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短视频app受众分析
作者:***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2期
2016年至今,短视频呈井喷式在各大平台上涌现,各大短视频平台相继于移动端上线。短视频平台百家争鸣,每个平台都拥有自己的定位,其中用户量较多的“快手”定位的用户体为“社会平均人”,该平台用户多为非中心城市体,短视频内容也较为低俗;“抖音”直指中心城市体,该平台用户多为教育程度、经济水平较高的人,短视频质量相对“快手”略高一些;“腾讯微视”用户定位与“抖音”相似,内容也相差不多,与上述两个平台的区别是,“腾讯微视”中入驻一部分艺人,吸引了一部分粉丝体。本文选取日活用户量达1.5亿并且走出国门拥有海外版本的“抖音”为研究样本,“抖音”于2016年9月上线,2017年2月至今用户量仍然飞速增长,用户使用“抖音”究竟是出于何种心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 20世纪 40 年代,该理论站在受众的角度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的满足来考量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
传统的受众研究思路不同,它强调了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理论将个人“需求”放在“使用”之前,认为需求的产生促使了媒介使用的期望。
下载app里的视频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用户的主动性大大提升,不仅仅担任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角,同时也是视频内容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传播者”借由“抖音”成熟的素材库,使用手机进行简单的创作,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段短视频,效果要优于其不借用任何软件独立创作视频。“传播者”将创作出来的视频发布到抖音平台上,获取他人的关注,此时观看这段短视频的人就是“受众”。因此,在短视频软件传播活动的背后,是“传播者”与“受众”的情感表达和需求满足,即“传播者”经由制作和发布视频满足某种自我价值的表达,“受众”通过观看视频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其本质是满足他们一定的心理需求。这使得短视频与传统视频网站截然不同,成为社交媒体或迷文化的延续,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