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课时
1课时
所选教材
所属学科
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的第二节,教材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既有经验和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该内容是对上一节《网络的功能和构造》的延续,也是本章的重点,包括“数据的传输过程”和“数据交换技术”两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上一节的知识内容之后,对网络的功能与构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会很好奇网络中的数据是如何通信的这个问题,所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是有一定兴趣的。但由于新的知识点较多而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网络通信和邮政通信过程的共同点,理解分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分层及约定的思想。
3.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tcp ip协议体系大致可以分成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2.运用类比让学生学会区分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将生活中的现象和所学知识进行类比,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随处都是知识,要善于发现,认识到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2.OSI参考模型及TCP/IP协议体系的基本知识。
3.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教学难点
1.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2.OSI参考模型的分层思想。
五、教材处理
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一种分层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学习OSI参考模型的知识并不在于对OSI中七层结构的功能的记忆,而是通过对“为什么分层”、“分层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分层设计的思想方法。教材中给出的七层模型的结构图,目的是说明这些层次各实现什么样的功能,而不是要让学生机械的记住这七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分层思想的讨论上。在讲解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形予以化解,将数据传输的过程抽象成一个U字型结构,并贯穿这节课的始终,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并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过渡。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问题激励法、类比法、模型对比法、任务驱动法
七、教学媒体
计算机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