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市场进程中,就业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有近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人物艰巨。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但由于中国事业问题是一种非典型性事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矛盾,所以,系统分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将有利于科学地探索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新方法。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育才,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左右。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始终存在。
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技工荒”现象和“民工荒”现象。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32.3%。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9%,其中,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7%,与当前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比例的14.1%相比,其中,技师占9.6%,高级技师占4.5%,具有较大的缺口。所谓的“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太低,劳动条件、社会福利保障太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1000元的企业,招工情况一般,而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
3、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
据统计,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很显然,中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至少没有包括隐性失业人员。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因此,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
4、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
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大中型城市转移,这样,给有限的就业机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使本来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
5、新成长的劳动力中,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新成长的劳动力中,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之一。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一个客观事实。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
35岁失业总的来说,“高增长,低就业”格局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
1、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成性,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数据看,1981-198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增长率为3.32%;1986-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
国GDP年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增长率为1.21%;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增长率为0.96%;由此可见,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80年代相比有大幅地降低,这次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典型性。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的效应。1980-1989年,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0.323,到1998年下降为0.064.也就是说,98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仅相当于10年前的1/5。“高增长,低就业”格局的直接根源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政策选择,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摆脱“高增长,低就业”困境的选择。
2、就业机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中国随着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从1990年至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仅从31.3%上升到32.3%,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这样,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高
增长,高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