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求职陷阱、求职过程中的防骗技巧、遭遇陷阱的应对技巧
一、 招聘会上也有
招聘会仍是大多数求职者青睐的传统求职途径,但其中也有存在。在求职高峰期,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接到不少求职者的投诉,归纳起来,以下两个问题最为集中:
一是招聘会名不副实。譬如,政府明确规定招聘会免费进入,但目前的招聘会市场,仍存在变相收费的现象。还有的现场情形与主办方的宣传内容相去甚远。如每年都举办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企业经常在展板上写道:“应聘者需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写明:“本公司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是企业名为招聘,实为作秀。有些企业将招聘会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一个秀场,所谓的招聘只是企业进行宣传的一种手段。在一些招聘会上,有的企业租下多个展台进行精美的布置,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热情的宣传,发放企业宣传资料,声势如此浩大自然吸引众多求职者,而对于求职者最关心的招聘信息,要么含糊回答,要么绝口不提。收到的简历虽多,但在招聘会后,真正回复求职者的却很少。
二、警惕: 3类典型陷阱要提防
骗子公司唯一目的就是骗钱,但所使用的招数各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以下3种:
1、先培训或推销产品,后上岗
和文中刘先生的受骗经历一样,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告诉求职者,得先培训,培训合格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而求职者交了培训费、考试费、证书费等种种费用,经过了几天像模像样的培训、参加完考试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过了一段时间,求职者致电公司询问,可能被告知“很遗憾,考试未通过,不能上岗”,或电话根本打不通,公司不知去向。还有一些求职者拿到了所谓的从业资格证,却发现不但无岗位可上,而且证书根本就是伪造的,或是早已废弃的证书。这类骗子公司通常会与一些培训机构联手,双方各取其利。
推销产品的也是如此,先让应聘者高价买下一件产品,而这种产品根本没有市场,无法推销出去,最后便宣布该应聘者不符合要求。与“先培训”一样,如果应聘者中途反悔,公司便拿出签好的协议,声称是应聘者一方违约,不予退钱。
2、巧立名目收取信息费、押金、上岗费
一些单位利用求职者不懂相关规定的弱点,在招聘中以“按有关规定”名义收取信息费、资料费、押金、服装费、上岗费等,捞一笔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应聘登记要收信息费,上岗先要交押金。市劳动监察部门就曾接到这样的投诉:某电脑配送公司招聘了几十名汽车司机、送货员、业务员,到了上班那天,这些人发现公司大门紧锁。
当初应聘时,招聘经理说因为经常要给外地客户送电脑以及电脑配件,每个员工需缴纳2500元的风险抵押金。因为公司表面看上去还挺正规、颇有实力,这些人未加怀疑就交了钱,公司还开了收据,并和他们一一签订了为期1年的用工合同。谁知按规定日期去上班,公司却不翼而飞。经工商部门认定,这家公司根本未注册。
一般来说,以这类名义收取的费用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由于数额不大,求职者发现上当后,觉得只是吃了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反倒给不法机构到了容身之地。
3、黑中介以介绍工作为名收取费用
假扮招聘的多,假扮职介的更多。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明目张胆收取费用,然后不介绍工作就逃之夭夭的黑中介、黑职介为数不少。这类机构往往集中在外来求职者相对比较集程序员培训机构有用吗
中的城郊结合地区,临时租用一个场所,放置一部电话,摆上几把桌椅,再张贴几张“招工信息”,就开始收钱。收取的费用少则20—30元,多则300—400元。收了费用往往告知应聘者“两周内电话通知面试”,结果应聘者等来的是杳无音讯,待过去询问时,早已是人去楼空。
就目前相关部门查处的情况来看,非法职介常常打着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旗号,以“直聘”、“非中介”等名义来诱使求职者上套,或采取“会员制”等看似十分专业的手段来骗取求职者信任,诱其上当。另外,一些非法机构还可能与用人单位“搭档”,合伙用虚假、过期的信息蒙骗求职者。
三、提醒:应聘“两大原则”和“三项注意”
上海市公安部门、劳动监察部门以及人事部门提醒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警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在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钱财,各种在招聘过程中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违法。
记者在对相关部门的采访中了解到,求职者,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求职者,在应聘中要把握“两大原则”和“三项注意”,谨防受骗上当。
●“两大原则”
原则一:应聘过程中不缴纳任何费用
但凡招聘都有成本,但真正招人的正规公司不可能把招聘的成本转嫁到应聘者身上,更不可能通过招聘来牟利或销售商品。因此,凡是在应聘时碰到公司要收费的,这些公司多半有“猫腻”,不管对方是什么理由,即便对方表示可以出具发票、收据,求职者也千万不能交钱,最好停止应聘。
到人才中介或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时,要特别留意该单位的资质,要到经劳动部门或人事部门批准的正规机构求职。这些机构往往“明码标价”,服务流程相对规范,且收取费用后会开具正式发票。
原则二:不随便签字。
当招聘方拿出协议或合同要求签字时,千万要多长个心眼,仔细阅读内容并细细斟酌。特别是当遇到以推广、促销产品为名的民事协议时,千万不要签。
●“三项注意”
注意一:考察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要留意考察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信息,尤其要对张贴在电线杆、墙面、书报 栏等地的各种“豆腐块”招聘广告、长期出现的小广告多打个问号。
骗子公司或黑职介张贴的假招聘广告通常有以下特征:允诺高薪或“包食宿”;待遇好但职位不高,应聘条件也不高,措辞模糊;招聘人数多,动辄几十上百人;职位之间互相没有任何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注意二:留意单位地点、营业场所
在到单位面试或到中介机构求职时,特别要留意单位地点和营业场所的状况。正规的单位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面试地点放在临时租借的民房或者小宾馆,或是现场十分简陋,几乎就是“一间门面,一部电话,几把椅子”,要格外提高警惕。
注意三:注意工作人员的形迹
在应聘过程中,应聘者常常觉得招聘人员高人一等,怕得罪对方,因此不敢提出疑问,不
敢与招聘人员平等沟通,这也是导致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工作人员的形迹,像上文中的刘先生碰到的所谓“经理”没有任何专业素养,面试只谈收钱,工作日有人穿着大裤头,这种也多半是问题公司。
维权: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不知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是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步,也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堂必修课。
●用人单位招工时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1、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2、招用童工和无合法证件的人员;
3、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4、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
5、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
6、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7、以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和岗位除外)。
四、陷阱归类
1.“偷梁换柱”陷阱
以征求内勤、办事员为幌子,让求职者掉入拉业务的陷阱.
公司开始可以是以招聘秘书、行政人员为名目,吸引一些社会经验不足的求职者加入,正式上班后,这些求职者才发现没有底薪、更没有员工福利,根本就是叫你去拉业务.
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记者在采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时,她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
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小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招聘通知,招聘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分析:名为招聘会计,实则招聘业务员;新人永远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种种“注水”招聘让求职者深受其害。“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往往有很多破绽:(1)招聘信
息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2)面试极为草率,面试官似乎对你的专业、能力不感兴趣;(3)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4)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求职者应该学会分辨形形的假招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先花钱后赚钱的陷阱.抵押陷阱.
虽然国家劳动部门早就明文规定,任何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的押金,或者以身份证、毕业证等作抵押.但是,目前仍有相当多的企业以便于管理为由向求职者收取押金,或抵押身份证.企业在收取押金或身份证之后,便会为所欲为,求职时一定要小心.
有些公司对那些不具备条件的求职者,宣称可以培养为“某某师”,而实际上是让求职者先购买产品或是选修课程.公司往往会在求职者缴费后才讲出种种特殊情况或内部规定,以规避其当初的承诺,使求职者花了钱后,赚钱的希望却大大落空.
3.虚假招聘陷阱.“皮包公司”
一些单位到处贴一些“招聘启事”或在非主流媒体上登虚假广告后,临时在写字楼租一间(套)办公室,挂上“经理室”、“财务室”或“人事部”的招牌,进行虚假招聘,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押金、服装费、证件费等名目不同的费用后,告诉应聘者“你已经被录用,×月×日来此处报到,正式上班”.当受骗者按指定的时间来此处“上班”时,才发现已是人去房空.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