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的界定、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一)本课题的界定
1.“课堂教学”:即“班级授课制”
2.“学习共同体”:这里我们采用1997年美国教育学者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3. “组织与构建”:“组织”指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所起的引导与管理作用,学习共同体在课堂学习中要依靠教师的组织与管理;“构建”指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从组建到角定位以及角的有效实现。
(二)研究状况述评
1997年美国教育学家正式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美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评述》),世界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就开始了对这一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不同于以往的“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更强调学习者和辅助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学习者与辅助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社会关系。学习过程中注重保留学习者的“异质性”(《“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形成及教育》)。
2002年,东南大学韦钰院士发起了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自此,我国正式开启了包括“学习共同体”研究在内的学习科学研究。2005年,时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赵健先生发表其博士论文《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系统地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阐释。随后一些译介书籍及研究文章陆续发表,我国开始了针对“学习共同体”各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权威的困境及其重构》探讨了“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遇到的困境及角转换。南腊梅《试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具体讨论了在课堂背景下的学习策略。时长江在《课堂学系统通体的意蕴及其建构》中集中讨论了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调整。朱熠、霍涌泉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重建》就学习共同体语境下的课堂文化进行了研究。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学习活动的学生,由于时刻处于对话、沟通和自我调整中,自主性、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其倾听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共同体”使得课堂学习处于高度开放的状态,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真正得以实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很难落实的目标,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学习中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在“学习共同体”这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个人特质得以体现。在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平等互动、合作协商,共同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随着互动的增多,每个人都能逐渐明确自己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位置及角。此时,那些对问题认识较深刻,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便显现出来,成为了“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其他同学也可立足于个人的思维特点,性格习惯,在其他学生或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周边的”创造性工作,或直接在核心成员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复制性工作。在“学习共同体”成长与变化的过程中,这一类成员仍有机会不断进步,向核心成员靠拢甚至转变,从而逐渐形成学生对“团体角”乃至“社会角”的认知。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
2.培养学习者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35岁学点什么技术3.实现自我认知,体现自我价值,形成社会意识
(二)研究内容
1.教师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中所起的作用
2.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及成员的角定位
3.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角的有效实现
(三)研究假设
1.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明显增强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程中“发言”的主体,而是与学生拥有平等的“交流者”的身份,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自己去思考、辨别、组织、表达、调整、修正,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大量的自主活动和互交活动中得到增强。
2.学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提高
“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不断互交的过程,在课堂中人际交流通常指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充分分享学习信息、个人观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修正,进而再交流,再认知,形成一种良好而有效的互助模式,最终使得“学习共同体”不断进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学生完成一定的社会角体验
心里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多个层次,当人类的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时,更高层次的归属感需求及尊重需求便会显现出来。高中学生正处于建立个人社会心理和确定社会角的初始阶段,个人是否被接纳、承认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学生急需在团体中到个人的位置与角,而“学习共同体”恰恰能给学生一个这样的环境。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不断交流互动,学生个人的特质不断得到体现,个人的角在团体中也逐渐明确,从而完成一定的社会角的体验。
4.教师角的转换及教学目标的调整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学习,教师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这个层面上,学生是无差别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辅助者。教师应善于发掘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沟通表达;不断调整师生、生生间的关系;监控“学习共同体”中角的定位与转换,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大都局限于理论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意义及作用的研究上。实践研究很少,而少数针对教育实践研究的文论也多集中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上”。以基础教育为研究平台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少之又少。
本课题是实践研究,将科学理论应用于一线教学,验证教学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师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及成员的角定位、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角的有效实现为研究内容,就是要解决实际操作的具体问题,以期为同行们在相同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一定价值的实践案例。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每名实验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研究的基础上,又各有侧重研究,或侧重研究教师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中所起的作用,或侧重于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及成员的角定位,或侧重于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角的有效实现。
(二)研究方法
1.专题问卷
2.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3.共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4.建立重点实验班级,开展同向异向比较法
(三)技术路线
    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研讨交流——再次理论学习加以提升——再次教学实践——总结经验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4——20148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第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具体的课堂学习状况及其理想中的课堂学习;搜集有关研究资料,做理论研究。
2.实施阶段:20149——20166月,分工落实,小组研讨,观摩课,课堂实录,撰写论文。
3.结题阶段:20167——20168月,撰写结题报告。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