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作者:张 哲 陈桂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
作者:张 哲 陈桂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
[摘要]文章以软件企业对Java编程人员的需求为依据,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针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提出了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解决了技能学习与职业素养训练脱钩的难题,并指出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驱动 Java 教学法
[作者简介]张哲(1971- ),女,河南安阳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讲师,高级程序员,主要从事软件技术和高职课程设计研究;陈桂生(1970-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讲师,高级程序员,主要从事软件技术和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60-02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java可以开发什么软件 目前,Java语言从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来看,主要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来看,它们有一个共性:纯粹的语法,没有软件工程思想的体现,脱离了实际应用,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什么是Java语言而已;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枯燥无味,觉得无实际用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就是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把某一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Java语言的应用,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了Java语言在软件开发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按照这种方法实施的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整体效果好,毕业生进入企业适应期短。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
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
我们发现“项目驱动”教学法很适合Java语言的教学,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能力的需求及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要求,通过多方论证,我们认为高职软件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通过加入实训项目与案例,使学员每个阶段达到一个目标,提高学生Java语言编写程序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性;在行业通用能力方面,通过对项目的评讲和实际训练,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过程,增加对各种软件开发模型的理解,掌握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及C/S、B/S程序结构的开发技术;在核心竞争能力方面,通过协作开发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职业素养。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分为项目设计、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和项目评讲四个阶段。
1.结合企业需求,精心设计项目。我们把Java语言开发项目分为Learning,Training,Mentoring三种类型。(1)Learning规模较小,目的是通过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Java编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设计了图书租赁系统和文字处理系统两个Learning项目。图书租赁系统案例通过一个Java控制台程序,锻炼学生对流程控制、异常处理的熟练运用程度以及编码规范度。通过对项目进行重构,使学生了解基本重构规则,深入领悟OOP技术。通过文字处理系统——noteSys的开发,使学生熟练掌握Swing各种组件的使用方法、AWT的事件机制,掌握线程开发及自定义组件的开发使用,并熟知文件及输入、输出流的各种操作。(2)Training为大中规模项目,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从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部署的全过程,我们设计了企业即时通开发项目。(3)Mentoring项目同样是大中规模项目,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开发过程,教师充当需求提供方与技术顾问的双重角。我们设计了进销存系统Mentoring项目,用来让同学们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由开发小组独立完成C/S结构程序的设计和开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