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通道的特征和常用识别方法的学习心得
在翻译相关文献之后,根据我的论文课题——《优势通道综合识别方法研究》,查并阅读了相关文献,对论文课题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对调研内容加以摘要: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水油流度比、注采差异以及注入水长期的冲刷、剥蚀等影响,出现差异渗流现象,逐渐产生优势渗流通道,进而形成大孔道,表现为注入水快速突进、高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强水淹、高采出程度、高水油比等特征。大孔道的形成,对流体运移起重要作用,影响并控制着剩余油分布。注入水大多从大孔道采出,水驱较弱的渗流区剩余油富集,因此,识别和预测优势渗流通道对寻剩余油富集区具有重要意义。
注入1优势渗流通道概念
所谓优势渗流通道是指由于地质及开发因素导致在储集层局部形成的低阻渗流通道,注水开发后期注入水沿此通道形成明显的优势流动而产生注入水大量无效循环。储集层渗流通道气的存储空间———孔隙及其与之相连的喉道组成。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浸泡、刷作用对储集层产生程度不同的改造,其微观属性发生物理、化学作用,致使储集层参数发生变化。注入水驱动力与冲刷力对储集层岩石矿物颗粒及
粒间胶结物产生侵蚀、剥蚀作用,使孔喉变光滑或喉道空间扩大,增加孔喉配位数,并在喉道增加较大的高渗透储集层区域形成
“优势渗流通道”。储集层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对流体的分布和运移起重要作用,影响着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如河流相沉积储集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主要沿着优势渗流通道(厚度大、渗透率高、压力传导快的主河道)运移,注入水波及程度高。而相对厚度小、渗透率低、压力传导速度慢的河道侧缘等非优势渗流通道注入水波及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比较高。在纵向上高渗透主力层与非主力层相比,为优势渗流通道,注入水波及程度较高;在正韵律沉积厚油层层内底部,为
层内的优势渗流通道。
2优势通道的特征和生产中表现
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注水井注入动态和采油井生产动态均会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注水井井底流压低,视吸水指数高;②部分油井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富集;③注入水单层突进严重,正韵律油藏注入水沿底部突进严重;④地层存水率低(水无效循环严重);⑤注水井井口压降快,压力指数值低;⑥注聚合物驱井区聚窜严重;
⑦水淹非均质严重,形成明显底部水淹型。
3储集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
1试井监测判别技术
试井测试是定性判别大孔道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压降、压力恢复和干扰试井判断大孔道的
存在及其方向。大孔道渗透率一般较高,当大孔道渗透率远高于周围地层渗透率时,流体先由地层流入大孔道,再由大孔道流入井筒,而不
直接由地层流入井筒,即油藏表现为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图3);当优势渗流通道的渗透率与周围地层的渗透率相比相差较小时,认为两种介质———地层和大孔道中的流体都可以直接流入井筒,油藏表现为双孔双
渗特征。
干扰试井[3]是确定井间连通情况和井间地层参数的一种试井方法,地层中大孔道方向可通过干扰试井来判别。通过油井周围注水井激动注水,来观察油井井底流压变化,识别大孔道分布方向。
2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
阴离子型染料示踪剂[4]易于吸附在地层表面或分配于油中而被消耗掉,但大孔道的存在使它易于示踪剂监测判断油井与注水井之间存在的大孔道
3井口压降曲线监测技术
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可定性和定量判别大孔道的存在。注采井间形成大孔道时,注采井间渗流阻力减小,注入水大量通过大孔道直接进入采油井而采出地层,在注入井表现出井口压力大幅度降低,对大孔道封堵后,由于封堵剂优先进入大孔道,使得注水井注入压力增加,表现在注
水井井口压力上升。
4生产动态判别技术
4. 1表征优势渗流通道的动态参数
当储集层形成优势通道或大孔道时,注入水大多做无效循环,在油水井的动态及生产参数上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注水井注水量的变化对油井产液量影响明显,改变有关水井的工作状态,通过观察周围油井的产量变化,来判断油井的主要来水方向;②注水井的吸水指数和油井采液指数变化明显;③井底压力变化主要表现在注水井井底压力下降,油井井底压力上升;④油水井的井组注采比变化。通过以上参数的对比使用,可以判定某井周围是否有异常,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异常是大孔道还是窜槽造成的。另外,通过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判断大孔道的分布方向或窜槽方向
4.2单因素预测模型的建立
根据概念模型的模拟结果,首先进行单因素建模,分别建立渗透率级差、地下原油粘度、纵横向渗透率比值和注采强度四个因素影响下的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预测模型:
TPV=-0.2582ln(k级差) +2.3952
TPV=-0.1726ln(kv/kh) +0.3161
TPV=-0.3997ln(Qih) +2.3063
TPV=-1.0083ln(μr) +6.1822
式中:TPV—无因次注入体积倍数;k级差—渗透率级差;μr—地下油水粘度比;Qih—注水强度,m3/(d·m);kv/kh—纵横向渗透率比值。由这
些预测模型可知,随着渗透率级差、地下
原油粘度、纵横向渗透率比值和注采强度增加,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间早。
4.3多因素预测模型
将四种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建立了一个多因素
预测模型:
TPV=-0·262361ln(k级差) -0·173242ln(kv/kh)-0·401811ln(Qih)
-0·998517ln(μr)+7·821578
利用优势渗流通道的多因素预测模型后,可预测渗透率级差、地下原油粘度、纵横向渗透率比值和注采强度等参数任意组合条件下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为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预测提供了依据。当然,只有预测的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小于其最大注入体积倍数(对应极限含水率)时,才能说明其可以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否则在这样的地质及
开发条件下不能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所以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的预测模型实际上也解决了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的判别问题。
优势通道判别研究
优势通道是指由于地质及开发因素导致在储集层局部形成的低阻渗流通道。处于高含水后期开发的油田,经过长期的强化注水开发,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变化剧烈,形成了次生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注入水沿大孔道低效或无效循环,使储层中的其他部位很难受效,严重影响驱油效率,致使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差异明显。注入水窜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