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
一、 语言与思维的界定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声音(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部分构成的,语言在实现它的交际功能时,正是它的三个构成部分的综合应用。
    言语是指个体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这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运用,利用同一种语言,可以说出大量的、各种不同的言语。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
1.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也要用直观思维。
2.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艺术家和文学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
和组合的活动。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思维能力,主要地是指这种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思维类型。这种思维只有人类有,动物没有,所以动物没有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把小鸡抓住捆扎起来,小鸡挣扎尖叫,母鸡会应声而至,赶来营救;而把小鸡罩在玻璃瓶中,哪怕小鸡挣扎喊破了嗓子,母鸡因为听不倒小鸡的叫声,在一边仍然是无动于衷,若无其事,这说明母鸡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只具有直观思维能力,没有逻辑思维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活动,语言在其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两种思维很少语言的活动,一般称为非语言思维,第三种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所以是语言思维。当然,这种划分实际上是相对的,只有从发生学角度看才可以看出非语言思维的存在。比如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幼儿,能够对事物进行初步概括归类,其实就是直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既然语言能力都没有,当然就谈不上有语言思维了。一个人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才有可能得到突飞
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思维,以语言作为工具的抽象思维都起着主导作用,组织和制约着思维的全过程。
    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任何复杂的现象,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它。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没有什么差异,即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即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
    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些我们从不同民族给事物命名的依据和词语的构造的内部形式意义上的差别就可以看出来。例如一个团体或国家(无论大小),其最高领导人的命名,汉语叫主席,内部形式意义是主要的席位,也即坐主要席位的人就是主席,这反映了汉族人喜欢排序、凡事必分先后卑尊的心理;英语叫“chairman”,内部形式意义是椅子上的男人,也即坐椅子的人是主席,这里既反映了当主席的人的待遇和资格,坐椅子,是男人,也包含了重男轻女的信息,无怪乎国外女权运动的人士认为这个词有轻视女性的含义,没有男女平等思想,因此大声疾呼,要求将chairman中的性别意识太突出的man换成中性的没有性别之分的person。又比如遇到生命危险呼救,中国人说救命,直言不讳,英国人叫
help”,反映了一种矜持的心态,大有临危不惧之势。拿英汉词典随便几个词语来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比如汉语公鸡母鸡各用两个词根语素构成,是合成词,英语分别用一个词根语素cockhen表示,是单纯词。许多词都是这样,如黄瓜、黄金、绿豆、白字等,英汉都不同。
    人类思维的过程无法用图象显示,您怎么知道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回答是:靠语言。每一个学过外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外语没有学习好,不能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先用母语想好,而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那肯定说得一点也不流畅,磕磕巴巴的,时断时续的,别人听起来就像是用外语发音的汉语(假定说他的母语是汉语);
只有能用外语来思维的人,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的方法。
这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隐含有一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说明不同语言的差异对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学史上第一位理论语言学家洪堡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仿佛十分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
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就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现实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三种观点阐述
从种系思维发展历史来看,劳动以及和劳动一起发展起来的语言是产生人类思维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个体思维发展历史来看,儿童青少年活动的发展以及在活动中由于和人们交际的需要而掌握成人的语言过程,也就是个体思维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说,不论是从种系思维的发展史看,还是从个体思维的发展史看,思维都离不开语言或言语。思维和语言或言语是密切地联系着的。
    然而,这种关系和联系的程度如何,实质又是什么?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正象美国心理学家道得和维特(R.M.White)于1980年指出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研究中最有趣、最富于争论性、有时又最为紊乱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观点上,不外乎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东西的观点。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持的观点。华生认为思维与自言自语没有丝毫不同之处。他把思维完全看成是无声的语言,只是因为这时身体的活动是隐蔽而微弱的,所以使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观察。后来的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也采取了类似的
立场,他认为思维是无声的或隐蔽的或微弱的言语行为。我们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两个概念,尽管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绝不能画等号,因此行为主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另一种是思维决定语言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当时亚里土多德就提出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今天,不少西方心理学家所采取的就是这种理论,皮亚杰是其中的一个。皮亚杰从语言和思维的种系发生的起源史,从言语和思维的个体产生、发展趋热,从聋哑儿童、盲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来看,逻辑运算的发生比语言、言语的发生要早。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逻辑运算从属于普通的动作协调规律,这些协调控制着所有的活动,包括语言本身在内。尽管皮亚杰也承认语言在动作内化于表象和思维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但这仅仅是影响内化的许多因素中的一种。皮亚杰区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提到语言对思维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他主要是以逻辑思维早于且深刻于语言来证实思维决定语言,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因此他的理论不完全正确。
    再一种是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西方心理学家也有过论述,例如,萨皮尔(E.A.Sapir1929)、沃夫(B.L.Whorf1956)就提出J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但主要还是苏联心理学家的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强调活动(在种系发展中主要是劳动)、语言、思维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着向前发展的,也就是说,劳动及与其一起产生的语言,这是思维、人类意识产生的最主要的推
动力;各种活动(包括动作)、语言是个体思维产生的基础。当然,苏然心理学家强调语言、言语与思维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决定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言语的发展又起着反作用。另外,这里强调语言、言语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中的思维,是指语言思维,语言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态。至于聋哑人的思维,这属于一种特例,即使是聋哑人的思维,也离不开手势(这种手势与动物的任何一种动作和喊叫都是有本质不同的)、符号及其与他人的交往活动,没有人类语言及语言交往活动,聋哑人的思维——从性质上来分析,也决不会达到生活在今天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聋哑人的思维活动水平,我们认为苏联心理学家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 语言是人类思维及交流的工具。
  人们的思维,一种是图像思维,一种是语言思维。有时是单独的,有时是兼而有之的。 图像思维的优点是形象,缺点是思维速度慢;语言思维的优点是快捷,缺点是不直观。人的大脑细胞是有限的,为了更快的对事物有所反映,语言思维成为主要形式,图像思维成为辅助形式。我们人类总是试图用语言去表达整个世界,但到今天为止,总是有些东西语言无法表达清楚。
  比方:什么是白?你对于一个天生的盲人,你无论怎么说,他总是一种模糊的认识。相反,你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只要让他看看雪的颜,就知道白是什么样子了。对于一个天生的聋人,无论你怎么比划,他对鸟叫,风吹树叶的声音等,是无法清楚体会的。
    我们认识世界,是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综合手段来认识的,我们的语言说到底,是对事物的一种逻辑指代,而不是事物本身。语言无法清楚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我们在词典上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对应于具体事物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描述性的解释。比方松鼠:外形略像鼠,比鼠大,尾巴蓬松而特别大,生活在松林中,有的种类毛皮珍贵。
 离开具体的形象或感知环境,我们的语言无法说清楚事物的本来样子,我们的语言概念,最初来源于对事物的声音指代,这种指代,是对事物的逻辑抽象,所以,语言的尽头是具像,语言可以解释概念,解释不清楚的,用具体事物来说明。一个个具体的语言概念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无论是对每一个事物还是事物的运动状态都有了语言指代,我们的大脑可以不用图像思维而直接用概念的相互联系来代替具体事物的运动。比方马吃草,可以不用想象马吃草的具体样子,直接用三个词就可以代替,人类的思维变得简洁迅速。
    人类对个体事物的语言指代可以是唯一的,比方。人类对于事物体的语言概念指
代具有归纳和总结的意思,比方人。人们发现事物总有一些有相似之处,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用同一个概念来指代,人就是这样更抽象的概念。
所谓的种属概念,就是对具有相同特点或不同特点的事物的思维语言划分。哲学上追求探究事物的本质,就是力图更清楚的认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和相同点。人们最初的知识来源于对客观事物运动的概括和总结,比方人们关于四季的知识就是来源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而导致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发现事物的运动有符合规律的,有无规律可循的,符合规律且没有反例出现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真理,符合真理的就是科学的,我们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为真理带给人们的是可靠、效率与实用。
  人类的思维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声音对事物的指代被大脑记忆,形成内化的概念,现实的事物运动在大脑内可以用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来替代。思维借助语言,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事物运动方式。现实世界中事物的运动在大脑内被概念运动虚拟了。对现实世界中事物运动的反映被内化为思维的理论,经过归纳和总结,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概念的联系在大脑中相互联系是那样的容易,现实世界中不会直接联系的事物在大脑内可以直接联系。语言的组合律告诉我们,任意两个概念都可以随意组合,思维的结果就会是或者符合逻辑的,或者不合逻辑,出现混乱的语句。
符合逻辑的思维结果一部分会形成新的概念,这些新的概念,新的思维,有的我们会发现只是一种思维成果,没有现实对应物。比方上帝,外星人。有的经过人们努力实践,把想法变为现实,比方mp3,这就是发明创造。墨子:言,出举也。举:意思。把心中认识的成果表达出来。
  扬雄:言,心声也。洪堡德: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工具。索绪尔: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注意区分思维与思想。思维和思想不同,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动脑筋、认识现实的过程。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世界的成果。
  聋哑人的思维。有无思维,有无抽象思维能力?
  大连一所聋哑学校的一年级教师魏华忠在《聋哑人的思维和语言》一文中提到一个很生动的例子:1963年班上收来一聋哑儿童,(12岁左右),经过半年学习,有一次作文造句,他写道:我的爸爸是工人我的爷爷是渔人。老师用手势语问他:你写的是真的吗?他非常认真地表示绝对没错。从此,老师一有空就和他连作手势带画图,详细盘问他的家庭情况。他清晰地记得他丢失那年的前后经过,他也记得家里发生的许多住事,他爸爸每天拿着饭盒去上班;他爷爷怎样撑小船在河里撒网捕鱼;他家的炕席烧了个洞;他妈妈怎样厉害,打过他;他小时候淘气,被马蹬破了头;他也清楚地描述妈妈又胖又高,奶奶双目失明,妹妹天
天背书包去上学;他还讲述了他家房子的样式,村外河对岸有堆积如山的炉灰渣,在炉渣山上有来日奔跑的小翻斗火车……。手势语、文字、图画打开了他的心灵,把多年闷在心头的住事一一说出来。1968年父母到孩子时,老师将这些住事一件件说出来,父母惊呆了哎呀,我家的事,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教师得出结论:聋哑人的脑子中有思维,它需要文字来促进其发展。如果掌握了文字,就促进了抽象的发展。
  只要是一个正常人,他就得用语言进行思维。以正常人与聋哑人比较,虽然聋哑人有思维,并能用手势语表达一定的意思,但由于没有没有正常人所具有的语言工具,其思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抽象的意思得不到正确表达,也无法自如地表示各种复杂的情感。以上聋哑人的回忆,应该说更多的带有思想的成分,其表述出来,也主要靠的是一些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而掌握了语言的正常人的思维就不受到这种限制,既可以说古道今,上天入地,又可以表达深邃抽象的哲理。语言跟随思想纵横驰骋,任何非语言的工具都无法实现语言的这种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动力。经过归纳和演绎的反复循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语言和思维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融,无法分割开来,但是语言和思维是不同的东西,并不对等,因此不能混为一谈。二者的统一性不等于二者的同一性。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第一、语言是物质的,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
第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

第三,构成方式不同,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大小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运用词语和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句子

  第四,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种思维形式同语言中的词与句子并非完全对应,这也说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比如同一概念,一种语言中可以有多个词语表达,也可以用词组表达,词还有感情彩,概
念只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彩。句子中一般只有陈述句表达判断,有些多义的陈述句可以表达几个判断。推理和复句也不对等,人们常以简略形式表达推理,省略一个前提或结论。如:下雨不出操,今天就不出操-下雨不出操,今天下雨。
    第五,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下午,意识中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又比如印第安人能区分很多种白,这同他们那里雪多有关,阿拉伯人表示骆驼的名词很多,说明骆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汉民族历史上关于马的词也非常多,有120多个,今天的《新华字典》收了90来个,大部分不是现代汉语使用的,可见历史上马在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考察不同的语言,我们很难到两个完全对等的词语。社会生活在语言中打上了种种烙印。例如汉族人重视亲属之间的关系,所以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的亲属称谓词语,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舅妈、婶子分得十分清楚,如果把汉语各方言这类词统计出来,数量将是惊人的,而英语中这样的含义,男性用一
个词,女性用一个词,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叔叔伯伯舅舅是没有区别的,而汉族人不但有区别,而且通过这些不同的词语反映了指称对象和说话人之间的特定关系。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正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3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1.思维与语言不可分离
  在讨论语言与思维的最初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难题:思维在先还是语言在先。这个难题同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的困拢人。如果说语言先于思维而存在,那么就会有一种无目的意识即没有任何思想内容,不表达任何思维活动的语言;如果说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那么,除非承认这样的论断,即最初人的思维活动不凭借语言(而后来又凭借语言)独立地进行,而这种独立进行的思维活动却又不能不对社会生活施加直接的影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并没有直接接触这个难题,他只强调了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语言。
  现时髦:语言与思维同步性。即语言和思维是同劳动一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例
证:
  它由( )构成a思维活动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
·波罗夫斯基搞的实验:用语言器官的电生理学搞,先用一个电流计,一电极放人的舌头或嘴唇下面,叫人心里想加减乘除,电流上出现电波,然后又大声讲,电波一样。又叫背诗,先在心里想,后大声念,电波也同。
  七十年代欧美研究神经的心理学,用电脑图机把心里想东西现出来。如rock(岩石、摇动)。如理解成岩石和理解为摇动波纹不同。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如果理解不同,波纹也不同。
b语言在无声思维阶段与传讯思维阶级。
  无声思维阶段即内部语言,传讯思维阶段即外部语言。这是心理学中的叫法,出声的说话,由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传达出来,即外部语言。不出声的说话,听而不闻,感而不觉的,如默写,写作,思维等,都是内部语言,如话已经到了嘴边,但终于又咽了下去,这种被咽下肚子的,也就是这种内部语言。内、外部是过去的提法,还是称无声、传讯较确切。
  有人性情开朗,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了,有人性格沉默,人们形容,一天到晚可以不说一
句话。一个人真的能够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吗?不可能。那么《红岩》中华子良装哑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那样长时间没跟谁说过话又为何解释呢?1974年,日本曾发现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失在国外的人──受武士道精神毒害的日本侵略者官兵。其中一个在菲律宾卢邦岛的丛林中独自生活了二十九年,另一匿居在印尼英罗泰岛的丛林中共达三十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没有说话。但事实上,无论装哑巴也好,独自一个人匿居在丛林中也好,他们同样是不能离开语言这伙伴的,原因是他们不可能完全停止思维,只要思维没有停止,那么作为思维的工具的语言,也就仍然在使用着,因而他们仍然在说着话,这个话,即内部语言
  c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语言;直立行为。
  狼孩──由狼抚养的孩子。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现了三十多个在兽中长大的孩子,其中有二十多个是由狼抚养的,当然也有由虎或熊抚养的。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曾发现两个狼孩,都是女孩,小的约一岁半,叫阿玛拉,不久便死去了。大的叫卡玛拉,在保育院生活了九年,约十七岁时死去。在人类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两岁已经会说许多话,七岁时话已经说的相当好了,但是所有在兽中长大的孩子,都不会说话。不仅一岁半的阿玛拉不能讲两三个词组成的话。就是八岁的卡玛拉在保育院里生活了九年,也仅仅学会了六句话,而在
人类社会中长大的孩子学习语言的本事都却是惊人的:五岁以后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七岁以前换一个语言环境,不出一两年工夫,就能迅速地掌握任何一种方言或语言(口语)。一位神经外科专家怀尔得·彭菲尔德说:儿童在九至十二岁以前,是学说话的专家,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
  d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根据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纪录儿童学话等过程:
  出生至三个月:发音阶级。a.i.u.多韵母,声母少,仅hm
  四个月至八个月:连续发音阶段。ba………da……
  九个月至一岁:学话萌芽。不同音节连续发音:阿鲁普、阿鸠尼贝,开始声与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似懂非懂。
  一岁至一岁半:单词句。
  一岁半至两岁:简单句。
  二岁至三岁:复合句的发展。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也发展;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