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李赛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通过对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理论进行概述与分析,从操作性条件反射如何塑造新行为、人类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强化与消退作用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习行为的作用进行阐述。以弄清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斯金纳;学习
由刺激产生的反应就是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到了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被加强。而人类学习就是通过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之间的关联。如果已经习得的操作性行为不会得到强化,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慢慢的消退。深刻的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对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正文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命名,通过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得出,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通过对桑代克“迷笼实验”进行升级改良,设计了“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箱实验是指通过对老鼠及白鸽在箱中发生动作操作了杠杆后并得到了一个强化的刺激(食物),动物便学会了操作与食物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经典理论。[1]斯金纳根据实验提出了两种行为(图1)以及对应的反射,其中将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行为,而强化和刺激直接关联便形成了应答性反射。与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相似。另一种则是当无任何已知刺激物时,机体自身发出了反应就出现了操作性行为。对应产生的操作性反射,即强化刺激是伴随着反应发生的。于是西方学者将条件反射分成两类,经典条件反射,也称为S-R反射(S,stimulate即刺激;R,reaction 即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也成为R-S反射。[2]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图1应答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伴随着一个强化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的,虽然人类的学习行为比动物复杂很多,但是都需要经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需要通过刺激强化才能建立起来。例如,一名接受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接受康复时积极努力的配合并改善了部分功能,师与家属的时常的鼓励与表扬,以此来强化患者的依从性与康复的动机,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康复康复。人类的
学习行为是不能由刺激替代的,而是行为的改变。而人类发现通过改变的行为可以获得相应的刺激,便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基本都是操作性强化而产生的。他利用强化与行为塑造的理论,将目标分解成多个小任务然后逐个进行强化,然后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最终的任务目标。[3]人类的学习行为是由多级的条件反射所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得到巩固,再施加另一种新的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相结合,就可以出现第二层甚至更多层条件反射。例如,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其中设计者将智能化软件与触摸屏相结合,使用户自发的操作行为被操作界面强化,从而形成一系列特定的条件反射。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对与人类的学习行为的归纳相对机械刻板。忽略了人类学习行为中认知、情感和意向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二)强化理论
行为能够得到巩固的关键因素就是出现行为后所获得的刺激,从而提高反应的频率,即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中的强化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强化刺激有明确的目的,更有利于人学会特定的行为。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人或者动物将强化刺激与所相应的操作性反应相互联系的过程。[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主要分为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当某个行为出现后,伴随着出现的强化以加强这个行为。如老师鼓励、表扬学生,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行为。消极强化是通过某种行为去掉刺激。如人们看了搞笑视频后,烦恼减轻了,人们就喜欢看搞笑视频。所以消极强化是与惩罚不同的,斯金纳通过实验得出一条结论:惩罚是去除积极强化或者当出现消极强化时施加一个刺激引发的反应。而惩罚只
能暂时降低反应的发生的频率。[5]一项已经通过强化作用的操作性行为,如果往后没有继续给与强化刺激,就会出现消退现象。消退取决于曾经的刺激不再强化。一个行为的消退需要一个过程,如一个儿童口渴并向家人提出需求,当家人逐渐对其提出的诉求不给予满足时,儿童就学会了自己去喝水。由此可知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能够消退的,但是消退并不是立刻就会出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特点是注重外部刺激对人类行为的直接关系。
而另一种强化理论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提出,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与扩展。认为强化是以认知过程为介质从而影响到行为主题及其行为表现的。他提出三种形式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第一种是直接强化,与斯金纳强化理论基本相同。第二种是替代强化,指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认知因素在替代强化中起重要作用。如一个学生看到同学认真努力学习受到表扬和奖励,就会增强自己以同样的方式行事的倾向。三是自我强化,个体结合自己理解并创设的结果标准来调控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如学生认为只要英语成绩提高就可以拿到奖学金,就会努力提高英语的复习。[6]班杜拉提出:并不是强化作用增强了人的行为,而是某种行为后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引起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关注,从而激励观察者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7]
(三)学习行为
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所谓学习是指:一种活动通过对所遇到的情境进行反应而得以发生和变化的过程。[8]学习行为是指人在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9]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也是一种行为。由他提出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外部刺激(强(下转第197页)
化物和惩罚物),而不是诸如本能、驱动力或生物成熟等内部力量。[4]这一种学习模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能够主动自由的在特定环境中尝试学习,然后借助强化刺激使行为能够形成和控制。于是在这个过程里人们便将自己的行为与发生的结果联结,习得了新的行为或改变原有的行为。在这一学习理论中强调了强化的概念,而这种学习理论也相对机械性。操作性学习理论在20世纪后半段由学者班杜拉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种理论以观察学习作为基础,人的社会行为与思想及情感更多地使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10]强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认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了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重视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感。[11]虽然班杜拉强调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提出环境与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总结
斯金纳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并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将人类的学习归纳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强化刺激对行为的作用,并利用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来控制行为。在这种学习理论中强调了反复的练习对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机械性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人类的许多行为用操作性学习理论无法解释,因为有些行为并不需要外在的奖励或惩罚的刺激,个体依然会保持或改变原有的行为。而另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则对操作性学习进行了补充,在原有强化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强调了观察学习的模式,并在学习行为中加入了人的认知范畴。虽然人类的学习行为十分的复杂,但我们工作、生活、学习仍然离不开操作性条件反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郭志宏.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2):101-103.
[3]蔡涛.人人手中的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03):87-89.
[4]胡凤霞.浅论强化概念的由来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 143-144.
[5]张大俭.奖励与惩罚的心理机制及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1):80-83.
[6]姜兆萍,张海滨.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人的发展[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2-55+90.
[7]徐虹.论强化理论的发展——
—从S-R条件作用论到认知交互作用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1(13):15-17.
[8]曹能秀.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1):7-11.
[9]姚纯贞,米建荣,王红成.国内外“学习行为”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9(30):48-50.
[10]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03-110+151.
[11]汪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J].当代电力文化,2014 (07):90-91.reaction反应视频
从表中得出,教师言语指导是初级汉语课的教学重点,通过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因此占据最大比重。在基础技能训练之上,提升学生对目的语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指路人的角,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注重指令语的思维启发功能很必要。教学中的动作指导和示范使教师教学表述更加具象,也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表示动作技能的动词也占有一定比重。综上所述,在初级教学课堂中,要格外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不同技能的操练掌握语言形式和意义,为之后交际能力的习得打好基础。
五、语用策略分析
指令话语可以由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实现,不同的句类承载着特定的语言功能。具体表达类型下表所示:
利用祈使句的直接语气提问,简洁明了,方便学生执行指令,因此在课堂中的使用率超过其他策略。通
过使用陈述句中引导式陈述的指令,教师在委婉提出建议的同时发布指令,可以拉近师生距离。疑问句中,直接提问占比很高,这种指令在课堂提和操练中起重要作用,能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初级阶段的教学实际,教师多使用简短直接的指令语,这是由教学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随着教学进度加深,教师会更多考虑礼貌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总结了几点优化课堂指令语的建议。首先,指令语句子长度控制在6-10字以内最佳,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适当在基础指令上做出描述,最多不要超过20字。调查表明,经验越丰富的教师,使用的指令语越短。其次,要丰富动词的使用,调查显示,当前教学中指令动词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言语动词,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多增加互动动词的使用频率,如“讨论、思考”等,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还可以多使用“V+一下、一起V”的表达形式,采用商量的语气有利于提升表达的礼貌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句类选择上,研究表明祈使句的使用频率最高,主要原因在于祈使句对教学指令的执行力度强,但此种句类比较生硬,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互动,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建议教师更多地使用疑问式指令语,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最后,笔者建议指令语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指令的可吸收性,指令语的选择要有时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出即时性的调整,在立足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丰富指令语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维婷.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指令语的对比分析
[A].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1.
[3]李莉.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师指令语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4]王慧丽.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三种课堂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1.
(上接第191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