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类型及设计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教师需设计恰当的课堂提问,增加学生与文章亲近的机会,促进其对文章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达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基本目标。
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
依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笔者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此三类问题的思维层次大体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复杂性六个层次两两相配,提问者对三类问题答案的预知程度和作答者回答三类问题时对文章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见表1)
1. 展示型问题
展示型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章信息。在文章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通常就文章中
的词句、细节信息或篇章结构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识记或理解程度。这些问题主要是展示型问题,其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文章便能出答案。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以下所提到的教材都为江苏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故下文不再标注)8A Unit 5 Birdwatchers中的“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的问题“Where is Zhalong Nature Reserve? What kinds of animals live there?”便是展示型问题,学生可直接在文章中到答案。
2. 参阅型问题
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章的事实性信息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教师围绕文章中有价值的、可以生发进一步思考的关键点进行提问。这类问题在文章中一般没有现成答案,教师也没有标准参考,学生作答时需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章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对文章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如,在教学“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f people change the wetlands to make space for farms and buildings? Why?”学生需要基于文章信息,并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作出合理解答。
3. 评估型问题
在文章处理的最后阶段,为了增进学生对文章话题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教师通常需要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对文章话题进行拓展。这类问题基本上在文章中不到答案,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因此笔者称之为评估型问题。如,在教学“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irdwatching Club?”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深层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探寻不同问题之间的合适比例,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问题的类型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就教学目的和内容而言,对于要求掌握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内容,宜多使用偏重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展示型问题;对于要求掌握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内容,宜多使用偏重于应用和分析层次的参阅型问题。就学生的语言水平来说,对于初一学生,使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展示型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教学进程来说,能力提升比基础训练需要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所以综合和评价等认知复杂性
较高的评估型问题在能力提升阶段,尤其是在初三中考专项复习阶段,应该设计得相对多一些。因此,在设问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和问题的认知复杂程度,然后设计适切的问题,并选择最佳的序列组合来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策略
在完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展示型问题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必需环节,在三类问题中通常占有较大的比重;参阅型问题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信息进一步处理、吸收和内化,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估型问题是围绕文章话题的拓展延伸,对语言和思维要求较高,在数量上应该适当控制。
1. 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要“精”而“活”
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需要根据“基于文字的语言因素和与文字相关的图片、表格以及通过图片所展现的人物特征、行为、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因素”[1]设计展示型问题,对文章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分析和梳理。
所谓“精”,即提纲挈领,切中要害,能较容易地勾勒出一个框架来。例如,针对9A Unit 2 Co
lour 中的“Colours and moods”一文,教师可以设计“How many kinds of colou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这一问题,梳理出“Calm colours / Warm colours / Energetic colours / Strong colours”,从而使文章框架清晰可辨。
所谓“活”,即要拓宽文章信息转换的角度,增加文章信息转换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教师需有效挖掘文章中的主干线索并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是“肢解课文,零敲碎打”,使学生“见木不见林”。要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文章信息、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概括主旨等,使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微技能得到有效渗透和训练。
special怎么读2. 参阅型问题的设计要“足”而“真”
在充分展示文章内容之后,教师需设计足量的基于文章又高于文章的参阅型问题,供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参阅型问题的数量,促使学生提供句子更长、句法更复杂的答案,从而促进其语言习得。
Nunan的研究表明,当教师使用参阅型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会更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2]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真情实感为基点,将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知相结合,实现文章信息的吸收和内化。
在回答参阅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已获取的文章信息,通过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进行较高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教学“Colours and moods”,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并理解“what colours can do and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y represent”之后,可以设计:(1)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orange? (2)What are your characteristics? (3)What is the best colour for you? Why? 此类问题将文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回归文章,参阅文章,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反思,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评估型问题的设计要“实”而“准”
评估型问题大都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拓展性问题,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某个事件或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积极情感,因此评估型问题是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和正确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评估型问题的设计要避免大而空,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hat comments do you have on the topic?”等,而是要选准切入点,小而实在,使学生在参与讨
论时的思维更加严密,语言表达更加精准。此外,评估型问题的设计不能偏离文章作者的真实意图,否则就失去了主题拓展的意义。
评估型问题一般须围绕文章话题展开讨论,增加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教师不作语言输出形式和内容上的明确限定和要求,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教学“Colours and moods”,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设计:“What are the colours of our school? How do you feel?”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则较为适宜。此类问题设计不宜过多,否则,课堂中基于文章的阅读活动就会减少,从而使阅读重心偏移、本末倒置。
4. 三类问题的设计比例呈“金字塔”结构
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问题设计,使其在类型和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就总体而言,文章处理阶段设计的三类问题的理想比例应呈金字塔形结构。
基于信息获取和一般理解的展示型问题是文章处理的基础,置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底部,构成金字塔形结构的坚实根基;基于信息筛选和分析判断的参阅型问题是文章处理的深化,置于
金字塔形结构的中部,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综合推理和评价判断的评估型问题是文章主题的拓展升华,构成金字塔形结构的顶端。三类问题对促进学生的文章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连续递进的完整过程,三者呈序列发展,缺一不可。三类问题所固有的复杂程度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更加复杂的思维和语言加工过程,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因此在问题的数量上是逐渐减少的,其大致的比例为631。
参考文献:
[1] GRELLET 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