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摘要:现代汉语连词系统中,有一系列“不X ”式连词,“不”构成连词“不X ”有其语义和句法条件,其语义基础是“不”自身所具有的阻断连续性特点,其句法基础是它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高度凝固性以及“不+X ”短语经常出现在复句的句法环境中。
关键词:“不X ”式连词阻断连续性粘合性复句环境
汉语的连词问题历来是一个复杂而又模糊的问题,人们仅在连词的确认上就深感困惑。由于标准的宽严不同,汉语连词很难确定。我们以周刚《连词与相关问题》一书所列的现代汉语连词系统为依据,选取其中含“不”的连词共19个加以讨论。这19个连词是“不单、不但、不独、不光、不仅、不唯、不特、不只、不止、不管、不拘、不论、不问、不说、不如、不料、不意、不过、不然”,我们将其统称为“不X ”式连词。这些连词从结构上说,有“不+动词性语素”和“不+副词性语素”两种情况;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要表达以下三种关系:递进关系、无条件让步关系、转折关系。
递进:不单、不但、不独、不光、不仅、不唯、不特、不只、不止
让步:不管、不拘、不论、不问、不说、它由( )构成
转折:不过、不料、不意、不然、不如(我们认为从广义的转折关系来说,这几个连词都包含有转折的意味)邢福义先生将复句分为因果类、并列类、转折类三大块,在他的系统中,无条件让步也是一种转折关系,是先让后转。这样由“不”形成的连词,基本上表示两种关系:递进和转折。由“不+动词性语素”构成的表示转折关系,由“不+副词性语素”构成的表示递进关系。
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连词系统中由“不”构成的连词已经形成了一个子系统,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现象?为什么与“不”同样具有否定作用的“没”却连一个连词都没有形成?“不”在这些连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不”形成连词的理据是什么?
我们认为一个语言成分参与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用法,必是这一成分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与这种系统用法的特点相契合,从而互相选择的结果。因此在探讨“不”形成连词时我们既要考察“不X ”类连词的语义功能,也要考察“不”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语义特点,二者的契合点或许就是“不”形成连词的基础。
“不X ”连词连接的复句在邢福义先生的复句系统中分属于并列类复句和转折类复句,邢先生在谈他之所以要采用三分系统时说,三分系统“便于验证,便于形成系统,便于解释事实”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常海星
“不”构成连词“不X ”的语义、
句法基础
2009・3
1722009・3
续性特点,除了由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来提供外,更需要通过标志词来凸显。
在现代汉语中,“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否定副词,其基本的表达功能就是对事物、动作、性质、关系等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关性加以否定
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不”与中心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整体性问题,他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不X”甚至与一
个形容词相当,如都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对“不乐意”加以限定,可以说“很不乐意”,也可以说“有点不乐意”等
。”而“不X”连词正是在这种复句的句法环境中形成的。
———————————————
吕叔湘:《语文札记》,《中国语文》1965年第5期。
173
连词是虚词系统中虚化程度非常高的一类词,它不做句子成分,只起连接作用。因此在虚词的形成过程
中,连词也是形成较晚的一类词,杨逢彬先生曾对“甲骨文中无连词”进行过论证。连词的形成虽晚,但系统性却很强。我们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虽复杂,却并不是无规律可循,而凸显这些关系的连词也是有系统的,连词的形成也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不X ”式连词不但形式整齐,并且连接的复句关系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来源于这些词的共同语素“不”的语义特点:阻断连续性。同时“不X ”结构经常处于复句的句法环境中以及“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高度粘合性特点也为“不X ”连词的形成提供了语法基础。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骆瑞鹤
摘要:明代万历年间的传奇剧《钵中莲》是一部文本体制与思想蕴涵皆较为复杂的戏曲作品,它既具有藉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张扬儒家伦理规范的宗教意蕴,具有道德说教的文人趣味,又在累次的舞台实践中掺杂了民间审美视角和道德评判。这一风格杂糅的剧作正好反映出明代市民文学兴起时期文学形态上的微妙变化。
关键词:《钵中莲》传奇宗教意蕴民间视角
《钵中莲》是明代万历年间一部选取宗教题材以宣扬儒家道德规范的传奇剧。在二十世纪的戏曲研究中,
《钵中莲》剧本由于罕有地吸收了六种地方戏新腔而颇受瞩目,成为考察地方戏曲声腔源流的珍贵资料。而作为一出宗教题材剧,《钵中莲》所传达的宗教意蕴与民间趣味却没有引起研究者太多的关注。
将宗教与世俗生活图景相交织,将世俗道德神性化、宗教道德伦理化,援儒入佛、以佛释儒是《钵中莲》传奇的显著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世俗统治集团与宗教势力间存在长期的斗争,各宗教间的势力消长亦随时而动,但总体来说,宗教从未像西方国家那样发展到制衡世俗统治权力的程度。相反,宗教往往以社会道德与社会秩序维护者的面目出现,以“提升美德”为标榜,甚至以神化某些儒家政治伦理价值为扩张宗教“版图”的途径之一。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即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并行不悖,僧道神灵力倡儒家人生信仰和处事规范,许多宗教题材剧以弘扬世俗美德、烛照人性之恶为归旨。现存《钵中莲》两个钞本均未署作者名,亦无序跋,但与《钵中莲》同时期的宗教题材剧《目连救母劝善记》作者郑之珍曾在剧本序言中说:孔子以《春秋》褒善贬恶,令乱臣贼子为之惧,然此“圣人之心”惟其具备“中人之资”方可领会,“若夫中人以下,愚夫愚妇懵焉,而莫之惧者尤众也”,况“世变江河,日不逮于古者”,为了对那些“愚夫愚妇”施以教化,惟有“惧之以神道”——以张皇虚渺的神鬼世界张扬“圣人之心”,于离合悲欢、悚恻涕洟间抑扬劝惩,令世人“惧则悟矣,悟则改矣,改则善矣”
[明]郑之珍撰,朱万曙校点:《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序”,黄山书社2005年版。
《钵中莲》的宗教意蕴与民间视角
黄蓓
2009・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