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宁的翻译“六例”
一、赞宁生平与著作
生平
.赞宁 (919 - 1001) ,北宋佛学家。吴兴德清 (今属浙江湖州) 人,俗姓高。后唐天成中(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精通南山律,时人称为“律虎”,曾任两浙僧统,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受太宗赏识,授予紫衣, 赐号“通慧大师”。赞宁后跻身翰林, 历任史馆编修、左街僧录( 掌管京城宗教事务) 等职, 咸平四年( 1001) 圆寂, 享年83 岁。
著作
. 赞宁著作颇多,《宋高僧传》是其主要著述,另有《大宋僧史略》、《鹫岭圣贤录》、《外学集》、《内典集》等
.《宋高僧传》共30 卷十篇, 记录了从南朝刘宋到宋初562 年间十朝高僧( 共663 人)的事迹,每篇末有“论”;部分传末又附以“系”,申明作者的宗旨或解释疑难。首篇为《译经篇》3 卷,记录了38 位译经高僧生平事迹和所译经文,并附以简要评述
二、主要译论
赞宁有关翻译的论述集中在《译经篇》后附的“系”和 “论”里, 这些文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的性质,简要回顾了此前的翻译史,总结了前人的方法和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述全面、 比喻丰富
1. 翻译的性质与定义:赞宁在《译经篇》中讨论了翻译的性质。他提出了“译”即“易”和“翻”如“翻锦绮”的思想:
2.译经史总结
3..翻译方法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赞宁就佛经翻译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 “六例”
1)译字与译音
赞宁提出了四种关于“译字和译音”的情况:分别是“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 、 “音字俱译38所”和 “音字俱不译” 。
“
2) 梵语和胡语
.赞宁从地理位置和语言构成两个方面指出了梵语与胡语之间的区别: “……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 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三亦胡亦梵……”。
.他指出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从东汉到隋朝,人们“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所以有 “译胡为秦”的说法;二是隋朝以后,人们又误以为西天为梵,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当时的佛经既有梵语文本,又有胡语文本,甚至还存在胡梵夹杂的文本。应加以区分
3)直译与重译
“直译”即直接翻译,是指直接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语文本,而不是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译”相对的“直译” 。 “重译”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间接翻译,或称 “转译” ,即把胡语佛经文本转译成汉语文本。 “和尚”一词就是从胡语翻译而来的
4)粗言细语
根据赞宁的说法,佛经文词有粗细之分。 “细语”是“典正言辞” , “粗言”是 “泛尔平语言辞” ,陈福康 ( P50) 认为这是指佛经原作文辞有雅俗之分
赞宁区分了三种情况:一是 “粗言” ,是 “五印度时俗之言” ;二是“细语” ,是译经大师们用汉语雅言译出的原文词语;三是“亦粗亦细” ,是梵语佛经文本中既有粗言又有细语的混同状态
5)华言雅俗
赞宁还讨论了目的语——汉语的雅俗问题。即要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源语的俗语不能译成目的语的雅言,反之亦然
6) 直语密语
“直语” 是平时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平白的话语。 而 “密语”则是宗教中的神秘词语。“ 直”是指用较通俗的话直译, “ 密”是指用较隐秘的话意译。陈福康 ( P50)此似玄奘“ 五不翻” 中的“ 秘密故”,因此密语应用音译,保持其神秘彩。
赞宁的翻译理论及观点
1.赞宁:““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2.翻译也就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变。他还提到:“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而辛芳干叶无异。
3.这一关于外来语与本土语之间的异同的比喻,表明赞宁认识到了源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他还认为,玄奘和义净能够不辞辛苦地去西方取经、去领略西方的文化,也因此其译经能够做到通达。
4.“六例”是赞宁新提出的翻译理论。之中,他不仅论述了翻译中的各种实际情况,还给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这些具体情况给以后的翻译活动提供了样本,使得翻译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在这写情况及解决方法之中,他提到了“直译”,“意译”,“重译”等,这些词语及翻译方法目前仍为译者所采用;他所提到的根据源出语的不同而采用不通的译法,也为后人所接受;还有根据语言的文体风格如“雅”、“俗”的不同来进行翻译等等也在翻译活动中被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