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公孙龙的语言世界
丁文会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内容摘要公孙龙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公孙龙子》产生于名实相怨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书的目的正如第一篇《迹府》所说“以证名实而化天下焉”。而名实问题只能是语言学的问题,所以《公孙龙子》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公孙龙的语言思想。这部书给我们展示了公孙龙超越时空的语言观,对继承我国传统语言学思想和促进现代语言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公孙龙子》        语言观    白马非马    二无一
公孙龙的名著《公孙龙子》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他的语言思想。在这部语言名著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语言观,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观念去解决名实不符的问题,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对一些语料的分析。《名实论》是《公孙龙子》的思想总结,在《名实论》中他集中阐释了自己的语言观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语言世界。这种语言观念直接导致他对名实问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
解。在《公孙龙子》一书中,他从语言符号和语符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公孙龙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名实问题但是他的论证方法并不完全科学。当然这也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是这样,他的思想高度也不是同时代的人所能企及的了,就是在现代也能引发我们在语言学上的思考。下面我们简单地对公孙龙子的语言思想做一些分析。
一公孙龙的“物”
我们想要理解公孙龙子的语言观念,笔者认为对“物”的理解极为关键。《公孙龙子》一书中明确提到“物”并且加以讨论的主要集中在《指物论》和《坚白论》《名实论》三篇。
《名实论》里明确给出了我们“物”的概念“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这里的“物”很显然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指物论》中“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意思是学术界争议比较大的一句话,后半句话的两个“指”字尤其难以理解。有些学者把“指”解释为概念、观念、共相,我们觉得这是很牵强的,脱离了公孙龙想要解决“名实不符”这一问题的出发点。还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公孙龙的名学思想和墨家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墨子·经说下》“以实示人”,意思是直接用客观的事物和人进行交流。“指”本意是手指,
和“以实示人”相就不难得出第一个“指”的意思是“指认”了。“物莫非指”,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没有不可以加以指认的。
从《名实论》和《指物论》里我们可以看到公孙龙对“物”的一个层面的理解:“物”首先是客观存在,并且“物”都是可以加以指认的。那么公孙龙讨论名实关系时的“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客观实在的物吗?如果不是,他的“白马”和“石”在哪里?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这是《坚白论》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况且白是通过眼睛和火光显现的,而如果没有火光,则因无火眼睛也看不到白了,此时只有人的精神意识能见到白;精神意识没有通过火和眼睛见到了白,这就是离。”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为什么“坚白石二”,因为公孙龙一直是在人的头脑中讨论石。也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会有“坚白石二”,因为马克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客观实在的石就是他本身无所谓一二三。公孙龙认识到了人所讨论的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实在,而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移入物。他甚至告诉了我们外部世界进入人们内部世界的方法——“指物”。我们用眼睛看到了白才会指着石头说“白石”,用手摸到坚才会指着石头说“坚石”,所以指物的过程就是我们用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这种移入物
通过了人的感觉器官,当然也经过人的感官处理,包括位移、歪曲和变形”,客观实在的白和坚统一于石,所以只有通过眼和手将客观实在移入人脑我们才可以将其拆解分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坚白石二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孙龙讨论名实关系时的“物”不是客观实在,而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而储存在头脑中的“物”的映像。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个事实,就到了打开公孙龙思想宝库的钥匙。
二名、实、位、正的语言观
我们分析《公孙龙子》一书,经常会不自觉的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公孙龙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名实不符的问题。而名实问题只能是语言学的问题。《名实论》中,公孙龙明确的提出了什么是“名”什么是“实”。“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这句话的意思也是争议比较大的。有些学者认为实是本质,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想要理解实的概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物的概念。第一个物就是第一句话中物的意思,天地中的万事万物。第二个物是动词“物其所物者,物,相也;所物,谓所相之形也。”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实其实就是具体的事物,和万事万物相对。 “夫名,实谓也。”,意思就是名是用来称谓实的或者说名就是实的
称谓。既然实是具体的事物,那么我们已经分析了他在名实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就是人的大脑中而且他就是外部世界的映像。那么“名”为什么要和实发生关系呢?名是实的称谓,实是通过指物进入人脑内部的。人们想要把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表达出去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意图,就必须到一些介质去承载这些内容,而名就是这些介质。这些介质就是我们现在叫做语言符号的东西。
“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第一个实是名词,意思是具体的事物。第二个实是动词,意思是充实、填充。所实就是实要填充的东西。不旷,意思就是没有空缺。实是具体的物,名是实的称谓。那么实所要填充的东西是什么呢?这时候请不要忘记公孙龙的目的。很显然实所要充实的是名,他也只能填充名而且这也符合公孙龙的意图。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位的概念了,位的概念要从名和实的关系角度来解释。位就是具体的事物充实填充名,具体的事物和名所指称的事物二者之间没有空缺不合的地方。“位其所位焉,正也”具体的物和名所指称的物没有空缺不合的这种情况就是正。
公孙龙告诉我们什么是“名”什么是“实”,也告诉了我们他对于名实关系的认识“位”,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于名实不符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正”。但是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认识,因为公
孙龙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实其所实。我们知道了名其实就是语言符号,所实就是名更确切地说是名所指称的物再进一步说就是语言符号的语符意义。那么实其所实而不旷就是“各个具体的事物都要和语言符号的语符意义保持一致”,这样就产生了“名”“所实”“实”三者构成的三角关系。而这个三角关系存在的基础就是“位”评判的标准就是“正”,因为名实之间有位的关系,名和所实之间也要有位的关系,实和所实之间更要有位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还是错就要用“正”去衡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孙龙分析名和实的关系始终都是围绕着语言符号,语符意义和物(头脑中具体的物)的关系来讨论的,那么它必然只能是语言学的问题。
所以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名”“实”“位”“正”四个要素构成了他的整个语言世界
三白马非马、二无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公孙龙总是从语言符号以及语符意义这两个角度讨论名实关系。而这在《白马论》和《通变论》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白马非马这一辩题从产生之初就伴随着非议,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此也各持己见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理解了公孙龙一直都在讨论语言问题以及公孙龙的语言思想这一问
题就迎刃而解了。公孙龙针对客方的诘难大体上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白马非马:1、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也,命者非命形也。2、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第一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公孙龙是从语符意义出发来解释为什么白马非马。马作为语言符号他的语符意义是就事物的形体来说的,马名所指称的对象是具有马的形征的事物。白作为语言符号他的语符意义是颜,白名所指称的对象是颜或者具有白这一征的事物。白和马的语符意义是不一样的,白不是马。白马的语符意义和马的语符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白马非马。第二个角度公孙龙是从语言符号出发来论证的。白马是由白和马两个字构成的,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白和马两个音节或者说语素,马是一个音节或者语素。那么两个音节怎么会是一个音节呢?相对于公孙龙来说,客者认识问题大都是从客观事实从客观存在的物作为出发点的。两个人讨论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客人根本也不知道公孙龙的出发点,甚至当时和现在的人们大部分和客人出发点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误区甚至觉得公孙龙的观点有违常理。不能不说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通变论》常常因为表述上的难以理解让人们觉得很怪异,甚至怀疑他是伪作。如果真正的理解了公孙龙,我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就是因为一些人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没有从公孙龙的立场去看问题,所以才会感觉莫名其妙。通变论的中心是“二无一”,而且还是从两个角度
去加以论证的。第一个角度是语言符号的角度。公孙龙认为有些语言符号可以结合在一起,有些语言符号结合在一起则没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不能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羊牛”“牛羊”“青白”“白青”这些词不能具有“白马”中白和马的结构关系,这些音节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只能是相互分离的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第二个角度是从语符意义的角度加以论证的。“牛合羊非鸡,羊合牛非马。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牛羊、羊牛、青白、白青这些词不能像白马一样组合之后构成新的意义。牛和羊结合不会产生鸡的意思,同样青白结合也不会产生黄的意思。通过论证,公孙龙其实最终是想要强调白马非马和二无一,白不会有白马的意思同样马也不会有白马的意思。公孙龙认为能够结合在一起的语言符号,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有整体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公孙龙子》一书自始至终都是在围绕着语言讨论问题,他的语言世界其实并不神秘。只是由于他看到了同时代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甚至早到了和同时代的人没有沟通的可能性。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语言世界相当完整,在涉及到语言符号的同时对语言的意义世界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思考。《公孙龙子》这部语言学著作在古代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在现代仍然能够引发我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2] 张长明,曾祥云.公孙龙子·名实论的现代解读J.湖南:湖南大学学报,2001.6
[3] 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4] 韩宝育. 先秦时期语言学思想检视[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Gong Sun Long Zi ——the language word of Gong Sun Long
Ding Wen Hu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 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Xian 710062,Shaanxi
Abstract: Gongsun Lo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famous Qin Dynasty. His book "Public Sun Longzi" matches its name, resentment arising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book's purpose as the first "House track," said "to justify its name, and Yan of the world." The name of the real problem can only linguistic problems, so "the public Sun L
ongzi" Gongsun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The book shows us Gongsun timeless view of language, ideas of modern linguistics to break the barriers inherent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ha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spring是什么意思怎么念
Key Words: Gong Sun Long Zi    matter    view of language  bai ma fei ma  er wu yi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