果不显,
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
个症状辨证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结果吃了 3 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通过发表利湿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黄疸没去,湿热厉害的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和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伤寒论》351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都是用四逆,厥逆。这一条却用了“厥寒”。厥,就是血液不通,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用这个当归四逆汤,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的一个病人,是 1965 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 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 1965 年 12 月 6 日。四肢关
节疼 10 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
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
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细辛 10 克,
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枣 5 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