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
09电科A柯鹏程 0915221019
离子注入法掺杂和扩散法掺杂对比来说,它的加工温度低、容易制作浅结、均匀的大面积注入杂质、易于自动化等优点。当前,离子注入法已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缺少的掺杂工艺。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带点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注入衬底硅的过程。注入能量介于1eV到1MeV之间,注入深度平均可达10nm~10um。相对扩散工艺,粒子注入的主要好处在于能更准确地控制杂质参杂、可重复性和较低的工艺温度。
1.离子注入原理: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经过离子化后形成的,即等离子体,它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可通过电场对离子进行加速,利用磁场使其运动方向改变,这样就可以控制离子以一定的能量进入wafer内部达到掺杂的目的。
离子注入到wafer中后,会与硅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
能量耗尽离子就会停在wafer中某位置。离子通过与硅原子
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硅原子,使得硅原子成为新的入射粒
子,新入射离子又会与其它硅原子碰撞,形成连锁反应。
杂质在wafer中移动会产生一条晶格受损路径,损伤情况取决于杂质离子的轻重,这使硅原子离开格点位置,形成点缺陷,甚至导致衬底由晶体结构变为非晶体结构。
2.离子射程
离子射程就是注入时,离子进入wafer内部后,从表面到停止所经过的路程。入射离子能量越高,射程就会越长。
投影射程是离子注入wafer内部的深度,它取决于离子的质量、能量,wafer的质量以及离子入射方向与晶向之间的关系。有的离子射程远,有的射程近,而有的离子还会发生横向移动,综合所有的离子运动,就产生了投影偏
差。
3.离子注入剂量
注入剂量是单位面积wafer表面注入的离子数,可通过
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出 Q=It/enA ,式中,Q是剂量;I是束流,
单位是安培;t是注入时间,单位是秒;e是电子电荷,1.6×10-19C;n是电荷数量;A是注入面积,单位是 。
注入4.离子注入工艺
(1)沟道效应
入射离子与wafer之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若离子
能量够高,则多数被注入到wafer内部;反之,则大部分离
子被反射而远离wafer。注入内部的原子会与晶格原子发生
不同程度的碰撞,离子运动过程中若未与任何粒子碰撞,它
就可到达wafer内部相当深的地方,这就是沟道效应。
沟道效应将使离子注入的可控性降低,甚至使得器件失效。因此,在离子注入时需要抑制这种沟道效应。在wafer表面淀积一层非晶格结构材料或事先破坏掉wafer
表面较薄的一层结晶层等都可降低沟道效应。2)退火
离子注入会对晶格造成损伤,注入剂量较大时,wafer
将会由单晶变成非晶,通过退火能修复晶格缺陷。
缺陷修复需要500℃的温度,杂质的激活需要950℃
的高温,有高温炉退火和快速热退化两种方法。高温炉退火
是在800~1000℃的高温下加热30分钟,因会导致杂质再
分布,不常采用;快速热退火采用快速升温并在1000℃的
高温下保持很短的时间,可达到最佳效果。
(3)颗粒污染
离子注入对颗粒污染非常敏感,wafer表面的颗粒会阻碍离子束的注入,大电流的注入会产生更多颗粒,必要时需
采取纠正措施。
(4)离子注入工艺有以下特点:
注入的离子经过质量分析器的分析,纯度很高、能量单一。而且注入环境清洁、干燥,大大
降低了杂质污染。
注入剂量可精确控制,杂质均匀度高达±1%;
注入在中低温度下进行,二氧化硅、光刻胶、氮化硅等都可以作为注入时的掩蔽层。衬底温度低,就避免了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
离子注入是一个非平衡过程,不受杂质在衬底中的固溶
度限制;
对于化合物半导体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可不该变组分而
达到掺杂的目的;
离子注入的横向掺杂效应比扩散大大减少了;
离子注入最大的缺点就是高能离子轰击wafer对晶格结
构造成的损伤;
(5)离子注入工艺的应用
改变导电类型,形成PN结,如形成源、漏以及阱等;
改变起决定作用的载流子浓度,以调整器件工作条件;改变衬底结构;合成化合物。
5.离子注入质量检测
离子注入层的检查与扩散层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基本
相同。
(1)颗粒污染
测量检测wafer表面的颗粒数,颗粒会造成掺杂的空
洞。颗粒的可能来源有:电极放电;机械移动过程中的外包
装;注入机未清洁干净;温度过高造成光刻胶脱落;背面的
冷却橡胶;wafer处理过程产生的颗粒。
(2)剂量控制
掺杂剂量不合适导致方块电阻偏高或偏低。掺杂剂量不
合适的原因有:工艺流程错误;离子束电流检测不够精确;
离子束中混入电子,造成计数器计算离子数量的错误,导致
掺杂剂量过大;退火问题。
(3)超浅结结深
掺杂剖面不正确,高温会造成杂质再分布,增加结深以
及横向掺杂效应;沟道效应影响离子的分布。
6.注入损伤与退火
离子注入中,与原子核碰撞后转移足够的能量给晶格,使基质原子离开晶格位置而造成注入损伤(晶格无序)。这些离位的在也许获得入射能量的大部分,接着如骨牌效应导致邻近原
子的相继移位而形成一个沿着离子路径的树枝状的无序区。当单位体积内移位的原子数接近半导体的原子密度时,单晶材料便成为非晶材料。
轻离子的树枝状的无序区不同于重离子。轻离子(11B+)大多数的能量损伤起因于电子碰撞,这并不导致晶格损伤。离子的能量会减低至交叉点能量,而在那里核阻止会成为主导。因此,晶格无序发生在离子最终的位置附近.重离子的能量损失主要是原子核碰撞,因此预期有大量的损伤。
7.注入相关工艺-多次注入及掩蔽
在许多应用中,除了简单的高斯分布外其它的杂质分布也是需要的。例如硅内预先注入惰性离子,使表面变成非晶。此方法使杂质分布能准确地控制,且近乎百分百的杂质在低温下激活。在此情况下,深层的非晶体层是必须,为了得到这种区域,必须要做一系列不同能量与剂量的注入(多次注入)。
8.倾斜角度离子注入
当器件缩小到亚微米尺寸时,将杂质分布垂直方向也缩写是很重要的。现代器件结构如轻掺
杂漏极(LDD),需要在纵向和横向上精确控制杂质分布。垂直于表面的离子速度决定注入分布的投影射程。如果硅芯片相对于离子束倾斜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则等效离子能量将大为减少。
在倾斜角度离子注入时,需考虑硅芯片上掩蔽图案的阴影效应。较小的倾斜角度导致一个小阴影区。如高为0.5um的掩蔽层,离子束的入射角为7度,将导致一个61nm的阴影区。可能是器件产生一个预想不到的串联电阻。
60keV砷入射到硅中,相对浓度分布为离子束倾斜角度的函数,内插图所示是倾斜角度离子注入的阴影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