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下面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出示问题:王明、李强、小华和小丽为一组进行投球,下面是他们分别进球的个数:8、9、 12、11,他们平均每人投了几个球?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8+9+12+11)÷4=10(个) 答:他们平均每人投了几10个球.
师:10代表谁投球的水平?
生: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师出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生集体读)。
师出示: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回顾总结出平均数的算法: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二、新授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3岁男童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平均值。
课件出示下面的文字。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师:你知道1.2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
生:1:通过调查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计算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
出示: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请你们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生1:这些数据说明,在一些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不足1.2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生2:在调查的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m。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意义,这正体现了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统计表。
师: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用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平均就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了。
师:说得很对。请大家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后选手2是第一名,选手1是第二名,选手3是第三名。
师:随着计算方法的改变,选手的名次也发生了变化。说一说,现在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
师:你们理解和分析得很透彻。的确,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3、课件出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生2:平均数很灵敏,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生3:在计算平均数时,一般是先去掉极端数据再求平均数,这样求出的平均数才更具有代表性。
三、练习
1、课本88页1题。
(1)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及思考过程。
2、课本88页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及思考过程。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1.2m的意义
选手比赛: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
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