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何则研究
作者:李赛男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
        要:何则不是由“……何?则……”结构变来的,同何也”“何者等有本质的不同。它的形成受何如”“何若类化作用,与然而形成相似。
        关键词:何则;独立成句;结构
        0 前言
        对于何则独立成句前人早有研究。《助字辨略》云:何则,何者,并先设问,后陈其事也。”[1]《马氏文通》云:若前文非读而句义已全,今以字呼起以求其故者,则用何则两字。并在下举例:
        1)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合也。(《史记·世家第一六》)云:字,亦表词也。犹云上言如是,是何也,
字以下申言其故。经生家皆以何则二字连读,愚谓何则二字,亦犹然而两字,当折读,则字方有着落。且字所以直接上文,必置句读之首,何独于此而变其例哉?”[2]也就是说,何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句,用于一个句义已全的句子之后,表设问,以引出后面表原因的小句,起前句和后句桥梁的作用。《经传释词》曰何则,何也也。”[3]并在其后举例:
        2)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墨子·尚贤中》《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与《经传释词》看法同,也认为“‘何则何也’”。并进一步把何则何如同归于结合式合义复词[4]所以,有些文章据此指出此中的为助词。[5]《中国古代语法》[6]赞同《文通》的说法,并进一步认为“‘何则当系由‘……何?则 ……’变来,他在后举例并认为后来何则?何者?用法变得一样了。
        3)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下》)
        4)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墨子·明鬼下》)
        5)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也?则圣王务之。(同上)
        1 “何则不为“……何?则 ……”的变体
        一般来说,一种结构只有大量使用之后才会出现变体。我们通过基本古籍库系统进行检索,“……何?则 ……”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之前是没有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很少用的,除周法高先生举的《墨子》中的几例外,很少看到。而何则?单独成句在周代文献中就有使用,如:
        6)在中者,在阴阳呼吸之中。何则?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藏,诸藏皆受气于脾土,主中宫之义也。(《难经本义·卷上》)
        之后,何则独立成句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26例,具体情况:《战国策》中有8例,《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通玄真经》中各有两例,《孔子家语》《晏子春秋》
《孟子》《难经本义》《邓析子》《尉缭子》《黄帝内经》《孔丛子》中各有一例。例句如:
        7)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辞过》)
        8)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尚贤中》)
        9)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列子卷第七·杨朱篇》)
        “何则?是基于句义已全的前句而申言其故的,直接上文,所以何则?与上文语义联系更紧密,语音上停顿也比下文要短,这体现在断句上有时用逗号,如例(8),有时用句号,如例(7)。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更多的是“……何也?则……”的句式结构,有15例,如:
        10)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庄子·卷五下》)
        11)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韩非子·难言第三》)
        句式中用在之间,将前后两句切分开。作为答语,引起下文,属下;则属上句。而何则有凝结趋势,应是长期一起共现的结果。如果中间有其他成分插入,不太可能有凝固趋势,何则应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所以何则不太可能是由“……何?则 ……”变来的。
        2 “何则何者何也之辨
        何则解释为何也何者是着眼于两者句义相近,都是追述原因。但两者结构大相径庭,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只能从句法功能角度的进行阐释,而不能单纯由于句义相近就将其划成等号。何则若与何也”“何者相同,则认为”“同,这是不正确的。
        2.1 何也
        “何也独立成句,用于表语之后,表疑问语气,是语气助词。何也表示对前句的疑问,其后接的句子是答语。如:
        12)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春秋榖梁传·僖公》)
        13)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春秋榖梁传·成公》)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连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示上下两事之相因,它是假设复句和因果复句的正、分句中最常用的一个连词。”[7]“何则则何的倒装,依然是连词,例(7用于因果复句句首,连接结果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和原因字特指问句;例(8用于连接结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和原因字特指问句。在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战国策·齐策五》中有一例:
        14)夫胡之与齐非素亲也,而用兵又非约质而谋燕也,然而甚於相趋者,何也?何则形同忧而兵趋利也。
        而宋绍熙二年刻本、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战国策》则认为何则为衍文。若为衍文,用于连接下文,只能是连词。这就能很明晰地看出何则中的并不是助词。
        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战国策》保留何则何也何则连用,
何也用于上一句句末,表设问,而何则用于下一句开头,加强语气,相当于为什么。可见何也同陈述现象或结果的上句联系紧密,而何则同引出原因和解释的下句联系紧密。这是由于常用于连接下文,是连词,而作为语气助词,常用于句尾,二者明显不同,所以不能把它们划为一样。
        2.2 何者
        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进行检索,何者在先秦时期文献中共出现了22次,其中有10次是和连用,构成“……为何者何者为……”的结构,如:
        15)出于室为何者也?(《晏子春秋集释卷第八》)
        单独成句只有7例,兹选两例如下:
        16)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鹖冠子卷下·备知第十三》)
        大物是也17)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7例都是何者?……也。的句式结构,在此为结构助词,是复合句中,上句述现象或者事实因询原因用字,下句对此加以解释,用煞尾情况。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进行检索,在先秦典籍中何则?共出现27例,只有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春秋左氏传·桓公》一例其后出现谓语动词,其余均单独成句。由上看出,何者最常见的是作主语和宾语,而何则则经常独立成句,二者在使用上不同,不能归为相同。
        3 “何则然而何如何若何故的异同
        认为何则如同然而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然而不能独立成句,必须放在句子中间,作为整个句子由前向后的枢纽,用来回指前文,起上下文衔接作用,用来引起下,在战国初期已经凝固成词,属于词法范畴。[8]何则则一直是作为因果复句中探求原因的小句,或单独成句使用的,属于句法范畴。从语义方面来说,虽然”“都是连词,功能相同。但何则用于一个句义已全的句子后面探求原因,是疑问代词,指向其后的新信息;而然而则主要用于表转折,[9]“作为复指代词,指向前面的旧信息,两者信息焦点不同。
        但二者又有相同之处,即代词与连词经过长期共同使用形成的凝固结构,
没有任何语义语法方面的联系,但在长期频繁的共同使用中逐渐形成凝固结构,这与的单音节性有关。受韵律配合的影响,单音节结构复合成双音节结构是汉语发展的大趋势。
        “常位于前,用于句首,做谓词性成分回指前文,与后谓语性结构构成平行关系,但的单音节性打破了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语成分之间音节上的平衡关系,为了求取音节上的协调,然而就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结构,之后,的回指作用逐渐减弱,然而变成了纯粹的转折连词,回指上文的作用则通过另一个双音节结构虽然来表示。
        “一样,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小句,形成“AB”的结构。当单独成句时,由于的单音节性,使连接的前后两个小句在音节上处于失衡状态,这就促使连在一起,形成凝固结构则何,由于指向新信息,说话者为了强调语用信息的焦点,改变原本排列顺序,把新信息提前。同时,则何何如”“何若等凝固结构类化的影响,则何变成了何则的句式结构。
        不单独作谓语,而是作后句中某一成分时,前后句之间就重新恢复平衡状
态,就位于之后的小句之内,与失去联系,与一般的“AB”句式相同了。如下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