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对机体所有脏器,特别是心脏瓣膜、关节等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脏器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 1] 。血培养可为血流感染的临床病原学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由于儿童血容量低于成人,自主配合依从性差,因此,如何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降低污染率,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对儿童血培养的采集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而国外相关指南又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因此制定本共识,以便规范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操作流程,为儿科临床提供血培养规范化采集的参考依据。
一、适用范围
本共识规定了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要求,适用于对中国儿童患者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输的指导。
二、术语和定义
血培养: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种人工培养法[ 1,2,3] 。
一套血培养:从同一穿刺点采集一瓶或同时采集多瓶的血液标本[ 4]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血管内置管定植细菌、真菌后,该菌进一步导致血流感染、菌血症。本共识提及的导管包括中心静脉插管、动脉插管、经过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插管、血透置管等[ 5] 。
三、血培养指征
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当临床医生考虑患儿可能存在血流感染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与其他年龄段儿童相比,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于发生血流感染且与其母体感染相关性高,因此本共识对新生儿(0~28 d)和儿童患者(29 d~18岁)可疑血流感染的临床指征进行分别表述。
(一)新生儿(0~28 d)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包括新生儿母亲分娩时胎膜早破(≥18 h)、疑似绒毛膜羊膜炎、白细胞增多、C 反应蛋白升高、持续性发热高于38 ℃、孕期生殖道及肛周B链球菌定植;并且新生儿本身具有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升高(6 h~3 d≥30×10 9 /L,≥3日龄为≥20×10 9 /L)或降低(任何日龄<5×10 9
/L),C反应蛋白升高(出生6 h内≥3 mg/L,6~24 h龄≥5 mg/L,>24 h龄
≥10 mg/L),降钙素原升高(≥0.5 mg/L),血糖异常,病情不稳定或恶化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6,7,8] 。
新生儿厌氧血培养的临床指征:包括新生儿母亲分娩时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期患腹膜炎[ 4] 。临床患有或疑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慢性口腔炎,蜂窝组织炎(尤其是肛周和骶周),腹部或盆腔感染,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并且需氧菌血培养为阴性的新生儿患者。
(二)儿童患者(29 d~18岁)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患儿出现一种或者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38℃)或低体温(≤36℃),出现畏寒或寒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 9 /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 9 /L)。严重情况下可出现昏迷,呕吐/摄入不足,血压降低,皮肤黏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伴有其他局部感染症状,例如:肺炎、关节炎、脑膜炎、急腹症、尿路感染等症状者。此外,对于有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史的患儿,在入院后48 h内应进行血培养[ 6,7] 。
儿童患者厌氧血培养的临床指征包括:腹内或盆腔感染、头颈部感染、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例如雷米尔症)和鼻窦炎、软组织坏死性感染、咬伤及穿透伤后的感染、免疫抑制、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接受类固醇患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但需氧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儿[ 6,7] 。
四、采血时机、采血量和套数
(一)采血时机
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为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培养。发热患儿可在寒战或高热前、后采集。若患儿已开始进行抗菌药物,可依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在下一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二)采血套数和采血量
1.采血套数:
通常情况下建议每次采集2~3套血培养,2~5 d内无需重复采集,特殊情况(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除外。另外,对于新生儿在体重和总血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集2套血培养(一般每套血培养标本采集1瓶儿童需养瓶,如有可疑厌氧菌感染的临床指征,则需要采集厌氧血培养);如果新生儿体重和总血容量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集1瓶儿童需氧瓶,并且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同时进行脑脊液或尿液培养[ 9,10,11] 。
2.采血量:
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检验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应按照血培养瓶使用说明书要求的采血量范围,尽可能多收集血量,但不推荐采血量超过该范围。
参照2013年美国传染病学会与美国微生物学学会推荐的采血量和采集套数,结合临床实践,基于患儿体重[ 12,13] ,本共识推荐的血培养采血量及采集套数见表1。
表1 儿童血培养采血量和采集套数
3.血培养标本采集顺序:
使用注射器采集血液且血量充足时,先注入厌氧瓶,再注入需氧瓶。使用蝶翼针采血或采血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应先注入需氧瓶且满足血量要求,再将剩余血液注入厌氧瓶[ 10] 。
五、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流程
(一)采集前准备
1.采血环境的准备:
为患儿和采血人员提供安静、整洁舒适、适宜操作的采血场所[ 9] 。
2.采血物品的准备:
注入血培养采集前应检查下列物料是否备齐。(1)盘;(2)一次性注射器或蝶翼采血针;(3)根据医嘱准备不同类型的血培养瓶(采集前应检查血培养瓶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裂缝、培养基是否足够、有无变质或者浑浊);(4)消毒剂(如:70%异丙醇、0.5%葡萄糖氯己定、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根据实际情况用于患者皮肤消毒或血培养瓶盖消毒);(5)无菌棉签棉球、无菌胶布、止血带、一次性垫巾;(6)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快速手消毒剂;(7)利器盒、分类垃圾桶、消毒液;(8)标识血培养瓶的用品。
3.采血人员的准备:
采血人员着装整洁,戴口罩,采血操作前须按照《手部卫生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的七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14] 。
4.核对医嘱与患儿评估:
采血人员认真核对医嘱、检验项目和患儿姓名及住院号/门诊就诊卡号等。评估患儿身体状态、穿刺部位皮肤及血液供应状况。了解患儿是否正在接受影响检
验结果的相关,评估患儿是否处于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时机。告知患儿或陪同人采血目的、操作方法、配合方法,并取得配合。
(二)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
应严格执行血培养标本的无菌采集程序,具体采集流程如下。
1.患儿准备: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帮助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
2.血培养瓶消毒:
去掉血培养瓶外盖,不能打开内盖,用70%异丙醇或75%乙醇浸渍棉签/球擦拭消毒培养瓶顶部(禁用含碘消毒剂),待其干燥[ 6,12] 。
3.静脉穿刺点选择:
选择采血部位到合适的血管,必要时可使用止血带。对于新生儿及小于4个月的婴儿行颈外静脉和头皮浅静脉采血,可采取侧卧位;3岁以上的儿童多行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采血,以坐位采血为最佳。
4.采血人员手部消毒:
佩戴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清洁双手1遍,仔细搓擦至手背、手心、手指等各处,1~2 min直至溶液完全挥发即可。
5.患儿皮肤穿刺点消毒:
从选定的静脉穿刺点螺旋向外环形画圈消毒,消毒区域直径达3 cm以上。每一次擦拭都使用新的棉签,总擦拭时间为1~2 min,待擦拭部位干燥后进行皮肤穿刺。具体消毒剂选择与消毒步骤如下[ 6] 。
2个月以内(含2个月)患儿:70%异丙醇消毒后自然干燥;或75%乙醇棉签/球消毒30 s后,再用第二个75%乙醇棉签/球擦拭[ 6] ,等待完全干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