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 SAN和IP SAN
1. 存储发展历程
源于系统对于转发和存储的要求不断提高,存储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最早的内置硬盘到DAS 存储,再到20世纪末出现的FC SAN以及今天已经被广泛使用的IP SAN,大型复杂的IT系统不断推动着存储架构的发展。
早期的大型服务器存储使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又称直连存储。在这种方式中,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通常是SCSI接口电缆)直接和服务器相连。I/O请求直接从服务器发送到存储设备。由于早期的网络十分简单,所以直连式存储得到发展。DAS存储方式如下图所示:
DAS曾经是一种流行的存储系统,但不能满足大容量存储和设备共享需求,于是出现了SAN 等其他存储技术。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局域网络)的诞生,使存储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以及安装和管理更加有效。SAN是一种将存储设备、连接设备和接口集成在一个高速网络中的技术。SAN 本身就是一个存储网络,承担了数据存储任务,SAN网络与LAN业务网络相隔离,存储数据流不会占用业务网络带宽。
SAN存储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SAN 网络中,所有的数据传输在高速、高带宽的网络中进行,SAN 存储实现的是直接对物理硬件的块级存储访问,提高了存储的性能和升级能力。
早期的SAN 采用的是光纤通道(FC ,Fiber Channel )技术,所以,以前的SAN 多指采用光纤通道的存储局域网络,到了iSCSI 协议出现以后,为了区分,业界就把SAN 分为FC-SAN 和IP-SAN 。
FC 和IP 都是存储传输协议,二者孰优孰劣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接下来的部分将会从二者的起源、发展、协议、安全、可管理、兼容性等各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2. FC 协议
FC 开发于1988年,最早是用来提高硬盘协议的传输带宽,侧重于数据的快速、高效、可靠传输。到上世纪90年代末,FC SAN 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广泛应用。
FC 光纤通道拥有自己的协议层,它们是:
z  FC-0:连接物理介质的界面、电缆等;定义编码和解码的标准。
z  FC-1:传输协议层或数据链接层,编码或解码信号。
z  FC-2:网络层,光纤通道的核心, 定义了帧、流控制、和服务质量等。
z  FC-3:定义了常用服务,如数据加密和压缩。
z  FC-4:协议映射层,定义了光纤通道和上层应用之间的接口,上层应用比如:串行SCSI 协
议,HBA 的驱动提供了FC-4 的接口函数。FC-4 支持多协议,如:FCP-SCSI ,FC-IP ,FC-VI 。
参照OSI 和TCP/IP 模型,FC 的分层结构如下:
光纤通道的主要部分实际上是FC-2。其中从FC-0到FC-2被称为FC-PH ,也就是“物理层”。动态Native 地址(8/24-bits)
FC-3: 通用服务FC-4: ULP Mapping
光纤通道在FC-2可以没有任何高层协议支持的条件下生成所有网络地址(固定与动态)光纤通道在FC-2可以没有任何高层协议支持的条件下生成所有网络地址(固定与动态)
光纤通道主要通过FC-2来进行传输,因此,光纤通道也常被成为“二层协议”或者“类以太网协议”。
按照连接和寻址方式的不同,光纤通道支持三种拓扑方式:
z PTP(点对点):一般用于DAS(直连式存储)设置
z FC-AL(光纤通道仲裁环路):采用FC-AL仲裁环机制,使用Token(令牌)的方式进行仲裁。光纤环路端口,或交换机上的FL端口,和HBA上的NL端口(节点环)连接,支
持环路运行。采用FC-AL架构,当一个设备加入FC-AL的时候,或出现任何错误或需要
重新设置的时候,环路就必须重新初始化。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通信都必须暂时中止。
由于其寻址机制,FC-AL理论上被限制在了127个节点。
z FC-SW(FC Switched 交换式光纤通道):在交换式SAN上运行的方式。FC-SW可以按照任意方式进行连接,规避了仲裁环的诸多弊端,但需要购买支持交换架构的交换模块或
FC交换机。
3. iSCSI协议
iSCSI(互联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在TCP/IP上进行数据块传输的标准。它是由Cisco 和IBM两家发起的,并且得到了各大存储厂商的大力支持。iSCSI可以实现在IP网络上运行SCSI 协议,使其能够在诸如高速千兆以太网上进行快速的数据存取备份操作。
iSCSI标准在2003年2月11日由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认证通过。iSCSI继承了两大最传统技术:SCSI和TCP/IP协议。这为iSCSI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iSCSI的存储系统只需要不多的投资便可实现SAN存储功能,甚至直接利用现有的TCP/IP 网络。相对于以往的网络存储技术,它解决了开放性、容量、传输速度、兼容性、安全性等问题,其优越的性能使其备受关注与青睐。
iSCSI的数据包结构如上图所示,在实际工作时,是将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TCP/IP包中,然后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 iSCSI系统由SCSI适配器发送一个SCSI命令。
(2) 命令封装到TCP/IP包中并送入到以太网络。
(3) 接收方从TCP/IP包中抽取SCSI命令并执行相关操作。
(4) 把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TCP/IP包中,将它们发回到发送方。
(5) 系统提取出数据或命令,并把它们传回SCSI子系统。
4. FC和IP对比分析
tcp ip协议下载在简要介绍了协议之后,接下来对FC和IP的各方面做一个对比分析,包括了性能、安全性、兼容性、扩展能力、成本等多个方面。
¾性能(带宽和效率)
传输性能实际包括了传输带宽和传输效率两方面。
iSCSI的协议层是利用现有以太网的,在硬件上兼容现在的网卡、网线、以太网交换机等设备,目前以太网的主流速度是千兆。从带宽上看,目前主流的4Gb的FC领先于1Gb的iSCSI。但当10Gb以太网发展
起来后,iSCSI协议会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从带宽角度来看,对于需要高带宽的用户,可以选择4Gb FC技术或者万兆以太网技术构建存储网络。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用户、教育用户和政府用户,千兆的iSCSI技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从效率方面来看,由于iSCSI协议借鉴了SCSI协议适合大数据量传输的优势,在千兆以太网上表现出良好的传输效率。以下是从协议和报文长度角度出发,对传输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FC协议的最大帧长度为2048字节,其中包括36字节的控制字节(4字节起始标志SOF+4字节结束标志EOF+4字节CRC校验+24字节帧头),有效的报文传输率为
(2048-36)/2048=98.2%。
iSCSI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TCP报文的一般长度为1500字节,其中包括54字节的报文头(14字节以太网头+20字节IP头+20字节的TCP头),有效的报文传输效率为
(1500-54)/1500=96.4%。
如果采用巨帧来进行传输,也就是采用9000字节的报文长度来进行传输,那么此时的报文有效传输效率为
(9000-54)/9000=99.4%。
由上述比较可知,FC和IP的传输效率差别并不大。在采用IP巨帧的情况下,IP的传输效率甚至比FC更高。在实际中的测试也证明,当负载未达到千兆带宽的极限值时,iSCSI的性能与FC的性能相差不大。
¾安全性
在保证数据安全方面,FC和IP各有所长。
在FC的分层协议中,定义常用服务的FC-3层,主要用于保障数据安全,比如数据加密和压缩等。但是FC是工作在第二层的协议,并没有用到第三层的功能,因此到今天,也没有在协议中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以及安全通用协议。但是FC SAN系统一般是单独建设网络,FC网络和已有的IP网络是完全隔离的,不会受到IP网络上的黑客和病毒的攻击,因此,FC网络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此外,通过Zoning、LUN Masking等机制,可以将SAN网络进行分区,避免服务器和存储之间的非法访问,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
对于IP SAN而言,虽然iSCSI是设计在不受信任的广域环境中的使用,但是IP网络上的各种安全机制都可以用来保证数据安全的传送,比如VPN、IPSec等。如果单独建设存储网络,也能很好的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对于FC SAN领域中的Zoning、LUN Masking等功能,IP网络中也有对应VLAN、CHAP认证机制想对应,
同样能避免服务器和存储之间的非法访问,保证数据安全。
¾兼容和扩展性
FC的标准化程度远远落后于IP,兼容性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FC协议与现有的以太网是完全异构的,两者不能相互接驳。因此光纤通道是具有封闭性的,而且不仅与现有的企业内部网络(以太网)接入,也与其他不同厂商的光纤通道网络接入(由于厂家对FC标准的理解的异样,FC设备的兼容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此,对于以后存储网络的扩展由于兼容性的问题而成为了难题。
由于参与核心技术开发的厂商少,使FC协议的完善大大滞后于市场需要。到今天为止,主要的3、4家FC交换机的供应商仍然无法将各自的FC交换机互联,更不用说级联、堆叠这样的复杂应用。FC的主机通道卡(HBA)、FC交换机、FC存储设备分属不同阵营,加上不同的主机操作系统差异,使FC SAN的建立过程充满了标准冲突,绝大多数部署和管理过FC-SAN的用户都深切体会到FC-SAN的复杂、难以管理和兼容性差。因此,FC行业的封闭性,使得很多从业厂商将产品视为套牢用户数据的圈套。在用户初次采购设备后,大量的后续数据管理,如扩容、升级、备份、远程容灾等,都限制在本厂商产品范围内选择。
IP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网络数据传输协议,其标准性和开放性早已成为共识。因此基于IP技术的IP存储协议ISCSI在互联互通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不存在任何兼容性问题.微软2003年同年,宣布对iSCSI技术的免费支持,所有驱动内置到Windows操作系统,可免费下载。以Intel为代表的业内十多家重量级硬件公司也纷纷宣布支持iSCSI技术。基于iSCSI协议构建的IP存储,已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存储系统的标准,成为IT新时代围绕IP技术进行的网络与存储融合的标志性技术。
¾灵活和适应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