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话作品《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标签:结构转换 《柳林风声》 儿童文学
一、前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儿童文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想象丰富、寓教于乐,对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上述特点也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选择尽量贴近儿童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与语言层面上,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则几乎没有研究。
《柳林风声》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自引进中国以来便得到了广大儿童与成人的
好评。书中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儿童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柳林风声》的中文译本非常之多,其中杨静远先生的译著在翻译策略和语言组织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对结构转换的处理更是独具特。“结构转换是指在翻译中发生于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语言结构的变化,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之间语法结构的变化。在结构转换范畴内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因语法要求而产生的词和短语的顺序调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物称主语句和人称主语句之间的转换,等等”(张小胜、殷丹,2013)。本文以《柳林风声》为例,从“增词、语序的调整、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二、增词
“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这是从事翻译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减,有时,为了确切、充分地表达原意,或为使译文生动、通顺,符合汉语习惯,往往需要在译文里做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补或省略。”(张震久,袁宪军,2009)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儿童对译文的理解,增词减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増译
(1)原文:But did I overhear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 and “start” and “this afternoon”?
译文:“我好像听见你刚才说什么‘咱们’,什么‘启程’,什么‘今天下午’,是吗?”
(2)原文:Travel, change, interest, excitement!
译文:“到处旅行,变换环境,到处有乐趣,刺激!”
“口语表达是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另一关键因素。”例(1)中,由于英语语言本身的语言特点,原文由“and”将“we”“start”和“this afternoon”连接起来显得非常自然,口语化很明显,读之一气呵成,而在将这句话译为汉语的时候,再用一个“和”字将这三个词语连接,则显得有些不符合汉语口语表达习惯,小读者阅读时也会感到有些吃力。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什么”进行限制,再用逗号隔开,在遣词造句方面达到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在例(2)中,英语原文中用四个单词来传达作者的意思,这本身是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若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为与之对应的四个汉语词语,则有悖于汉语表达习惯,读之会让人感觉词不达意,不知
所云,而杨先生的译文则添加了一些补充成分,使得译文读之朗朗上口,让人一目了然。
(二)省略
(3)原文:Here today, up and off to somewhere else tomorrow!
译文: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
(4)原文:The Return of Ulysses
译文:荣归故里
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将翻译过来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处理得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儿童的眼球也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示例(3)中,英语国家读者感觉“up”和“off”两个介词将作者的意思传达的十分精准,但若译者逐字逐词翻译,翻译过来的句子就会显得十分累赘。译者果断地采用省略译法,用对仗的两个分句来对应原文,也是为了契合儿童对韵律对仗的需求。例(4)中,英语国家的读者对“Ulysses”的故事简直是耳熟能详,而中国儿童则对“Ulysses”的故事比较陌生,若将原文以为 “尤利西斯的归
来”会让小读者们困惑不解,而直接加注的话又不符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译者直接将其译为“荣归故里”则避免了这一典故可能引起的不解与困惑。
三、语序的调整
“英语的顺序是有关系的,顺序作为英语结构的一个特征,翻译中也发生了这方面的结构转换”(卡斯福特,12)。语序的调整使得译文的语言更加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主要体现在词、短语和从句语序的转换上。笔者发现,杨先生的译本中有大量语序调整的例子。
(5)原文:There were badgers here, I’ve been told, long before that same city ever came to be.
译文:听说,在那座城池出现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就有獾。
(6)原文:Once he met a fox, who stopped, looked him up and down in a sarcastic sort of way, and said, “Hullo, washerwoman! Half a pair of socks and a pillow—cases short this week! Mind it doesn’t occur again!”译文:有一回,他碰上一只狐狸,那狐狸停下来,讥讽地朝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喂, 洗衣婆,这星期少了我一只袜子,一
个枕套!下次留神别再犯!”
例(5)中,原文是宾语在前,紧接着是主语和谓语,状语在后,这是为了强调作为宾语的内容,而若译文也采用这样的结构,就会使文章语言变得不伦不类,从而失去了翻译的目的。例(6)中,原文用了很长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句子的宾语,若译文不改变语序进行直译,译过来的句子就会显得臃肿不堪,令人不能卒读,而杨先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将原句译成后置的并列分句,言简意赅,读来让人一目了然。
四、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转换
“在英语中否定形式的表达比汉语中更为常见。英语表达否定意义的范式比汉语丰富得多,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心理文化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差异,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这样,在英汉转换过程中,肯定和否定表达经常发生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由具体语境及表达习惯来决定的。而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要求这种转化必须贴近生活,符合口语表达的要求,这就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7)原文:Fancy a washerwoman driving a car as well as that, the first time!
译文:想不到一个洗衣妇开车能开这么棒,从没见过!
(8)原文:But remember you are a widow woman, quite alone in the world, with a character to lose.
译文:不过要记住,你是一位寡妇,孤身一人在世上生活,可不能丢了名声呀。
例(7)中,译文将“the first time”翻译成“从没见过”,是典型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转换。译文也有了这样的转换才更能契合作者的原意,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口语习惯。若翻译成“第一次”则显得有些突兀,与前文衔接不自然。例(8)中,若将“with a character to lose”直接译为“一个将要失去的名声”,会使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只有将肯定变为否定,才能表达出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
五、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
汉语与英语中都存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可对于这两种语态的应用却十分不同。总体来说,英语里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高于汉语,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语言在句法角度和文体角度存在着诸多不同。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过多被动句的使用会增加儿童阅读的困难,这
就使得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显得非常必要。
(9)原文:He generally had to be caught, if you wanted him badly, as he slipped quietly along a hedgerow of an early morning or a late morning。
译文:一般说,如果你急于见他,你就得在清晨或黄昏时趁他在树篱旁悄悄溜过时去等他。
(2)原文:At last daylight began to show itself confusedly through tangled growth overhanging the mouth of the passage.
译文:末了,透过悬在隧道出口处杂乱的草木,终于看到了零碎的天光。
例(9)中,原文是一个被动句,这在正式书面英语中非常常见,相比较之下,汉语中的被动句出现的比较少。因此,若将原文以被动句的形式翻译成汉语,译文会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也会对小读者的理解造成困扰。例(10)中,原文中同样出现了被动句,而译文则将之译成主动句,语言流畅,语意清晰,读者读来会感觉文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过度自然,毫不做作,让小读者在接受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的同时,欣赏到语言的形式美。
六、结语sort of造句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翻译区别开来,知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家任溶溶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有三个:童趣、口语表达和创造。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任老师曾说过:“我是把原作者用外国话讲给小朋友听的话讲给我们的小朋友听,他用俏皮话,我也用俏皮话,他说得严肃,我也说得严肃,他用外文文字游戏逗小朋友,我尽量变成中文文字逗小朋友。因为是说给小孩子听,还要注意到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要做到这些,译者需特别注意翻译结构的转换,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行文风格,又要兼顾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增强小读者对故事情节与语言表述的兴趣。
杨先生的中文译本《柳林风声》是译作之中的佳作,译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从语句、语段还有语篇上来讲,都十分契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并且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精华,透过纸背,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确是中文译作中的楷模。
参考文献:
[1]Kenneth Graham.The wind in the willows[M].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2]格雷厄姆.柳林风声[M].杨静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