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 我国企业环境责任问题就日显重要。本文从企业环境责任的缘起出发,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内容及履行途径和环境责任评价指标的构成及内容等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探讨了其研究现状及不足。
[关键词] 环境 企业环境责任 评价指标
一、国外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的研究
1.企业环境责任的缘起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瑞秋·卡尔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环境问题的社会化成为事实。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广泛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之后,联合国根据需要迅速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1983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任命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成立了包括我国专家马世骏先生在内的22人组成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要制定一个“全球革新议程”,该议程提出需要出某些环境方面的途径,形成国家间的广泛合作,取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共同的互相支持,确定能为大家一致认同的长期环境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和加强环境的有关措施。经过近四年的时间,该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重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会颁发的《21世纪议程》规定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主要团体合作的内容。2002年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两个重要文件,确认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同时,国际社会认为环境保护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责任。
2.企业环境责任的内容
国外有不少学者都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过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提出具体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三个方面:即经济责任、政治和文化责任以及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
罗尔斯顿提出“有良知的人类活动 (包括企业活动)应当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适应于 (不管它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大自然中一直存在着的那种前道德性质的调节机制:只有当我们从道德下关注整个生态企业时,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这些规则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企业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讲究生态效益,把企业事务与环境事务结合起来考虑,明确自身责任,勇敢、积极地承担环境责任,为保护自然环境做贡献。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1999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安南正式提出了“全球协议”计划,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启动。“全球协议”要求各企业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持以及实施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及环境三个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三项原则有[5]: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正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
3.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的构成
国际开发环境评价指标方面有重大行动的关键组织有: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GRI)、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企业委员会(WBCSD)、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
(1)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
由非政府组织领导的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开始于 1997 年,致力于制定一个企业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框架(指南),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GRI推荐的指标包括:所用的总能量、总电量、总燃料、其他能源、非燃料原料总量、水总量,被归为废弃物的非产品产出(废弃物)的数量,排入大气的各类废弃物以及排入水中的各类废弃物。
(2)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14000的系列标准中,包括了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可以分为两类指标:环境状况指标(ECIs)和环境绩效指标(EPIs),环境绩效指标又包括管理绩效指标(MPIs)和经营绩效指标(OPIs)。其中经营绩效指标(OPIs) 反映组织在操作上的环
境绩效,具体指标包括材料、能源支持企业经营的服务、厂场设施、供应和送货、产品、组织提供的服务、废物、排放物、向土地或水的排放、其他排放等等。
(3)促进持续发展全球企业委员会
1992年促进全球发展可持续委员会(WBCSD),向联合国在里约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首次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WBCSD确定了如表1的核心指标。
表1核心指标
Table 1 Core index
产品/服务价值    产品/服务的环境影响
所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数目    能源消耗
销售净额    原材料消耗
    水资源消耗
    温室效应气体排放php指什么
    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
4.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 2000 年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ISAR(2000)认为生态效率指标(EPI)由两个独立的指标构成,是环境业绩变量和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 。ISAR提出了反映生态效率的环境业绩指标体系(见表2)。
二、国内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的研究
1.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及内容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纷纷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研究,但是具体什么是企业的环境责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闫雪玲、刘硕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运用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生产和经营,以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
王慧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污染源,减少有害物质进入环境,避免生态环境受到损害以及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二是养护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消耗率,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有效使用寿命,以及原料的可回收再利用率等。
万莹仙认为企业环境责任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控制防止各种有毒物质及致病因子进入环境,以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2)充分利用已开采资源、加强物质循环使用能力,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减少对资源的采竭,保护生态平衡;(3)保护和改善企业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防止由于环境质量下降使社区生活条件恶化。
2.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刘思华教授早在1995年提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社会责任,则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他认为,“现代企
业经营管理应当保护环境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社会责任的首位,把公众的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放在首位”。
孙彬在工具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论述环境责任,他提出:“当前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特点,这种特点在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我国企业当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还停留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层次,即对于环境责任的履行,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避免违法行为对企业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万莹仙在《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形势严峻的现状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实需要,政府环境政策法规的规定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客观需要,国际上对环境责任的呼声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社会形势,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主观需要。
3.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方式及途径
李岩认为:“企业积极主动地在生产过程的源头就考虑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环境负面影响,是企业对环境责任的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的深化意味着企业必须不断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乃至整个经济活动中进一步提高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有硬性的技术创新和柔性的管理创新。”
熊彬、陈美玲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制》一文中指出低碳经济理念下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制措施有:明确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建立严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构建完善的生态税收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赵惊涛认为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从强化环境责任理念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自觉实施绿标志制度这三个方面出发,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冯蕾认为:“企业环境管理应该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制定能够约束企业自身的总体低碳标准,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持续发展,将企业环境责任覆盖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以及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各个阶段,通过自律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将能耗指标、排放指标、污染指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对各项指标的指标值进行监测,一旦超标及时采取措施减低能耗、减少污染,从“末端治理污染”责任
走向全方位责任。
4.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的构成及内容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环境责任,并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
曹颖、曹东主要是针对国家、地区等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环境业绩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国家层面,二位提出我国的环境业绩评估指标体系有三级构成。针对地区层面,二位以云南省为例提出了省级环境业绩评估指标体系。从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内陆水污染、废弃物管理、水资源、自然灾害等七个方面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治标共46个。
华东师大的陈静等针对企业层面的环境业绩评价需要,在2006年提出了一套企业环境业绩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分为环境守法、内部环境管理、外部沟通、安全卫生和先进性指标五大类27个指标。
孟宪宝、刘海英认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土地消耗强度指标,即单位GDP 的土地消耗量,体现经济增长对土地的消耗
程度;(2)水资源消耗强度指标,即单位 GDP的水资源消耗量,体现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消耗程度;(3)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体现经济增长对能源的消耗程度;(4)原材料消耗强度指标,即单位GDP的原材料消耗量,体现经济增长对原材料的消耗程度;(5)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即单位GDP的“三废”排放总量,体现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水平和程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