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酵素的发酵过程研究
作者:蔡毅飞 唐敏
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14期
作者:蔡毅飞 唐敏
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14期
摘 要:将大量蔬果垃圾制作成环保酵素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环保酵素发酵过程中的pH值、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的监测,发现三者在发酵结束时几乎数据同时趋于稳定,因此这3个参数都可作为判断发酵进程结束的重要参考依据。pH值和电导率具有测量方便的优点,且最终pH值是判断发酵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制作环保酵素试验,得出中温条件更加有利于蔬果垃圾的水解酸化,环保酵素的溶解固体含量最低,电导率最大。
关键词:蔬果垃圾 环保酵素 pH 电导率 还原糖
中图分类号:N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b)-0230-02
蔬果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将其简单按照一般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不仅成本高昂,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何利用蔬果垃圾是当前研究的热
点之一。泰国有机农业协会的创始人乐素昆·普潘翁博士提出采用发酵技术,将蔬果垃圾制作成环保酵素。研究表明,酵素具有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等的清洁能力,除了可部分替代家庭清洁剂外,还可用于农业肥料和土壤改良、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环保酵素的发酵过程,对实现蔬果垃圾资源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环保酵素制作方法
制作环保酵素的主要原料是红糖、蔬果垃圾和水。将蔬果垃圾切成小块,红糖∶蔬果垃圾∶水按照1∶3∶10的比例混合。将制作容器密封,早期每天放气1~2次,待1个月后无气体放出,置于阴凉处保存发酵3个月即可。
2 发酵过程监测
2.1 pH值
酸化过程是蔬果垃圾厌氧发酵的重要步骤,一般认为,pH直接通过影响酸化细菌细胞膜电荷的变化,进而影响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的活性,改变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吸收[1]。实验在室内环境中进行,采用雷磁pHS-3C型电导率仪对发酵过程中p
H值的变化进行监测。
在发酵过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大分子有机底物水解酸化,产生挥发性脂肪酸,造成pH值迅速降低。通过滴定法测定,第6天的挥发性有机酸达到7.54 g/L。随着发酵的进行,pH不断变化,发酵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pH=4.0~4.5为主要乙醇型发酵区域,pH=4.5~5.0和pH=5.5~6.5为丁酸型发酵区域,pH=5.5~6.5为丁酸型发酵区域,当pH为4~5时,乙酸占总酸累积浓度的一半以上[2],可以在发酵初期通过调节pH使有益酸化产物增加。在发酵约18 d时,pH达到最低值,随后pH开始逐步增加,可能是由于氨的浓度逐渐增加。发酵78 d后,pH趋于稳定。植物酵素具有较大的pH值活性范围,一般发酵成功pH值范围在3.0~4.0[3]。
2.2 还原糖
发酵原料中的红糖为发酵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监测发酵体系中总糖或还原糖的含量,及时准确的了解发酵过程中其消耗情况对掌握发酵进程至关重要,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测定发酵液糖含量一般有高锰酸钾滴定、费林试剂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法等,但都比较繁琐,数据准确性不高。考虑发酵液底深不易观察颜变化的问题,采用费
林试剂返滴定法[4]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初始还原糖含量为14.8 g/L,发酵第6 d还原糖含量达到15.9 g/L,随后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直至约72 d后趋于稳定。分析原因,发酵初始阶段为厌氧水解酸化阶段,底物中多糖类物质经水解生成单糖及其它小分子化合物,发酵系统含糖量达到最大值。随着发酵的继续进行,还原糖作为营养物质逐渐被微生物菌消耗,直至发酵基本完成。
2.3 电导率
在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残余量一直被作为发酵过程是否结束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其检测过程较为繁琐。通过对发酵液电导率的监测,建立发酵液电导率与还原糖含量关系模型。发酵系统初始电导率为6.34 ms/cm,伴随着发酵进行,电导率不断下降,发酵48天后电导率又逐渐上升直至平稳。发酵初期,产生的乙醇在发酵体系中所占体积分数不断增加,而乙醇属于非电解质,造成电导率下降的趋势[5]。到达发酵中后期,发酵原料蔬果垃圾中的矿物质释放到系统中,导致电导率回升。
在发酵72 d时,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速度都趋缓,84 d左右同时达到基本稳定。可以看出,发酵系统pH值、还原糖含量和电导率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几乎在同时趋于稳定,
可以作为判断环保酵素发酵过程结束的评判参考依据。
3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研究
温度是发酵工艺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能够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基质的代谢产生影响。目前针对温度与环保酵素发酵过程关系的研究少有报道,对于蔬果垃圾制作环保酵素的工业化发展,选择合适的温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根据温度的不同,可将发酵工艺分为常温发酵、中温发酵和高温发酵三大类。该实验按照配比制作三份环保酵素,分别置于20℃、30℃和50℃的恒温培养箱中。发酵过程中对三份样品的pH值、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进行连续监测。从pH值变化可以看出,20℃和30℃时的水解酸化率最大。30℃条件下生成的环保酵素电导率稍高。进一步对三种环保酵素的总固体含量(TS)进行测定,20℃环保酵素TS含量为46%,30℃环保酵素TS含量为21%,50℃环保酵素TS含量为33%。因此,中温30℃条件更有利于蔬果垃圾的转化和环保酵素的生成。
4 结论
(1)环保酵素制作发酵过程中,发酵系统pH值、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三个数值在发酵结束时同时开始趋于稳定,因此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也作为判断发酵进程是否结束的参考依据。pH值和电导率相对还原糖含量测定具有准确度高,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可通过测定环保酵素最终pH值判断发酵是否成功。
(2)pH值在水解酸化阶段急剧下降,不同pH值范围对应不同产物发酵区域,可通过调节系统pH控制酸化进程,使产生具有针对性用途的环保酵素。
(3)温度对环保酵素的发酵过程有一定影响。中温条件更加适合水解酸化的进行,酵素液中总固体含量也较少,更加有利于环保酵素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Horiuchii J I, Shimizu T, Tada K, et al. Selective production of organic acids in anaerobic acid reactor by pH control[J].Bio resource Technology,2002,82(3):209-213.
[2] 郑明月,郑明霞,王凯军,等.温度、pH和负荷对果蔬垃圾厌氧酸化途径的影响[J].
可再生能源,2012,30(4):75-79.
[3] 周新萍,付小全,陈桂兰.利用餐厨垃圾制作植物酵素及其活性成分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21(5):93-96.
[4] 黄彬红.返滴定法测定赤砂糖还原糖[J].福建轻纺,reactor technology2014(5):46-50.
[5] 李冲伟,宋福强,宋永,等.酒精发酵过程中电导率变化趋势解析[J].食品科学,2015,36(21):105-1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