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与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教材分析
淄博五中 孙爱梅
一 学习目标分析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从而了解“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2.能正确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教学内容.
3.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4. 会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2.能正确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教学内容.
3.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4. 会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对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思考这里的“或”“且”“非”叫做什么呢?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或”“且”“非”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一个命题该如何用这些词联结呢?又该如何判断真假呢?
带着这些问题预习学习目标,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能准确地利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数学内容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能准确地利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数学内容
3、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及其真假判断.
学习时可对着下面内容准备:
学习时可对着下面内容准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命题:
(1)所有中国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
(2)对任意实数x,都有
(3)存在有理数x0,使
(1)所有中国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
(2)对任意实数x,都有
(3)存在有理数x0,使
(4)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问题:上述命题中(1)(2)(3)有那些关键的量词? 这些命题的真假如何?他们的否命题该如何描述?真假如何?(4)能写成(1)(2)(3)的哪种形式?
问题:上述命题中(1)(2)(3)有那些关键的量词? 这些命题的真假如何?他们的否命题该如何描述?真假如何?(4)能写成(1)(2)(3)的哪种形式?
带着这些问题预习学习目标,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 教学重难点分析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的教学重点
1逻辑联结词及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或”、“且”、“非”意义不同之处
1逻辑联结词及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或”、“且”、“非”意义不同之处
2能正确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教学内容.
3 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3 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的理解;
下面可就具体问题对重难点分析一下
◇学习本节要掌握下列基本概念◇
1、“或”、“且”、“非”称为逻辑联结词. 用p,q,r,…表示
2、“且”命题 :
3、“或”命题 :
4、“非”命题 :
“且”的理解,可联想集合中“交集”的概念,“x∈A∩B”是指“x∈A”,“ x∈B”要同时满足的意思,用“且”联结两个命题p,q构成复合命题“p且q”。只有““p真q真”时,“p且q”为真。
“且”的理解,可联想集合中“交集”的概念,“x∈A∩B”是指“x∈A”,“ x∈B”要同时满足的意思,用“且”联结两个命题p,q构成复合命题“p且q”。只有““p真q真”时,“p且q”为真。
“或”的理解,可再考虑并集的概念,“x∈A∪B”是指“x∈A”,“ x∈B”其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x∈A,且 xB”,也可以是“xA,且 x∈B”, 也可以是“x∈A,且 x∈B”。逻辑联结词中的“或”的含义与“并集”中的“或”的含义是一致的,它们都不同于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含义,生活中的“或”表示“不兼有”,而我们在数学中所研究的“或”则表示“可兼有但不必须兼有”。由“或”联结两个命题p和q构成的复合命题“P或q”在“p真q真”、 “p真q假” “p假q真”时,都真。
“非”的理解,可联想集合中“补集”的概念,“非”有否定的意思,一个命题P经过使用逻辑联结词“非”而构成一个复合命题“非P”。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若将命题P对应集合P,则命题“非P”就对应集合P在全集U中的补集P。
注意:1.“非 ”命题也叫命题 的否定. 下面把常用的一些词语和它的否定词语对照列表如下:
原词语 | 等于 | 大于(>) | 小于(<) | 是 | 都是 | 至多有一个 | 至少有一个 | 至多有n个 | 任意的 | 所有的 | 能 |
否定词语 | 不等于 | 不大于() | 不小于() | 不是 | 不都是 | 至少有两个 | 一个也没有 | 至少有n+1个 | 某个 | 某些 | 不能 |
2. “P或q”、“p且q”、“非p”中的p,q是命题,而“若p,则 q” 中的p,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不是命题,是其他语句
例1:将下列命题用“且”“或”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 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 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
解: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真)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平分。(真)
(2) 35是15的倍数且35是7的倍数。(假)
(3) 35是15的倍数或35是7的倍数。(假)
例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2≤2。
(2)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1)真.(提示:2=2为真.2<2为假)
(2)假.(提示: 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为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为假)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是周期函数。
(2)3<2。
解: (1)不是周期函数。(假)
(2)3≥2.(真)
想一想: 什么时候是真命题?假命题?那么呢? 呢?
如果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为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感悟方法:本节最重要的是判断符合命题的真假,一可以通过背过真值表来判断.二可记口诀:全真则真,有假即假;全假则假,有真即真。与P真假相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能准确地利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数学内容
(3) 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及其真假判断.
(4) 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教学难点(1)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及其真假判断;
(2)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下面可就具体问题对重难点分析一下
◇ 学习本节要掌握下列基本概念◇
1 全称量词、全称命题 2 特称量词、特称命题
(1)全称量词、全称命题的理解: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叫做全称量词,用“”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一般地,设P(x)是某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那么全称命题就是形如“对M中的所有x,P(x)”的命题。用符号简记∈M,p(x)。
注:常见的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一个”、“一切”、“任给”、“所有的”等。
(2)特称量词、特称命题的理解:短语“存在一个”“至少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
说明:特称命题就是陈述在集合中有(存在)一些元素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一般地,设p(x)是某集合M的有些元素具有的某种性质,那么特称命题就是形如“存在集合M中的元素x,P(x)”的命题,用符号简记∈M,p(x)。
注:常见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某个”“有的“等。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1)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全称命题P:∈M,p(x).它的否定:∈M,非p(x)。
(2)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特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特称命题P:∈M,p(x),它的否定:∈M,非p(x)。
注:有些同学对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不理解,这与我们的实际理解和对前面1.3中表格所列出的一些词语的否定不理解有关.举个很通俗的例子: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是团员.那么只要有一个同学不是就把这句话给否定了.所以其否定是:我们班有的同学不是团员,而不是我们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团员.
与前面一样,命题的否定与其原命题的真假相反
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所有的素数是奇数.(假)
(2)(真)
(3)有一个实数.(假)
字符串常量用单引号还是双引号(4)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假)
例2:写出以下命题的否定,并判断真假.
(1)
(2)
(3)对每一个无理数也是无理数.
解(1)x∈R,x2+2≤0.(假)
(2) x0∈Z,x03≥1.(假)
(3) 存在一个无理数不是无理数.(真)
感悟方法: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命题的否定与其原命题的真假相反
感悟方法练习:判断真假
(1) 对一切无理数,是无理数.
(2) 有的无理数的平方还是无理数.
(3) 有些奇函数的图象不过原点.
(4) 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 有一个素数不是奇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