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编程基础知识计算机《数据类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第3节《打好编程基础》\一、数据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VB中的常用的数据类型。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下,了解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编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对信息技术,尤其是编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VB中常用的数据类型及它们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非数值型数据与数值型数据的区别。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PPT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师:让学生玩“看商品、猜价格”游戏。
生: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拉开了本节课教学的序幕。)
2、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游戏吗?
生:喜欢。
3、师:其实这个游戏的设计过程并不复杂,只要我们从今天开始,认真打好编程基础,不久的明天,我们也会开发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好玩的游戏来。
师:要想学习编程,首先得了解VB中的常用的数据类型。
师: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数据
师:数据是计算机处理的基本对象。(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
(二)数值型数据
(三)非数值型数据
(四)125≠”125
1、师:自学课本P28“小博士”部分,理解125≠”125
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学习数据类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的理解。)
2、师: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由数字组成的字符串,试着说一说。
生:举例。
(设计意图:将信息技术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五)VB中的常用的数据类型及它们的取值范围
1、师: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师:补充讲解。
三、师生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搜集整理现实生活中的非数值型数据。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实用性的理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