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
作者:郑朴芳,胡小勇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年第01
        要:当前,随着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心正逐步转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然而,如何有效整合海量资源并实现广泛共享,是摆在实践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文章以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切入点,在分析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的基础上,依托实地调研,剖析了制约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因素,并从区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维度分别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区域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2-0071-05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逐渐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也纷纷进行了有组织的探索活动。然而实践表明,面对当前极其复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如何通过相应的机制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广泛共享,是实践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目前尽管已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如尹睿结合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提出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1]周振军等人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共享机制,[2] 但纵观整个研究体系,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深入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为数不多。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依托课题组的调研和实践,探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
        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可引申为一个工作系统的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由此概念可知,要探究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机制,有必要先理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基本要素。本文结合林阳、祝智庭、谢同祥、吴战杰
、苗逢春等人的研究,立足区域(如市、区、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归纳为规划、制度、机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技术、标准/规范、资金、用户、开发者以及管理者,共12项(详见表1)。
        在此需说明的是,上述要素并不是决然孤立的。只有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进整个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任何一个要素发展滞后,都有可能制约整个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持续运行。而机制作为该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保障、促推、引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作用,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制约因素
        已有的诸多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虽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在不同层面上遇到了阻力。本文结合课题组在广州天河区、佛山顺德区、深圳龙岗区、潮州潮安县、梅州兴宁县、湛江廉江区的调查,进一步探析了当前制约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因素。
        1.缺乏系统化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规划
        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系统要素之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规划对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及调控作用。一个对当地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的计划能为各项行动提供有益的指引。然而研究表明,当前各地面向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规划尚不到位。从已有的规划来看,目前多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上。其中,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尽管已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仍以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为主,关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部署稍显薄弱。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该项内容则尚未被提及。
        2.已有资源种类繁杂,网络化程度低
        数字化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形态,其整合与共享受制于资源的内容、类型及网络化程度等多个方面。从调研地区的资源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大致上可分为三类: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存在资源种类繁杂、分类不统一等问题,如深圳龙岗区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库有按学科资源进行分类的,也有按学段或资源类型进行组织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主要存
在可用的资源有限、已有的资源网络化程度低等问题,如本课题组所走访的欠发达地区部分中小学所拥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大部分是DVDCD光盘等物化资源及少数静态网页资源;部分地区、学校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所开发的资源也有所不同。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资源的检索效率和应用效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难度。
        3.资源属性描述不统一,资源库/基础平台互联互通性较差
        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多元、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对其属性进行统一的描述不仅有利于用户检索、获取和应用,而且能为不同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6]然而,当前各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在整体上普遍存在资源属性描述不统一,资源库的互联、互通性能较差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开发者所采用的技术不同而导致的系统不兼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个别学校和地区出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仅对本校或当地用户开放,这些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
        4.多数地区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一项覆盖范围广、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切实有效的资源整合共享模式不仅有利于促成大规模、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而且有助于促成各部门之间协同作业。然而在所调研的六个地区中,除广州市天河区依托天河部落形成集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学科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佛山市顺德区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构建了一站式的区域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并取得良好效益外,其他地区目前尚未形成自身特的资源整合共享模式,各项整合与共享工作也显得相对零散和无序。由此可见,当前多数地区在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实践方面仍有所欠缺。
        5.资金投入失调,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缺乏持续的经济支持
        在资金投入方面,调查显示,近年来各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在教育信息化大投入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并没有得到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资金投入比例来看,当前各地在软件资源建设上的投资相对于在硬件基础设施、网络环境建设上的投入较少,其中用于支持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资金尤为不足。而该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突出,类似于省、市里下达了一些文件和政策,拨了一些经费就能推动一下,但建一个资源库,不是建好后挂网上就可以了,还要维护、管理、更新,这需要长期的资金注入,没有资金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考虑了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问题”的意见,曾多次被受访人员提及。
        6.缺乏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涉及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多元主体(如学校、电教部门、技术服务公司、资源开发商)的利益协调等多个方面。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整个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调查显示,当前多数地区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运行机制,集中体现在:尚未建立系统化的操作程序与管理制度,诸如资源的入库、管理、配置及推广等工作尚缺乏相应的章程进行指引和规范;个别机构及部门分工不明确,存在职责不清、责任推托等问题。此外,个别地区尚未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该项工作,也没有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三、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针对上述制约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实践和研究,分别
面向区域、跨区域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其基本体系如图1所示。
        1.区域内部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1)系统规划机制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一个涉及面广、周期长、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持续发展要求进行系统的规划、引导和推进。建立面向区域内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系统规划机制,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纳入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是避免盲目建设、推动整个地区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例如,有关决策部门可在明确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当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相关部门的整合行动进行系统化的部署和周期性规划,并不断地优化各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偏向等等。
        2)经费保障机制
        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资金的持续注入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针对当前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失调、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投资力度薄弱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相关决策部门可根据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阶段、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费投资力度,适当增加在资源建设、整合与共享上的投资比例,为相关工作部门及项目的开展提供持续的经费支持。此外,还可结合区域内部的情况调整经费的分配比例,适当加大对薄弱学校、远郊地区的投资力度,鼓励中心校、市中心地区主动拓宽资金渠道等等。
        3)激励表彰机制
        建立明确的激励表彰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中,是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策略。在此可借鉴佛山市的优秀经验,将原创资源投稿录用机制、资源项目(课题)申报机制和资源定期表彰奖励机制等纳入到激励表彰机制中,如对原创性资源投稿者予以奖励和补贴;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作用显著的优秀资源颁发荣誉证书,并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定期表彰优秀资源提供者、单位、学校学科网站及其建设团队;建立项目驱动、专家引领、课题管理研究机制,并予以项目经费支持和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共享中来等。
        4)资源准入机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在规范的资源建设基础之上。为提高资源建设的规范性,相关部门有必要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建立相应的资源准入机制,从资源开发阶段入手为其整合与共享做好准备。例如,可依托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试行)》等标准,统一资源属性描述方法、细化资源内容分类方法、建立资源入库评估标准、制定优质资源筛选策略、完善技术开发规范等等,以便于大规模、大范围进行资源共享与管理。
        5)评价反馈机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教与学,其成效只有在用户对资源的应用实践中得到检验。唯有广泛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从用户的应用需求出发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全面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整体成效。因此,有必要建立与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相对应的评价反馈机制,制定各种收集用户资源应用反馈信息的办法,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意见反馈平台和渠道,多种途径(如问卷、座谈、论坛、网站等)收集用户、资源开发者的意见和要求,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整合与共享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