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现代教学模式正朝着由单一到多样、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由被动性到主体性、由传统手段到网络高科技等诸方向发展。但目前高校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依然在旧的桎梏束缚下进行日常的教与学。主要体现在:(1)学科定位过低,课程教学单一,远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社会需求。(2)翻译教学的分量很小。学生学起来漫不经心,认为没什么大用处;教师教起来不痛不痒,无可奈何。(3)教学方法死板,教师通过几个翻译实例讲解阐述一种理论或翻译技巧,然后发练习给学生课堂上做或带回去做,使用上交批改或讲评的纠错法教学,结果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可见,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除了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二、元认知理论及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一)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在有关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的。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以认知作为研究对象的认知,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订计划;认知活
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后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二)元认知理论各要素间的作用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也就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它,人能意识到
自己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因此,它涵盖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个成分。自我调节就是主体依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过程,并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再做相应变化。这便是元认知监控部分的功能。
三、元认知理论观下的翻译课程设置(一)元认知知识与翻译课程前准备
1.影响个体认知的因素。元认知知识不但要求课程设置者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个体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考虑学生个体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以及个体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翻译课程更应考虑这些因素。叶斯柏森认为语言只是人的一套习惯,其目的在于表达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说话人被理解,而说话人的句子如果与他所处的社会体的言语习惯相符,他就能被理解。叶斯柏森强调了社会体语言与习惯的关系,突出了个体认知活动是受社会体习惯影响的。许钧在《翻译论》中提到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丰富。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可见,社会因素也会对个体认知形成影响。
2.个体认知不同形成的误译。下面是源自美国国务院1994年关于美国人权状况的报告译文:United States law pro ⁃
[摘要]现代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这为翻译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途径。而翻译作为交流的手
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翻译课程设置教学分量很小、教学方法死板,最终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交流的需求。文章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倡导用一种新模式——元认知知识与翻译课程前准备、元认知体验与翻译课程过程控制及元认知监控与翻译课程课外升华等模式进行翻译课程改革,以摆脱翻译课程学时少、教学方法不灵活的弊端。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翻译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化丽(1971-),女,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旅游英语与翻译研究。(陕西
西安
71007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29-02
元认知理论观下的翻译课程设置
张化丽
vides extensive protection against human rights abuses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美国法律对人权受政府当局的侵犯提供广泛的保护。
如果仅仅从语言角度看这句译文,可以说毛病在于没有把against译对。译者之所以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关键在于它对美国宪法的精神缺乏了解:政府当局会侵犯公民人权吗?一旦政府当局侵犯了公民的人权,法律应该给谁撑腰?如果译者的文化经验中没有这个美国式的概念,他就很难发现自己翻译的不正确而进行纠正。由此可以看出个体认知的不同影响个体正确理解原文,从而影响其提供正确的译文。
3.翻译课程前准备。正如以上所分析,社会体语言与习惯对个体认知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鉴于本科翻译课程一般在大三开始授课,所以,课程设置者应把以下因素纳入大纲内容,全部在课外以兴趣活动的形式进行。
第一,遵循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溶性基本规范,对大一学生进行授课前原语与目的语思想、意识形态及社会习俗等信息输入,从而增强个体认知效果。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溶性基本规范是原语所反映的观念
形态、物质经济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及一般行为方式与目的语民族文化传统的现状相符、相近或可以相互补充,加深理解。
第二,贯彻图式理论原则,对大二学生进行授课前原语学习材料、翻译课程的学习任务等信息输入,从而增强个体对翻译学习认知。图式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盖斯塔特心理学。它主张一种新经历的掌握及运用来源于大脑中所储存的一种相似经历。在此基础上,这种新经历才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1992年教育家爱德曼曾经指出,由于缺乏某一图式,大脑必须建立新的图式,从而使新旧图式互相适应,才能促进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因此,对大二学生进行文化与翻译、风格翻译、习惯用语翻译、正说反说技巧等知识灌输很有必要,以便新旧图式相互融合,为以后的翻译学习打基础。
(二)元认知体验与翻译课程过程控制
1.翻译课程的过程控制。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个体正式接触翻译课,从而进入到课堂控制阶段。过程控制是1948年诺伯特·维纳提出的。他特意创造“Cybernetic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控制论”一同最初来源于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外部环境到系统内部的一种信息的传递。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个体在大一、大二所积累的知识传递到课堂内部。学生个体通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课内翻译活动。
2.翻译课程的过程控制模式。一般大学非翻译专业翻译课的授课时数为每周两学时(50分钟为一学时),以20周为一个周期。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导课阶段(10分钟)(占10%,以小组的形式计入平时成绩)。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做presentation。以30人一个教学班计算,可分5个组进行。内容以学生在大二预习过的知识如文化与翻译、风格翻译等为重点。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成绩。
第二,译文处理与讨论阶段(40分钟)(占40%,教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很多教师觉得教授翻译是很累的、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其实,有了良好的教法,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施晓菁教授在2006年暑期全国翻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会上指出了一条新路子。她认为,学生必须意识到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学会反复修改,为自己译文的质量负责;而教师绝不能改拼写和语法句法错误,教师的任务是对付学生在理解、识别语言问题风格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方面的难题。具体做法是:(1)每5~6人组成一个小组。(2)所有学生拿出译文初稿,组内交换批阅讨论。这一阶段可以消灭拼写和语法、句法错误。(3)各自对初稿进行修改,上交一份修改后稿子。(4)教师阅后在课堂里进行集体批改,集中错误的共性,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和表达上不到位之处。(5)学生再次对译文作必要修改,上交定稿。(6)教师评分。
这样做,学生可以看到同一源文的不同译文,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第三,修改纠错与新作初译阶段(50分钟)。通过第二阶段的对比与讨论,学生基本上理解了出错的原因,然后对译文进行重新斟酌与修改,再进行新的翻译。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三)元认知监控与翻译课程课外升华(占20%,以课外从事多种形式翻译活动的形式计入平时成绩)
根据Flavell元认知理论具有对认知活动后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学生在课后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翻译与理论应用才能使课内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强化。
1.建立指导形式多样、目标明确的课外翻译机制。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为其课外的自主学习服务。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融为一体。建立网络课外交互活动,有效延伸课内交互活动。(1)课程概况:每周课后教师把授课内容上传,供学生复习用。(2)佳作赏析:教师或学生推荐译文佳作,从赏析角度给予点评分析。(3)服务社会:社会上招商引资项目介绍、旅游景点介绍、酒店参观介绍、广告宣传、公共场所标识语和街头巷尾路牌店名等等的表示举例,表扬优译,鼓励同学们一起纠错,清理文化垃圾,提升翻译文化品位。
2.建立课外自主学习机制,丰富完善课内知识结构。从自主学习的程度和自我调节的层次看,Littlewood认为有前摄自主(proactiveautonomy)和后摄自主(reactiveautonomy)两种。前摄自主指学习者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
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评估自己的学习进程与结果。后摄自主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与内容、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而后摄自主的学习模式更适合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翻译中加以应用。(1)指定学生课后从事各种语体的语篇翻译。要求他们记下事件、作者的思路、人物特征描述等,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英语表达能力。(2)建立模拟翻译实验室。利用多媒体制造不同的英语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进行翻译,为他们创造体验翻译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翻译认知能力。(3)一语多译。即就某一话语或一段语篇鼓励学生译出多种表达来,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语域话语的语感。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测试机制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Hughes指出,语言测试会对语言的教与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与教学的目标相悖,则会产生有害的反拨作用。依此构建的翻译课程设置,测试可采用两种方式: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
1.形成性测试。《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全面整体性地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方法包括学习效果检查、角扮演、表演节目、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而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建立的翻译课程设置涵盖了这些内容:翻译课程前准备占30%,以平时成绩计入;翻译课程的过程控制模式占50%,以平时成绩计入,翻译课程课外升华20%,以平时成绩计入,合计为100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50%。可以说形成性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
2.终结性测试。终结性评价是指学段结束后对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如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翻译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等的最终评价.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最终的综合测试成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终结性成绩满分100分,占50%。针对翻译课,终结性成绩是测试学生对本学段所学翻译技巧、翻译手段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与形成性成绩一起形成终结性成绩。使用这种测试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积极性而且为他们日后从事的各种翻译活动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课程设置是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背景下一种逆向思维产物。这种方式通过把学生课内学习与课
外自主学习的模式置入整体语言观的框架内,使所有翻译方法与技巧都能得到学习与训练。使学习者置身于学外语的世界,通过对比与分析,感受地道的外语,提供原汁原味的译文,充分调动了学习者学习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使之迁移到掌握翻译技巧与掌握地道外语表达方式的兴趣上,译出上乘翻译作品。[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马桂花,石永珍.反思型教师教育与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6]于建平.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J].中国翻译,2006(6).[7]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3).
[8]FlavellJH.Metacognitionandcognitivemonitoring:Anewareaofcogni-tive-developmental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34).
[9]Hug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10]JespersenO.Progress in Languag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 [M].London:Sonnenschein,1894.
[11]LittlewoodW.DefininganddevelopingautonomyinEastAsian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 ,1999(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
reactive翻译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摘要]文章以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为出发点,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基本特征、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必要性思路
[作者简介]周峰(1980-),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湖南
长沙
4101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
论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
周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