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规定: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
作者:王娟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20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主要应依赖于经验,特别是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随着统计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人们逐渐对数据分析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当下的教材中是把统计图表直接呈现出来的,所以,教师一般直接根据教材中呈现出来的静态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因此,关于统计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数据收集走过场、方法单一化、分析浅层次、推断想当然等等与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相悖的现象。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体现出知识的自然生长,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有必要跳出教材设计好的框架。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段整理数据》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基于需要,产生收集数据的需求
        以往的统计教学中,很多时候是教师要求学生来整理数据,学生往往意识不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在收集和整理信息,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因而对统计活动的态度也是被动的。有问题才有需要,当学生遭遇现实问题后,才会寻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数据,才能发现其中往往蕴藏着我们想要的信息,并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在遇到有关问题时,我们不能习惯性地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材料,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因此,导入新课时可以用问题作先导,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发现一些需要借助数据回答的问题,进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并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身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活动中去,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例如在导入时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出示学校武术队参加亚青会闭幕式的演出照片,接着邀请学生做采购员,为他们购买服装。
        师:你们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身高。
        2:我觉得需要知道体重。
        3: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腰围是多少。
        4:我们要知道武术队一共有多少人。
        师:服装厂在做服装前会对身高、体重、腰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像你们刚才说的身高、人数就是做服装前要收集的2个最重要的数据。
        (板书:身高、人数、收集数据)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武术队员身高记录单,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信息,并说说打算怎样做这些衣服。
        1:我会把身高相同的放在一起做。
        2:我把一百二十几的做成一套,一百三十几的做成一套,一百四十几的做成一套。
        师:那你的意思是不是把身高差不多的做成同一种型号呢?
        学生点点头表示赞同。
        师:想一想,你认为身高是多少到多少可以做成同一种型号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我们这组把身高分为120129cm130139cm140149cm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分段?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这样分的话,就是一百二十几的一个型号,一百三十几的一个型号,一百四十几的一个型号,看上去比较清楚。
        师:说的有点道理。
        这时我发现还有2组学生跃跃欲试,举手示意分法不一样。
        生:我们分成120130cm130140cm140150cm
        师追问:(指着第二种分法)你能告诉我130cm放在哪一段?
        1什么人适合做数据分析师120130cm
        2130140cm
        这时我发现底下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发出不赞同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声音并不多。
        师: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呢?
        生:可以把120130cm改成120129cm,把130140cm改成130139cm,把140150cm改成140149cm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记录单里的身高是否都在这3种型号里,从而引出分型号时既要考虑最大的数据,也要考虑最小的数据。
        师:如果有队员身高是150厘米,怎么办呢?
        生:还可以增加一个型号:150159cm
        师:看了同学们的分法,服装厂决定把120129cm这一段做成小号,把130139cm这一段做成中号,140149cm这一段做成大号。
        ……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服装型号,对于每个型号的范围,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分段,在分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标准的孕育和创造过程。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分段整理的要点:分段标准不能重叠;分段标准应包括所有可能的数据。同时,教师还对分段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使知识得以延伸。由于我校武术队参加过多场表演,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创设了武术队参加亚青会闭幕式的情境,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武术队购买服装作为切入口,问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要知道身高、人数等条件才行。在确定了利用数据解决问题这一大的思路之后,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就水到渠成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不是强硬地把数据塞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感受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二、 基于经验,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
        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当我们获得一堆原始数据之后,它们看上去通常都有些杂乱,学生一般都会产生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的想法。在统计教学中,分段是分类的一种特殊情况。纵观这一部分教材内
容,无论是例题还是后面的习题,都是直接分好数据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分好的数据段进行整理统计,并没有让学生去尝试思考怎样分段,如何分段更加合理。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合理地分段,会使统计结果对于分析决策的参考作用大大增强。反之,数据分段不合理,则会降低数据分析的价值。例如在把学生身高分成3段后,师生对话得出用画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师:(指着板书边说边画)为了让大家看得比较清楚,我们可以把这3段用线隔开。要想更加美观,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横线,这样就变成了一张整理单。
        学生用画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后进行反馈。
        师:这样看清楚吗?
        很多学生连连摇头,并回答不清楚。
        师:服装厂今天收到了好多张这样的整理单,他们已经分不清哪一张是我们学校的了,那怎么办呢?
        经过师生讨论,学生觉得很有必要给整理单加上名称、时间,还要把整理的数据用数来表示。
        教师在整理单上写出统计表名称、时间和每段的人数。
        师:在这张表中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表中再增加一栏合计。
        (教师在表格中加合计)
        师:合计多少人呢?
        生:4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记录单里写了40人。
        师:还可以怎么得到?
        生:可以把每一段的人数加起来。
        学生口头计算出每段人数相加是40人。
        师:每一段的人数相加是40人,和原始记录单中40人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没有错误。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重要东西——统计表。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将做服装需要知道的身高、人数和学生分段的结果有意识地安排板书位置后加上横线、竖线变成了一张整理单,再将整理单加上统计表的名称、时间、合计慢慢演变成了一张统计表。教师在教学时不是以,而是把静态的材料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自己所穿服装的型号,因此,他们对于将身高分段还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分段,在分段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接着,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自身的特点,在比较和交流中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经过讨论,学生调整分段的范围使之更加合理,在不断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了
分段整理的方法。从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在整理数据时教师允许学生经历个性化表征的过程,不是急着用人为规定的统计表去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虽然在讨论如何合理分段上,教师花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自发的认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段的合理性,体会分段的价值,为整理数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样本,作出分析数据的推断
        “数据分析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的核心。因此,统计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学会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解决问题。除了根据统计数据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外,还要能体会到生活中的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并能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理和预测。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往往选取一部分数据作为样本来研究。样本是相对于数据整体而言的一个概念,学生往往不会注意到统计活动中样本与总体的概念,更谈不上使用合理的抽样方法或思考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这说明很有必要让学生体验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在教学完例题后,教师呈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铁道部门规定,儿童身高在120厘米以下乘火车免费,120150厘米之间享受半价票,你们班有多少人乘火车可以享受免票,有多少人需要购买全价票?
        在读取相关信息后,学生先在小组内收集学生身高,接着教师把三组的记录单合并成一张,形成班级同学的身高记录单。
        在学生讨论分段标准基础上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师:现在能知道我们班同学乘火车时,是需要购买全票的人多,还是享受半价票的人多了吗?
        生:我们班购买半价票的多。
        师: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1:我们班没有免票的。
        2:我们班购买全票的只有1人。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班120以下是0人,那四(2)班是不是一定也是0人?
        生:四(2)班有可能是0人,也可能不是0人。
        师:四(3)班呢?
        生:四(3)班有可能是0人,也可能不是0人。
        师:我们班150以上是1人?那四(2)班是不是一定也是1人?四(3)班呢?
        生:不一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