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
第三章第三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教 案
一、课标要求及设计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学生应理解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重要性,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可视化的技巧,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操作,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
二、教材分析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三章的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数据分析的概念、方法和可视化技术。教材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流程和可视化的技巧。 |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深入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可能不够熟悉。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较高的热情,但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加深理解。 |
四、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可视化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会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兴趣和科学态度。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认识,提高利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计算思维:通过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学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利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伦理和社会责任,培养负责任的信息使用习惯。 |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深入理解。 2.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示分析结果。 |
六、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案例,如“如何分析和展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分布”,引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概念。 ∙学生行为:观看案例,思考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应用场景。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概念。 (二)数据分析方法讲解(10分钟) ∙教师行为:详细讲解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如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等,并展示各自的应用场景。 ∙正则化是在哪个课里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提出疑问。 ∙设计目的:确保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三)数据可视化技术(10分钟) ∙教师行为:介绍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如图表、图形、地图等,并展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展示。 ∙学生行为: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理解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技巧。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Tableau等,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行为:动手操作,体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应用的理解。 (六)案例分析(5分钟) ∙教师行为:展示一个实际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数据处理流程。 ∙学生行为:分析案例,理解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行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 ∙学生行为:回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
八、板书设计 ∙1.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o描述性分析 o相关性分析 o预测性分析 ∙2.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 o图表 o图形 o地图 |
九、教学评价(教师课后根据上课实际情况自行填写:教学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对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理解、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小组讨论的互动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持续进步。) |
十、教学反思(教师课后根据上课实际情况自行填写)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