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腔调
A
如果用科幻的语言来解释生命演进,那么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是宇宙中的一粒渺小尘埃,漂浮在寂寞空旷的宇宙中已经亿万光年;当我们作为生命体,因缘际会降生于地球之时,却还在潜意识里留存着关于外太空的深邃记忆,所以,当人们在电影中看到星空的奇幻世界,自然会疯狂追捧,毕竟在某种意义上,那是关于原乡的故事……
这样的假设虽然并不高明,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人们对“星球大战”(以下简称“星战”)系列电影的痴迷和狂热:迄今为止,即便作为好莱坞大片,预售就超1亿美元票房的成绩也只有这一部;“星战”前六部电影系列的累积票房,竟然达到了惊人的59亿美元;“星战”系列电影奠定了今日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的模式,摇滚风格的反叛文化让位于漫画式的奇幻风格;即使作为“星战迷”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江晓原又爱又恨地说它是“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但美国电影评论家罗杰·伊伯特却指出了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星球大战》宣告了‘电影一代’的终结,宣告了对戈达尔、安东尼奥尼、斯科塞斯、奥特曼和伯格曼之类电影作者的个人化作品迷恋的终结,同时它也标志着‘叙事一代’的开始,从那一刻开始,观众不仅想好好听电影讲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进入电影营造的梦幻奇观里。”也就是说,观众不再迷恋于那些电影营造的思想迷宫,更愿意进入视觉奇观的冲击里,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好故事。
好的,我们既然已经说到了故事,那么,“星战”系列究竟是个什么故事?
1977
年︽星球大战︾剧照。经典
的故事、划
时代的特效以及美国人对本土神话的
渴望,种种元素汇集在一起,成就了“星战”
系列电影的不朽地位。︽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所背负的期望是无与伦比的,这是继2005
年︽星战前传3︾后时隔十年的回归之作,也是迪士尼2012年以40
亿美元收购乔治·
卢卡斯公司后推出的首部影片。︽星球大战︾
文 学 意
义
上
的
︽圣经︾
文/
清风朗月
大家腔调
曾经以校园民谣成名的音乐人高晓松,这些年努力实现从音乐人到导演的身份转换,并且为了学习最先进的电影理念,一直在好莱坞闯荡。曾有好心的朋友建议高晓松,一个人要想进入好莱坞主流电影圈,必须完全理解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古希腊的悲剧故事。因为美国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圣经》里的故事和隐喻早已成为美国国民的潜意识,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进入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逻辑里。而古希腊文化一直是欧洲乃至美国文化上的乡愁,古希腊悲剧中描绘的人性中善与恶的对立纠葛,依旧是好莱坞电影的母题之一。高晓松有没有读懂《圣经》和古希腊悲剧故事,我们不晓得,但这两本书给了我们理解“星战”系列电影的切入点,因为,“星战”系列电影的故事起点类似于文学意义上的《圣经》,关于英雄的自我救赎,“星
战”故事表现的人性分裂,恰恰透着俄狄浦斯弑父式的宿命悲情。
《星球大战》系列在票房上大获全胜后,很多文化研究者都认为这部电影从根本上说,是一部以银河系为背景的爆米花版本的福音书故事。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星球大战前传”首部《星球大战:魅影危机》中,阿纳金(未来的达斯·维达,卢克的父亲)被作“天选之子”,这点多么类似于基督徒把耶稣看做“神的儿子”!甚至阿纳金的身世,也类似于圣母玛利亚的“处女时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故事,当绝地武士大师魁刚询问阿纳金的母亲希米,这被上苍选中的孩子的父亲身份时,得到了这样神奇的答案:“没有父亲,我怀上了他,生下了他,抚养了他,我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缔造了《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为人们创造了故事的概念起点:原力,在片中,“原力是一种力场,由所有的生物产生,它包围我们,穿透着我们,它让银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拥有东方神秘彩的“原力”,具有西方哲学式的分裂性质:“原力”分为光明面和黑暗面,“原力”的持有者一旦进入黑暗面,就将会被欲望和贪婪所控制,最后走向被黑暗控制的一生。
在《星球大战》的设定中,为保护民主和正义而生的绝地武士,代表着“原力”光明的一面,而执着于私欲和力量的西斯武士,就是被“原力”的黑暗面所控制。一个绝地武士,必须拥有最强的责任心,最严密审慎的逻辑思维,还有最强有力的自我控制,必须远离愤怒、恐惧和好战的欲望。而成为一个西斯武士就简单得多,只需要蔑视规则、听命于欲望,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就可以了。
虽然,阿纳金是会为“原力”带来平衡的天选之人,虽然阿纳金的发掘者、绝地武士奎刚相信阿纳金会是天命的完成者,但其他绝地武士里的长老级人物却认为,满怀恐惧的阿
纳金会是危险的双刃剑,他绝无仅有的强大原力,可能让他堕入黑暗。阿纳金的悲剧似乎命中注定,他唯一的信任者奎刚死于与邪恶西斯的斗争,即使奎刚之徒欧比旺成为了阿纳金的新一任师傅,也依然对他有着戒心,于是,对于爱和肯定的渴望,对于失去和死亡的恐怖,成为了阿纳金无法摆脱的深渊。而在梦中预知了母亲和爱人帕德美的死,更让阿纳金深陷对力量的无限渴望——他日益希望自己强大,想要拥有创造生命的力量——为了不再失去他渴望“原力”的黑暗面,因为那更强大。
《星球大战》后面的情节可想而知,阿纳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投奔黑暗一方,成为最残酷的屠杀者,而爱人帕德美因伤心于阿纳金的转变,在痛苦生下孩子卢克后绝望而死。
反抗命运的阿纳金被命运牵制,避免预言成真的行为,恰恰促成了预言的实现——阿纳金的悲剧命运类似于俄狄浦斯王,唯一不同的是,造成阿纳金悲剧的并非神谕,而是来自同类的压制、猜疑和刻板。
在阿纳金堕入黑暗以后,曾将阿纳金推往黑暗一边的犹达大师和殴比旺,成为阿纳金之子卢克的训练导师,他们汲取了教训,充分尊重了卢克的天性,将他训练成一名既拥有强大原力,又拥有强大意志力的绝地武士。从不向欲望和恐怖低头的卢克,在与已经黑化的阿纳金的几次对峙中,都抵御了来自黑暗中的诱惑,并最终救赎了自己的父亲——阿纳金亲手杀死了诱惑了他的达斯·西迪厄斯,这种同归于尽终结了银河帝国的黑暗。
所以,如果我们用网络语言来概括,《星球大战前传》(《星球大战》1—3部主要讲述阿纳金从纯洁男生成长为邪恶帮凶的故事,而《星球大战正传》(《星球大战》4-6部)则是邪恶帮凶的儿子和伙伴们共同抵抗暴政,保卫宇宙和平的故事;更简单地说,这是一个“老子走上了黑道步入另类人生巅峰,
结果死孩子把老子工作单位给端了”的故事。
《圣经》式的身份设定
莎士比亚式的人性纠葛
在20世纪,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导演,
但其中很少有人能将他们的辉煌带到新世纪,乔治·卢卡斯就是其中一人,他所执导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和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主角)系列电影都将其旺盛的生命力延续到了今天。
大家腔调
在人类历史上,有几个思想大发展大爆发的时代,启迪了人们的心智,把人类文明引领到新的高度。这其中包括东西方共同进入的轴心时代,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和中国的诸子百家争鸣都产生于那时,不同文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民国时期,都带来了人文思想的兴盛,开始推崇个体的尊严和理性,认为人的精神自由最为可贵。而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思想繁盛的时代,一方面人们还在追求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精神,另一方面,一个众生喧哗、鼓励大众消费的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可遏制地呼啸而来。《星球大战》就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1977年,西方流行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件:猫王去世,《星球大战》上映。
现在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那个时代,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平板电脑,人们还习惯用手写信件的方式交流感情,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更没有虚拟空间里的电子游戏,大部分娱乐活动都需要身体去完成。在那个现实主义的世界里,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魔幻仅仅是那些从小听到大的武侠小说、聊
抵达想象力极限的电影,
引领好莱坞进入奇观时代
大家腔调
斋故事,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神奇故事。那时的人们很难想象,在这个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能够延展到外太空甚至整个银河系。
突然又一天,人们在电影院的巨大宽幅银幕上看到这样难以置信的场面:在冰雪平原上,巨大的机器战车发射奇异的激光;在阴郁丛林里,长相怪异的绿矮人给年轻的天行者传授“原力”的使用方法;还有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战斗机和外星生物……观众面前的整个世界,不,应该说是整个宇宙,都被披上了迷人的光晕,在瑰丽奇幻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下,诱使人们仰望头顶的浩瀚星空。
借由《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黑暗而闪亮的银河系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正如《三体》之父刘慈欣所说:“寂寥的太空虽然无声,却充满银河系兴衰沉浮的壮丽乐章。《星球大战》所构建的太空世界令人向
往,它繁复多姿,又天真纯粹;它宏大壮阔,而精巧细致;它印入了一代代人的童年,并化成我们对宇宙瑰丽恢宏的想象。”
《星球大战》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因《星球大战》而脑洞大开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银幕上看到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奇观。在这种以视觉奇观制胜的电影形态中,
情节、人物、对白这些叙事元素,已不再是吸引人走进影院的最重要元素,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是通过电影画面传递的、直接服务于视觉快感的绚丽画面。于是,传统叙事电影的规则转变为奇观的画面原则,奇观统治叙事、改变叙事。为了奇观效果,电影可以不顾叙事本身的要求,甚至打断叙事的连续性和结构,凸现出奇观的视觉性。电影制作者以绚丽画面、精彩特效吸引眼球,对拍摄器材以及后期特效制作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止境。
于是,像戈达尔和伯格曼这样用影像思考的电影大师,不再被普通观影者追捧,人们开始追捧虚拟世界中的数字英雄,从《星球大战》粉丝开始、到“蝙蝠侠”粉丝、“蜘蛛侠”粉丝,再到“变形金刚”粉丝,
以nerd((喜欢钻研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学科,如古生物学、高等数学或者喜欢国际象棋一类的游戏,可简单地解释为书呆子)和geek(对科学技术有狂热爱好,喜欢网络生活的人)为构成主体的粉丝浪潮,将在之后迅速占领全世界。
在《星球大战》之前的粉丝,热衷的是猫王这样的反叛符号,强调的气质是绚酷的形象、对传统和规则的蔑视,还有属于青春的狂放不羁。而在《星球大战》之后,流行文化有了新的兴奋点:那个用科学、宗教、理念和神话建造的浩瀚宇宙。
粉丝的追捧让《星球大战》已然成为一种宗教——现在,绝地教建立了有注册的教会,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50万人的教徒。和宗教意义上的教徒相比,世俗意义上的教徒,即粉丝的数量更为惊人。在《星球大战》诞生之前,没有一部电影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并且形成世界级别的粉丝同盟会。并且,粉丝对于一部商业大片的决定性意义,直接开启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好莱坞大片在票房江湖的统治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星球大战》的造梦主乔治·卢卡斯,不仅仅编织了诗史级的故事,还在为这个故事寻求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为此,卢卡斯创建了自己的特效工作室,这就是为《变形金刚4》《忍者神龟》《超体》都提供特效技术的工业光魔。在打造《星球大战》的时代,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公司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数字合成技术,开创了“光化学时代”(也就是早期数字时代),并且设计了由计算机编程控制的重复的摄影机动作,让大量元素混合到一个动态镜头里,由此终结了摄影机只
能静止拍摄的束缚。甚至,2016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特效部分依旧由工业光魔负责,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强悍的特效团队。如果我们说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改写了美国特效史,
那一点也《星球大战》在全世界所创下的不可思议的票房收入,标志着电影在从
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片时代,又从黑白片时代进入彩片时代之后,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数字化时代,
从而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一代人。
有的电影将注定不仅只是电影,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在1977年的问世,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因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场面,纷繁复杂的星系斗争,它被称为“继摩西开辟红海之后最为壮丽的120分钟”
。
《星球大战》对于影史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太空科幻片的声画
标准,比如运用微缩模型并运动控制摄影技术,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充满想象力的飞船和太空画面。
html特效代码银河系下载大家腔调
不为过。
《星球大战》改变了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模式,在它之前,好莱坞的商业片模式简单粗暴:让最受欢迎的票房明星拍最受欢迎的类型电影,这些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人,相互之间的故事却毫无关联,而乔治·卢卡
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却用三部电影的篇幅来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这颠覆了好莱坞的生意经:一个卖座的故事可以拍三部大片!利益绝对是1+1+1>3——用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流行语来说,这就是“IP”(所谓“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著作权、版权,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话剧,或是某个人物形象,甚至只是一个名字、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影视版权,就可以称作IP电影了)的价值。
《星球大战》改变了好莱坞的受众,让12岁到24岁的男性观众成为商业大片的核心观众,而数量众多的粉丝又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其周边产品的价值已经超过3百亿美元。而最新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制作成本才2亿美元,而周边收入就有50亿美元!
所以,对于《星球大战》这样一部电影,无论怎样解读都不会过度阐释,因为它的想象力启发了人们仰望星空的能力,因为今天的整个好莱坞的电影生态,都与它有关。
在《星球大战》(1977年)诞生的近40年中,“星战”系列不仅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业界标杆、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更是被推上某种宗教信仰的神圣高度;更神奇的是,促成这一过程的,并非影院里的普通观众,而是那些好莱坞的著名或非著名的导演:
那年彼得·杰克逊才15岁:“看《星球大战》改变了我的一生。多么神奇,又多么贴近我们平凡人的人生。”——长大后他导演了《指环王》三部曲。
那年朗·霍华德23岁:“当电影结束时,我一句话没说,走出剧场,又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买票,又看了一遍。”——他后来成为卢卡斯的弟子,导演了《13》《美丽心灵》等影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岁:“看《星球大战》让我惊喜得要尿裤子。我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天哪!谁做的?我告诉自己:我也要拍这样的电影!我就这样辞去了卡车司机的工作。”——7年后他导演了《终结者》,17年后拍了《泰坦尼克号》。
那年斯皮尔伯格31岁:“让我眼花缭乱!我爱死它了。”——他本来就是卢卡斯的好友,此后他接连导演了《第三类接触》《E.T》《侏罗纪公园》《迷失的世界》《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科幻大片。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岁:“看了《星球大战》,我傻眼了,我对我的制片人说:我们还等什么?这么棒的东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两年后导演了《异形》,5年后拍了《银翼杀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
要知道,这些牛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对《星球大战》的推崇,绝不仅仅是其呈现的惊人的视觉效果,而是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毕竟,《星球大战》首次成功再造了一个构建于现有科学和知识之上的宇宙式幻想世界,这里不同于传统的神话故事,不但满足了想象欲,而且表现和延伸了真实的世界。
在《星球大战》诞生的冷战时代,大规模的战争虽然远去,但意识形态的斗争正酣,独裁和民主同样陷
入困境,所以“星战”系列电影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其中描绘了两极对峙的宇宙,抵抗军势力代表“自由民主”,另一个则是专制独裁。
首部“星战”电影用“邪恶的银河帝国”来形容皇帝巴尔拜廷的统治,也被八卦媒体与里根总统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里根曾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并把自己的导弹计划命名为“星球大战”计划。虽然里根的助理后来解释说“这里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但“星战”
系列电影对现实政治的隐喻是显而易见的。
造梦者卢卡斯把对独裁的思辨,隐藏在一个男孩对绝对能力的偏执欲望之上——即使他对权力的迷恋是为了拯救亲人,但一旦迷失于对绝对权力的追求,就逃脱不了被黑暗欲望反噬的命运。所以在“星战”系列电影里,代表黑暗一方的西斯永远毁灭于师徒之间的内部斗争,黑暗原力之间的自相残杀。
“冷战”结束后,许多借助意识形态冲突张扬自己价值观的电影,纷纷失去了存在合理性,直到“9·11”反恐冲突后才重拾魅力。“星战”系列也不例外。
苏联的解体,如同银河帝国的覆灭,似乎美国和整个“星战”故事都将陷入“历史的终结”,但新的麻烦接踵而来,新时期的恐怖主义和经济纷争,都被《星球大战》表现,比如在《星球大战:魅影危机》中,贸易联盟与纳布星球的纷争好像现实世界的翻版。
民主与专制 光明
与黑暗
在宇宙空间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生生不息的依然是“人”的故事,在
这里你可以到《纸牌屋》与《甄嬛传》中的一切:黑暗的政治,阴险的人心,
理想主义的光明与现实主义的冰冷。
在《星球大战》中,站在民主一方的欧比旺对阿纳金说:“永远不要相
信政客,他们不明白民主的真义,只是为了拉拢选票。”西斯大帝也说:“所
有获得权力的人,都害怕失去它,自诩为自由民主而战的绝地武士也不例
外。”而民主和独裁的斗争就是《星球大战》近40年的主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