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2018.07|
一、“抖音”的流行趋势和内容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用户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的转变,人类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字、图片、语音是人们最常用于传播的社交工具,而现在,视频社交软件在大众的生活中也日趋活跃起来。短视频,一种长度以秒来计算的视频,依托技术终端进行拍摄和剪辑,并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发布和互动。目前,市场上较为热门
的短视频社交软件为:快手、
西瓜、美拍、秒拍、抖音等。在2017年成长最为迅猛的音乐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打造出专注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成为自己的社交作品。
对年轻人而言,“抖音”个性化的创作风格、碎片化的视频内容、易接近的技术支持、强娱乐互动性等特点,十分受人喜爱和追捧。“抖音”中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以用户自身选择音乐背景为题材自行创作视频内容,平台提供剪辑、美化、分享等功能。这一系列功能吸引了不少看客和拍客的兴趣,其中的主要内容有:生活记录类、才艺展示类、个人
创意类、
颜值展示类、广告宣传类、相册集、访谈类。二、“抖音”中的参与式文化特点
亨利·詹金斯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当今媒介
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比较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主任。他早在《文本偷猎者》(TextualPoachers)一书中提出“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culture),用于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最终在2007年,亨利·詹金斯在《面对文化的挑战》白皮书中定义了“参与文化”,即“参与文化是一种能够在艺术表达和公众参与上做到低门槛地为个人创作和分享提供更强有力支持的,在某种形式上能够将知识从最具经验的体传递给新手们的非正式指导关系
的文化”
。该理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以其睿智、独到的视角洞察着这个大众参与的网络时代。笔者通过观察“抖音”平台上用户生产的内容,结合参与式文化中的文化参与多样性与非专业性、参与产生的社区感,探讨参与式文化在“抖音”中的具体特点体现。
(一)用户参与多样性与非专业性
在数字时代之前的粉丝文化研究以及莱夫和温格关于
参与的研究中,“参与”指的是成为共享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参与网络平台或网络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参与不只是主动加入,还包括共享实践和文化的一部分。①在抖
音平台中,用户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专业性参与、非专业性
参与并驾齐驱,使得“抖音”平台的内容呈现繁华之势。
1.用户制造视频内容。用户根据自身的喜好在平台中寻音乐,录制自己的视频内容,发布在本身的社交平台或者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2.用户转发视频内容。用户基于自身的理解解读视频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转发视频内容,实质
上是对视频内容的再次加工和点缀。
这也形成更大范围的宣传和流通,使用户创作视频更有动力和激情。3.用户点赞和评论视频内容。当用户看到自己喜爱的视频内容会主动点赞,这一举动增加了视频的关注度,其评论是从看客的角度进行经验解读,这一行为增添了视频内容的丰富性。
雷蒙德·威廉姆斯将文化定义为普通的人类经验的综合及人类共同创造或劳作所得,包括人类生活中最
日常的部分以及人们拥有的真实的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②在数字文化中,许多人创作并分享媒体内容,草根和业余形式的表达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能见度。③参与式文化体现出来的是多元和民主的价值观,这一新文化形式使得原本的文化大环境异彩纷呈、生动活泼。在全媒体时代,媒介形式不
断改变,媒介内容、
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以及媒介使用权开放化,促使今日的文化世界缤纷多彩。
一些非专业的用户在网络社交圈产生的新文化也以庞大的数量向人们涌来,因此当今专业性的文化和非专业性的文化并驾齐驱,一同丰富和滋养着人们的文化世界。在抖音上,一位个人美食博主“爱美私房菜”一个月发布了60多条制作美食的视频,收获了52万粉丝,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广告主。另外,一位知名旅游博主兼头条文章作者“幻想家Japaul”在抖音平台发布关于旅行和拍照的视频,他作为具有专业视频拍摄技能的用户,运用专业的拍摄手法和富有创意的想法获得了不少看客的喜爱和关注。所以无论个人用户内容还是专业用户内容,皆因优质而广受好评和点赞。
(二)用户参与而生的社区感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8年春
节,“抖音”的日均活跃用户从0增加到6000万,而“快手”的日均活跃用户仅在4000万的基础上
增加到了7000多万。“抖音”的迅速增长不仅为短视频行业带来一阵威胁之气,它连续22天霸占AppStore榜首,更是有望动摇微博在社交应用界的地位。目前,“抖音”用户人数已达到7亿,其用户体不局限于年轻人,在其平台上可常见各个年龄段的人,甚至能见到不少年过花甲的老人。
“抖音”以丰富海量的音乐库存吸引了不同类型的用户,各种优秀的、有创意的视频内容层出不穷,
无论是专业
新媒体聚焦
网络视频社交软件的参与式文化研究
———以“抖音”APP为例
□李姝
摘要:近年来,“美拍”“小咖秀”等移动端短视频软件日趋流行,以“抖音”为首的音乐社交软件尤其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本文从参与式文化理论入手,归纳得出音乐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中的参与式文化特点有:用户参与多样性与非专业性、用户参与而生的社区感。同时分析出“抖音”获得用户喜爱的缘由,以期助力“抖音”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文本盗猎者;参与式文化;音乐视频社交;“抖音”
147
DOI:10.19395/jki.1674-246x.2018.07.082
网络人才还是普通用户都能在其中到自己的知音,甚至因共同爱好而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团队,从而营造出“抖音”这个大社区环境。随着Web2.0的崛起和社会性软件的普及,集体智慧在社交网络服务、众包、分享、评论和推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抖音最初以音乐社交吸引用户眼球,之后因其大胆且创意的视频内容,使喜好音乐之外的用户也参与进来,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以优质的视频内容丰富了“抖音”平台,这也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在集体智慧之下,
“抖音”平台上的每位用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
“抖音”社区中的用户被称为“抖友”,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暗号,一种简单的节奏“滴滴,滴!”。“抖音”用户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或偶遇“抖友”,他们通过汽车鸣笛以获得其他“抖友”的回应,有时在马路上就
会有“抖友”以同样的声音予以回应。“抖友”们处于共同的社交平台,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除了线上通过作品互动,在线下也会组织“抖友”见面会。以地区为组织的“抖友”见面会在线下十分受欢迎,例如,
“抖音idou夜”在2017年9月2日北京创客集聚的751地区举行。线下活动使得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建立联系,形成以“抖音”为中心的社区。每位处于社区中的成员在与其他成员建立社会联系后就会产生集体感,在社区中到自我的存在感。可见,从“抖音”平台至现实生活,
“抖音”的用户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社区圈,用他们独创的行为和想法标榜着社区符号和特征,从而一个强大且集聚吸引力的社区圈便由此在互联网和现实生中渐渐显现其雏形。
三、参与式文化下视频社交的影响
任何一种新社交工具的诞生必然植根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它的产生也对当下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视频社交软件的兴起代表了大众对社交方式的多元化追求,无论是从正面还是负面来看,对人们的生活会逐步显现其影响,而且必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层面
从个人来看,参与式文化对个人的媒介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用户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视频内容,一经网络流通和宣传后,便形成了自我风格的文化,甚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粉丝圈。这对于纷繁复杂的网
络世界也是一种新文化流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可以观看、阅读。所以在个人创造的文本内容上,用户的媒介素养必须有所提升,才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从社会来看,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文化,实际上给社会大文化环境增添了新的内容。用户自主生产内容,从而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和个体价值,强调了微内容的力量。在参与式文化中,个体的价值和力量得以提升,用户在以社会补偿性的身份处于“抖音”平台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创意获得大家的好评,这在现实社会中按地位、财富高低获得尊敬的方式不同,用户脱离现实生活,并且在网络视频社交平台上将个人地位重新洗牌。
一个健康的参与式文化,重要的是让受众学会如何在公共场合发声。“抖音”平台的点赞机制促使用户不断创新出优质的视频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文化参与度、为个人发声的愿望以及在公共场合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消极层面
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时,所谓公共由何下载app里的视频
构成?如果技术工具引导我们朝着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是否会危及公共利益?巴里·威尔曼提出了“网络化的个人主义”,许多社交软件允许用户建立自我的社交圈和网络关系,每个人在社交平台上都有均
等的机会来定义自己所属的社,塑造个人形象。但是,当每个人仅仅只关注个人的性格及行为时,视野就会窄化,只会着眼于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而容易忽略整体大环境。
网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形成的事业。作为网络中的一员,我们即使是为了从社中获取价值,也要学习与他人一起工作,并协助他人实现愿望。④“抖音”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以展现自我为中心的社交平台,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张扬个性,获取其他用户的喜爱,他们在网络上完美地树立了个人形象,但对于其他用户以及整个平台的关注和认识却相对减少了许多。
四、结语
“抖音”以15秒的短视频吸引用户的眼球,其富有个性、去中心化、碎片化的内容影响用户的生活,引导用户以片段化的、浅显的思维模式解读文本内容。在快节奏生活、碎片化的网络内容大行其道的今日,受众需要的网络文化不仅是快捷的、可接近性强的,更是引人深思且富有涵养的文化。“抖音”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注释:
①[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高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1
②[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高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2.
③[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高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8
④[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高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29.
参考文献:
1.[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极光大数据:2017年Q2app榜单[EB/OL].2017-07-18.
www.100ec/detail--6406063.html.
3.陶东风.粉丝文本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0.
4.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12):16-17.
5.谢新洲,赵珞琳.网络参与式文化研究进展综述[J].新闻与写作,2017(05):27-33.
6.[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新媒体聚焦
148
|RADIO&TVJOURNAL2018.0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