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森林算法介绍及R语言实现
随机森林算法介绍
算法介绍: 
简单的说,随机森林就是用随机的方式建立一个森林,森林里面有很多的决策树,并且每棵树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得到一个森林后,当有一个新的样本输入,森林中的每一棵决策树会分别进行一下判断,进行类别归类(针对分类算法),最后比较一下被判定哪一类最多,就预测该样本为哪一类。 
随机森林算法有两个主要环节:决策树的生长和投票过程。
决策树生长步骤:
1. 从容量为N的原始训练样本数据中采取放回抽样方式(即bootstrap取样)随机抽取自助样本集,重复k(树的数目为k)次形成一个新的训练集N,以此生成一棵分类树;
2. 每个自助样本集生长为单棵分类树,该自助样本集是单棵分类树的全部训练数据。设有M个输入特征,则在树的每个节点处从M个特征中随机挑选m(m < M)个特征,按照节点不纯度最小
的原则从这m个特征中选出一个特征进行分枝生长,然后再分别递归调用上述过程构造各个分枝,直到这棵树能准确地分类训练集或所有属性都已被使用过。在整个森林的生长过程中m将保持恒定;
3. 分类树为了达到低偏差和高差异而要充分生长,使每个节点的不纯度达到最小,不进行通常的剪枝操作。
投票过程: 
随机森林采用Bagging方法生成多个决策树分类器。
基本思想:
1. 给定一个弱学习算法和一个训练集,单个弱学习算法准确率不高,可以视为一个窄领域专家;
2. 将该学习算法使用多次,得出预测函数序列,进行投票,将多个窄领域专家评估结果汇总,最后结果准确率将大幅提升。
随机森林的优点:
可以处理大量的输入变量;
对于很多种资料,可以产生高准确度的分类器;
可以在决定类别时,评估变量的重要性;
在建造森林时,可以在内部对于一般化后的误差产生不偏差的估计;
包含一个好方法可以估计遗失的资料,并且,如果有很大一部分的资料遗失,仍可以维持准确度;
提供一个实验方法,可以去侦测 variable interactions;
对于不平衡的分类资料集来说,可以平衡误差;
计算各例中的亲近度,对于数据挖掘、侦测偏离者(outlier)和将资料视觉化非常有用;
使用上述。可被延伸应用在未标记的资料上,这类资料通常是使用非监督式聚类。也可侦测偏离者和观看资料;
学习过程很快速。
缺点
随机森林已经被证明在某些噪音较大的分类或回归问题上会过拟合;
对于有不同级别的属性的数据,级别划分较多的属性会对随机森林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随机森林在这种数据上产出的属性权值是不可信的。
R语言实现
寻最优参数mtry,即指定节点中用于二叉树的最佳变量个数
library("randomForest")
n<-length(names(train_data))    #计算数据集中自变量个数,等同n=ncol(train_data)
rate=1    #设置模型误判率向量初始值
for(i in 1:(n-1)){
  set.seed(1234)
  rf_train<-randomForest(as.factor(train_data$IS_LIUSHI)~.,data=train_data,mtry=i,ntree=1000)
正则化随机森林  rate[i]<-mean(rf_train$err.rate)  #计算基于OOB数据的模型误判率均值
  print(rf_train)   
}
rate    #展示所有模型误判率的均值
plot(rate)
寻最佳参数ntree,即指定随机森林所包含的最佳决策树数目
set.seed(100)
rf_train<-randomForest(as.factor(train_data$IS_LIUSHI)~.,data=train_data,mtry=12,ntree=
1000)
plot(rf_train)    #绘制模型误差与决策树数量关系图 
legend(800,0.02,"IS_LIUSHI=0",cex=0.9,bty="n")   
legend(800,0.0245,"total",cex=0.09,bty="n")   
随机森林模型搭建
set.seed(100)
rf_train<-randomForest(as.factor(train_data$IS_LIUSHI)~.,data=train_data,mtry=12,ntree=400,importance=TRUE,proximity=TRUE)   
importance设定是否输出因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如果移除某个变量,模型方差增加的比例是它判断变量重要性的标准之一;
proximity参数用于设定是否计算模型的临近矩阵;
ntree用于设定随机森林的树数。
输出变量重要性:分别从精确度递减和均方误差递减的角度来衡量重要程度。
importance<-importance(rf_train)
write.csv(importance,file="E:/模型搭建/importance.csv",row.names=T,quote=F)
barplot(rf_train$importance[,1],main="输入变量重要性测度指标柱形图")
box()
提取随机森林模型中以准确率递减方法得到维度重要性值。type=2为基尼系数方法
importance(rf_train,type=1)
varImpPlot(x=rf_train,sort=TRUE,n.var=nrow(rf_train$importance),main="输入变量重要性测度散点图")
信息展示
print(rf_train)    #展示随机森林模型简要信息
hist(treesize(rf_train))  #展示随机森林模型中每棵决策树的节点数
max(treesize(rf_train));min(treesize(rf_train))
MDSplot(rf_train,train_data$IS_OFF_USER,palette=rep(1,2),pch=as.numeric(train_data$IS_LIUSHI))    #展示数据集在二维情况下各类别的具体分布情况
检测
pred<-predict(rf_train,newdata=test_data) 
pred_out_1<-predict(object=rf_train,newdata=test_data,type="prob"#输出概率
table <- table(pred,test_data$IS_LIUSHI
sum(diag(table))/sum(table)  #预测准确率
plot(margin(rf_train,test_data$IS_LIUSHI),main=观测值被判断正确的概率图)
randomForest包可以实现随机森林算法的应用,主要涉及5个重要函数,语法和参数请见下
1:randomForest()函数用于构建随机森林模型
randomForest(formula, data=NULL, ..., subset, na.action=na.fail)
randomForest(x, y=NULL, xtest=NULL, ytest=NULL, ntree=500,
            mtry=if (!is.null(y) && !is.factor(y))
              max(floor(ncol(x)/3), 1) else floor(sqrt(ncol(x))),
            replace=TRUE, classwt=NULL, cutoff, strata,
            sampsize = if (replace) nrow(x) else ceiling(.632*nrow(x)),
            nodesize = if (!is.null(y) && !is.factor(y)) 5 else 1,
            maxnodes = NULL,
            importance=FALSE, localImp=FALSE, nPerm=1,
            proximity, oob.prox=proximity,
            norm.votes=TRUE, do.trace=FALSE,
            keep.forest=!is.null(y) && is.null(xtest), corr.bias=FALSE,
            keep.inbag=FALSE, ...)
formula指定模型的公式形式,类似于y~x1+x2+x3…;
data指定分析的数据集;
subset以向量的形式确定样本数据集;
na.action指定数据集中缺失值的处理方法,默认为na.fail,即不允许出现缺失值,也可以指定为na.omit,即删除缺失样本;
x指定模型的解释变量,可以是矩阵,也可以是数据框;
y指定模型的因变量,可以是离散的因子,也可以是连续的数值,分别对应于随机森林的分
类模型和预测模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指定y值,则随机森林将是一个无监督的模型;
xtest和ytest用于预测的测试集;
ntree指定随机森林所包含的决策树数目,默认为500;
mtry指定节点中用于二叉树的变量个数,默认情况下数据集变量个数的二次方根(分类模型)或三分之一(预测模型)。一般是需要进行人为的逐次挑选,确定最佳的m值;
replace指定Bootstrap随机抽样的方式,默认为有放回的抽样
classwt指定分类水平的权重,对于回归模型,该参数无效;
strata为因子向量,用于分层抽样;
sampsize用于指定样本容量,一般与参数strata联合使用,指定分层抽样中层的样本量;
nodesize指定决策树节点的最小个数,默认情况下,判别模型为1,回归模型为5;
maxnodes指定决策树节点的最大个数;
importance逻辑参数,是否计算各个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默认不计算,该参数主要结合importance()函数使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