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1vi的基本概念
    基本上vi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 last line modevim命令进入编辑模式。 
  2) 插入模式(Insert mode
   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
  3) 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字符串、列出行号……等。不过一般我们在使用时把vi简化成两个模式,就是将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也算入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2vi的基本操作
        a) 进入vi
    在系统提示符号输入vi及文件名称后,就进入vi全屏幕编辑画面:
    $ vi myfile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您进入vi之后,是处于「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您要切换到「插入模式(Insert mode)」才能够输入文字。初次使用vi的人都会想先用上下左右键移动光标,结果电脑一直哔哔叫,把自己气个半死,所以进入vi后,先不要乱动,转换到「插入模式(Insert mode)」再说吧! 
        b) 切换至插入模式(Insert mode)编辑文件
     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字母「i」就可以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  
        c) Insert 的切换
     您目前处于「插入模式(Insert mode)」,您就只能一直输入文字,如果您发现输错了字!想用光标键往回移动,将该字删除,就要先按一下「ESC」键转到「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再删除文字。
     d) 退出vi及保存文件
     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冒号键进入「Last line mode」,例如:  
              : w filename (输入 w filename」将文章以指定的文件名filename保存)  
              : wq (输入「wq」,存盘并退出vi)  
                    : q! (输入q! 不存盘强制退出vi)  
  3、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功能键
  1. 插入模式
    按「i」切换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按“i”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光标当前位置开始输入文件;  
    按「a」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目前光标所在位置的下一个位置开始输入文字;
    按「o」进入插入模式后,是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文字。  
  2. 从插入模式切换为命令行模式
    按「ESC」键。  
  3. 移动光标
     vi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光标来上下左右移动,但正规的vi是用小写英文字母「h」、「j」、「k」、「l」,分别控制光标左、下、上、右移一格。
       按「ctrl+b」:屏幕往“后”移动一页。  
    按「ctrl+f」:屏幕往“前”移动一页。  
    按「ctrl+u」:屏幕往“后”移动半页。  
    按「ctrl+d」:屏幕往“前”移动半页。  
    按数字「0」:移到文章的开头。  
    按「G」:移动到文章的最后。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尾”。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首”  
    按「w」: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开头  
    按「e」: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字尾  
    按「b」:光标回到上个字的开头  
    按「#l」:光标移到该行的第#个位置,如:5l,56l  
  4. 删除文字  
    「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一个字符。  
    「#x」:例如,「6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6个字符。  
    「X」:大写的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一个字符。  
    「#X」:例如,「20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20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  
    「#dd」:从光标所在行开始删除#  
  5. 复制  
    「yw」:将光标所在之处到字尾的字符复制到缓冲区中。  
    「#yw」:复制#个字到缓冲区  
    「yy」:复制光标所在行到缓冲区。  
    「#yy」:例如,「6yy」表示拷贝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文字。  
    「p」:将缓冲区内的字符贴到光标所在位置。注意:所有与“y”有关的复制命令都必须与“p”配合才能完成复制与粘贴功能。  
  6. 替换  
    「r」:替换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R」:替换光标所到之处的字符,直到按下「ESC」键为止。  
  7. 回复上一次操作  
    「u」:如果您误执行一个命令,可以马上按下「u」,回到上一个操作。按多次“u”可以
执行多次回复。  
  8. 更改 
    「cw」:更改光标所在处的字到字尾处  
    「c#w」:例如,「c3w」表示更改3个字 
  9. 跳至指定的行  
    「ctrl+g」列出光标所在行的行号。  
    「#G」:例如,「15G」,表示移动光标至文章的第15行行首。  
  4Last line mode下命令简介
    在使用「last line mode」之前,请记住先按「ESC」键确定您已经处于「command mode」下后,再按「:」冒号即可进入「last line mode」。  
  A) 列出行号  
   「set nu」:输入「set nu」后,会在文件中的每一行前面列出行号。  
  B) 跳到文件中的某一行  
   「#」:「#」号表示一个数字,在冒号后输入一个数字,再按回车键就会跳到该行了,如输入数字15,再回车,就会跳到文章的第15行。  
  C) 查字符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的字符,如果第一次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后寻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的字符,如果第一次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前寻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D) 保存文件  
   「w」:在冒号输入字母「w」就可以将文件保存起来。  
  E) 离开vi  
   「q」:按「q」就是退出,如果无法离开vi,可以在「q」后跟一个「!」强制离开vi  
   「qw」:一般建议离开时,搭配「w」一起使用,这样在退出的时候还可以保存文件。 
  5vi命令列表
  1、下表列出命令模式下的一些键的功能:  
  h
  左移光标一个字符  
  l
  右移光标一个字符  
  k
  光标上移一行  
  j
  光标下移一行  
  ^
  光标移动至行首  
  0
  数字“0”,光标移至文章的开头  
  G
  光标移至文章的最后  
  $
  光标移动至行尾  
  Ctrl+f
  向前翻屏  
  Ctrl+b
  向后翻屏  
  Ctrl+d
  向前翻半屏  
  Ctrl+u
  向后翻半屏  
  i
  在光标位置前插入字符  
  a
  在光标所在位置的后一个字符开始增加  
  o
  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  
  ESC
  从输入状态退至命令状态  
  x
  删除光标后面的字符  
  #x
  删除光标后的#个字符  
  X
  (大写X),删除光标前面的字符  
  #X
  删除光标前面的#个字符  
  dd
  删除光标所在的行  
  #dd
  删除从光标所在行数的#  
  yw
  复制光标所在位置的一个字  
  #yw
  复制光标所在位置的#个字  
  yy
  复制光标所在位置的一行
  #yy
  复制从光标所在行数的#  
  p
  粘贴  
  u
  取消操作  
  cw
  更改光标所在位置的一个字  
  #cw
  更改光标所在位置的#个字
 
  2、下表列出行命令模式下的一些指令
  w filename
  储存正在编辑的文件为filename  
  wq filename
  储存正在编辑的文件为filename,并退出vi  
  q!
  放弃所有修改,退出vi  
  set nu
  显示行号  
  /?
  查,在/后输入要查的内容  
  n
  与/?一起使用,如果查的内容不是想要的关键字,按n或向后(与/联用)或向前(与?联用)继续查,直到到为止。
 
  对于第一次用vi,有几点注意要提醒一下:
  1、用vi打开文件后,是处于「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您要切换到「插入模
式(Insert mode)」才能够输入文字。切换方法: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字母「i」就可以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
  2、编辑好后,需从插入模式切换为命令行模式才能对文件进行保存,切换方法:按「ESC」键。
  3、保存并退出文件:在命令模式下输入:wq即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