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态分析的⼀些问题(⼀)
谐响应分析为什么可以使⽤模态叠加进⾏求解?
谐响应分析是个动⼒学问题,因此⼏乎每⼀本振动⼒学的书籍都会提到如何计算,⽽在⼤学⾥本科阶段⼀般的专业对此并没有较深⼊的教学,如果没有⾃学,⽽有限元软件教学的书籍通常也不会讲,所以就出现了上⾯的问题。下⾯将书上的内容摘于此处,并对其中部分加以解释。
单⾃由度受迫振动
⼀个单⾃由度受迫振动的基本模型、受⼒情况以及振动⽅程如图⽰(单⾃由度:仅竖直⽅向的平动⾃由度)
上述微分⽅程的通解分为两部分:有阻尼⾃由振动⽅程的通解+有阻尼受迫振动的特解。⼩阻尼⾃由振动,其⽅程的通解为:
正弦曲线的幅值受到随时间衰减的指数函数控制,因此随着时间逐步发展,其振幅逐渐减⼩,直⾄最终⾃由振动消失(没有明显的⾃由振动,毕竟指数函数⽆限接近⽔平轴,但是却⼜不是⽔平轴,所以理论上振幅还是存在),该函数的曲效如下图所⽰:
线性代数 正则化
⼩阻尼受迫振动,其⽅程的特解为:
⼩阻尼受简谐振动微分⽅程的特解还是⼀个谐函数,且该谐函数的频率与激振频率⼀致,振幅、相位取决于系统⾃⾝的固有属性和激励幅值。让⼈⽐较好奇的是,⼤多数分析说的是激励,⽽谐响应,细品,居然说的是响应。激励与响应具有同样的特性,都是谐函数。
实际上受到稳态激励的作⽤,其响应包括三部分组成:第⼀部分由初始条件产⽣的⾃由振动、第⼆部分
由简谐激励⼒产⽣的受迫振动,第三部分是伴随受迫振动产⽣的⾃由振动。由于系统中存在的阻尼,随时间变化,在⼀开始产⽣的⾃由振动以及伴⽣⾃由振动(伴随受迫振动产⽣的⾃由振动)逐渐消亡,仅留下稳态受迫振动部分。因为谐响应关注的是稳态响应,开始的两类并不考虑。
⽅程耦合
接触模态常听到“耦合”⼆字,那什么是耦合呢,前前后后也问过许多⼈,可真的是没有弄清楚,现在还是。但是现在到了合适的理解⽅法,哪怕只能意会,也可以。耦合,想到的是“藕断丝连”,即多个对象(⼴义的对象)相互联系作⽤的⼀种关系。观察下⾯这个例⼦就可以意会了:
这是⼀个⼆⾃由度系统,其振动微分⽅程如下所⽰:
将上述微分⽅程写成矩阵的形式,得到如下:
上⾯的矩阵,除了质量矩阵外,刚度与阻尼矩阵都不是对⾓矩阵。⽽在实际的多⾃由度系统中,质量、刚度、阻尼通常都不是对⾓矩阵。为什么要提到对⾓矩阵呢?由线性代数计算可知,⾮对⾓矩阵展开的⽅程组都是联⽴在⼀起的,必须联⽴才能求解;⽽对⾓矩阵展开以后都是⼀⾏对应⼀个⽅程,每个⽅程组可以单独求解,显然对⾓矩阵对于求解要⽅便得多。这种⾮对⾓的形式即称为耦合,耦合并不好,不利于计算。
⽅程解耦
解耦,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将⾮对⾓矩阵转化为对⾓矩阵。解耦是为了解⽅程更⽅便,⽽模态分析或者模态变换就是这么⼀种⽅法。上述⽅程是否耦合或者说其表现形式:矩阵是否为对⾓阵,其由描述⽅程的坐标系统决定的。模态分析就是⼀种坐标变换,将这种物理坐标所描述耦合关系,变换到模态坐标下,即⽤模态坐标表达,矩阵对⾓化了呢。实际过程还是有些复杂,这⾥简单粗暴的理解下。
下⾯⼀个例⼦很简洁的描述了这样的⼀个效果,⽤不同的坐标表⽰,矩阵的形式不同:
要使得矩阵对⾓,就需要刚度矩阵的左下与右上元素为零,显⽰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因此上述问题使关于刚度的耦合。改⽤坐标表达:
观察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已经是对⾓矩阵了,在对⾓矩阵的情况下,显然求解更容易的。在阻尼⾥⾯有⼀个Rayleigh模型,其并不具有实际物理意义,仅仅是为了计算⽅便,⽽这个⽅便即是阻尼矩阵对⾓化,你要是提出⼀个更容易对⾓化的阻尼表⽰⽅法也是可以的,完全可以盖过这位前辈,还没听说有更好的办法。
模态叠加
⽆阻尼受迫振动⽅程如下所⽰:
利⽤阵型变换上述⽅程:
上⾯这样变化做什么⽤的,有了前⾯⼀部分知识估计也能猜得出来,没错,就是为了获得对⾓矩阵,或者说矩阵对⾓化。上⾯的⽅程不管怎样去变化,都
离不开三个: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那你说变换就变化,你说对⾓化就对⾓化呢?我不服。矩阵能不能对⾓化,以及如何对⾓化,这个是线性代数的内容,所以要研究三个矩阵是否满⾜这些条件。如果展开细讲,就涉及到了矩阵的正定判别,矩阵正交化、单位化,⽽巧就巧在三个矩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