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油气田业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摘要:文章从某国内天然气开发生产企业诸多业务应用系统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入手,主要研究“微服务”信息技术,并提出从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流程服务、数据、业务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诸多应用系统的进行集成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微服务架构;用户认证;数据共享;应用集成
引言
在不同时期、不同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天然气开发生产企业配套建设了诸多业务应用系统,涵盖了地质、开发、管道、生产运行、QHSE、销售、分析化验等核心业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气田管理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使用和运维上的问题凸显。尤其是用户认证管理、业务数据共享、各类应用集成这三个方面亟待改善。重新开发相应的系统,资金压力需求太大,因此需要从信息技术上另辟蹊径,实现应用系统的集约化管理。
1 信息系统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用户认证管理
体现为多系统管理难度大、登录繁琐。形成原因:各业务部门按自身用户需求设计,缺少认证管理层面的总体规划。导致各系统自成体系,用户交叉重叠,基层单位用户要同时使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需要多处登录,用户体验差,制约工作效率提升。分布式和微服务的关系
1.2业务数据共享
  体现为缺乏数据共享通道、同类数据不一致。形成原因:业务部门按自身业务需求设计,缺少数据管理层面的总体规划。导致各系统的数据独立建库和存储,数据模型缺乏全局性的统一数据标准;数据来源的入口、时间、周期不一致;无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入、接出规范。这些问题导致了业务数据共享性差。
1.3应用集成
体现为业务应用分散、功能模块重复、更新维护难度大。形成原因:业务部门按自身业务需求设计,缺少业务管理层面的总体规划。各业务的管理需求不尽相同,但也有相同的部分,导致开发的应用分散在各系统中;内部业务审核流程重复性开发,用户需要多系统切
换操作,应用效率低;各信息系统系统架构各异,开发标准体系新老并存,维护困难,升级困难大。
2 微服务架构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Pattern)区别于传统的软件架构,它是一种为了适应当前互联网后台服务的「三高需求:高并发、高性能、高可用」而产生的的软件架构。其目的是将大型的、复杂的、长期运行的应用程序构建为一组相互配合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进行局部改良。具有反馈迅速、构建更快、可靠性更高等特点,可以将一个完整的服务进程分解为多个不同的独立服务[1]。微服务是由单一应用程序构成的小服务,拥有自己的行程与轻量化处理,服务依业务功能设计,以全自动的方式部署,与其他服务使用 HTTP API 通信。同时服务会使用最小的规模的集中管理 (例如 Docker) 能力,服务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与数据库等组件实现。
微服务架构均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松耦合:微服务之间通过非具体实现的接口及非专有通信协议进行通信(比如REST),原接口不改变,对用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数据的有效控制:一个微服务对其数据结构和数据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只有该服务才可以对数据做出修改,其他微服务只有通过该服务才能够访问数据。因此,该服务可以很方便地对所能提供的数据进行有效控制。
独立的更新维护:每个微服务都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微服务的情况下进行编译、打包和部署,满足快速部署上线能力可以让用户需求尽早实现。这是单体架构应用所无法做到的。
应对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微服务架构可以轻松应对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让不同的微服务承担不同的职责。
更高可用性和弹性:微服务架构可以认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每一个微服务都可以随时上线或下线。当某个微服务出现问题时只需要将其下线,由其他同类型的微服务承担其功能,对外仍旧可以提供服务,不会造成整个服务无法正常工作。
可见微服务架构技术优点与“认证+服务+数据+应用”的一体化的企业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完全契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