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课程方案及课标解读与思考: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评价
素养是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的国家凝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让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从研究领域的“理想课程”转化为具有政策意义的“正式课程”。素养的综合性、面向真实世界的迁移性等特征深刻地影响着教学与评价。
从教与学的方式来看,项目化学习是支持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培育素养的一种教与学的新样态,是促进国家课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一种重要载体。项目化学习不是活动,而是指向素养的严谨学习系统设计,它以真实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以本质问题和大概念促进学生在项目间的迁移,以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实现项目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平衡。
那么,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在项目化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评价在这个问题上至少起到两个作用:第一,评价产生了可靠的证据来描述和刻画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成长;第二,评价本身就是促进学生反思与深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的载体。指向素养的评价与学生深度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具有一致性。但是,目前在项目化学习领域,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尤其是如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发挥评价的作用,探讨得还非常少。
近些年来,我们在“全国项目化学习案例平台”上累积了上万份项目化学习案例,从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设计和实施是低质量的,往往表现为:有些项目化学习中没有评价;有些只对最终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有些只对项目中的知识技能,或积极参与等态度进行评价;有些虽然列出一大堆评价量规,但量规烦琐、难以使用,看不到如何运用这些量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项目化学习中应该评价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与项目化学习过程整合,理论上还缺少深入探讨,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评价研究的缺乏降低了项目化学习的质量。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重点从评什么、如何评、谁来评等关键维度深入分析,并基于此勾勒出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评价的质量框架。
一、项目化学习评价评什么:如何从核心素养到项目化学习目标
项目化学习指向素养目标的落地,评价的设计需要指向素养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首先要澄清当前各课程标准中所普遍反映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将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评可测的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和评价目标。
(一)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
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都以核心素养作为其育人目标的总体表述。尽管学科各有不同,但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都体现出四个关键特征:第一,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价值观等整合阐述,体现了素养的统整性。如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第二,素养意味着学生能够在知识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进行灵活的远迁移。为此,素养内生性地包含能够引发持久迁移的概念,这些概念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持久的价值。如科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观念,描述的是科学领域内对学生成长具有持久作用和迁移性质的大概念。第三,素养具有进阶性,可以在不同的年段用进阶性的学业质量标准阐述学生能理解、做到什么。如科学课程标准所描述的核心素养,总体上是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的综合,而在不同的年段,又体现为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中在1~2、3~4、5~6、7~9四个年段进阶的描述。第四,素养具有实践性,指向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去“做”的事情。如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
核心素养体现了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整合(跨)学科概念、知识和能力去探究真实世界,形成可迁移的能力和理解的本质。基于此,我们可以澄清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见图1)。
图片
图1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
图1体现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理解,形成了五个相关联的内在维度。
一是大概念。大概念是核心素养中最具有迁移性的成分,体现为(跨)学科的观念结构、思想方法、思维模式等。大概念统摄着具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大概念的“大”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联结学科和真实世界“核心”,学科学习因为有大概念而被赋予现实意义,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持久。大概念体现专家思维,专家知识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的,反映了专家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概念也是学习的自我生长点,具有联结人、知识和真实世界的远迁移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功能,在学生的未来持续发生作用。怎么看项目是什么框架
二是知识与技能。这里指在大概念统摄下,与大概念辐合在一起的具体学科单元的概念或更小层级的知识与技能。从大概念到知识技能之间有若干个逐步具体化的概念层级。指向大概
念的知识与技能可能会涉及同一年级、跨年级、跨学科的多个教材单元的内容。
三是学科实践。学科实践表现为用学科的思想方法去行动和实践,是知行的合一。究其本质,学科成于专业的实践,学科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且致力于人类实践的改善。学科实践强调“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真实世界中,学科专业共同体有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有这一学科独特的概念、思想与工具,也有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相关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
四是21世纪技能。这是一套跨学科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学习素养、4C、软技能等。如分工合作、专注倾听、提出创造性思想等。各学科实践中也会带有一些这样的成分,如语文、数学中也会强调创新创造,但很多时候学科课堂中并不会有意识地培育这些能力。而21世纪技能/学习素养将这些共通的成分更明确地描述出来,丰富素养的迁移性与未来性。
五是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价值观等动力系统,指学生是否愿意做这件事以及对这件事的意义判断。态度如积极的学习动机、严谨负责的态度;价值观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化自信、历史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等。价值观有时候也表现为大概念,需要进行深度理解。
从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来看,每类学科的课程标准至少都包含2~3个维度,有些课程标准还会包含所有维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