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漏洞类型区别
一、SQL注入漏洞
 
        SQL注入攻击(SQL Injection),简称注入攻击、SQL注入,被广泛用于非法获取网站控制权,是发生在应用程序的数据库层上的安全漏洞。在设计程序,忽略了对输入字符串中夹带的  SQL指令的检查,被数据库误认为是正常的SQL指令而运行,从而使数据库受到攻击,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更改、删除,以及进一步导致网站被嵌入恶意代码、被植入后门程序等危害。
 
       通常情况下,SQL注入的位置包括:
 
    1)表单提交,主要是  POST请求,也包括GET请求;
 
    2URL参数提交,主要为GET请求参数;
 
    3Cookie参数提交;
 
    spring framework高危漏洞4HTTP请求头部的一些可修改的值,比如RefererUser_Agent等;
 
    5)一些边缘的输入点,比如.mp3文件的一些文件信息等。
 
      SQL注入的危害不仅体现在数据库层面上,还有可能危及承载数据库的操作系统;如果SQL注入被用来挂马,还可能用来传播恶意软件等,这些危害包括但不局限于:
 
      1)数据库信息泄漏:数据库中存放的用户的隐私信息的泄露。作为数据的存储中心,数据库里往往保存着各类的隐私信息,SQL注入攻击能导致这些隐私信息透明于攻击者。
 
      2)网页篡改:通过操作数据库对特定网页进行篡改。
 
      3)网站被挂马,传播恶意软件:修改数据库一些字段的值,嵌入网马链接,进行挂马攻击。
 
      4)数据库被恶意操作:数据库服务器被攻击,数据库的系统管理员帐户被篡改。
 
      5)服务器被远程控制,被安装后门。经由数据库服务器提供的操作系统支持,让黑客得以修改或控制操作系统。
 
      6)破坏硬盘数据,瘫痪全系统。
 
         解决SQL注入问题的关键是对所有可能来自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数据库配置使用最小权限原则。 通常使用的方案有:
 
       1)所有的查询语句都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参数化查询接口,参数化的语句使用参数而不是将用户输入变量嵌入到SQL语句中。当前几乎所有的数据库系统都提供了参数化SQL语句执行接口,使用此接口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SQL注入攻击。
 
       2)对进入数据库的特殊字符('"\<>&*;等)进行转义处理,或编码转换。
 
       3)确认每种数据的类型,比如数字型的数据就必须是数字,数据库中的存储字段必须对应为int型。
 
       4)数据长度应该严格规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比较长的SQL注入语句无法正确执行。
 
        5)网站每个数据层的编码统一,建议全部使用UTF-8编码,上下层编码不一致有可能导致一些过滤模型被绕过。
 
        6)严格限制网站用户的数据库的操作权限,给此用户提供仅仅能够满足其工作的权限,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注入攻击对数据库的危害。
 
        7)避免网站显示SQL错误信息,比如类型错误、字段不匹配等,防止攻击者利用这些错误信息进行一些判断。
 
        8)在网站发布之前建议使用一些专业的SQL注入检测工具进行检测,及时修补这些SQL注入漏洞。
 
二、跨站脚本漏洞
       
          跨站脚本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通常简称为XSS)发生在客户端,可被用于进行窃取隐私、钓鱼欺骗、窃取密码、传播恶意代码等攻击。
 
          XSS攻击使用到的技术主要为HTMLJavascript,也包括VBScriptActionScript等。XSS攻击对WEB服务器虽无直接危害,但是它借助网站进行传播,使网站的使用用户受到攻击,导致网站用户帐号被窃取,从而对网站也产生了较严重的危害。
 
          XSS类型包括:
 
        1)非持久型跨站:即反射型跨站脚本漏洞,是目前最普遍的跨站类型。跨站代码一般存在于链接中,请求这样的链接时,跨站代码经过服务端反射回来,这类跨站的代码不存储到服务端(比如数据库中)。上面章节所举的例子就是这类情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