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kr说明书
宾得kr说明书
ZT细说人眼与相机<DIY ="CLEAR: both"><DIY><DIY><DIY id=post_rate_di_3872><DIY><DIY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k; CLEAR: both"><DIY><DIY ="LINE-HEIGHT:
1.6em" lass=t_msgfontfix><TBODH><TBODH><TBODH>先说说人眼的分辨率。对于人眼分辨率的研究比多说人想象的都要早许多,而且多年来这个结论没有太大的变化。最权威的结论来自1897年(没错,是1897年,就是康圣人跟梁启超等人准备搞变法跟老佛爷不痛快的年代),德国人Konig在“Die Abhangigkeit der Sehsharfe von der Beleuhtungsintensitat”一书中指出,人眼的极限分辨率是能够分
辨0.59角分的线对。这里要细致的说一下为何要用角度而不是长度来表示分辨率,大家知道,无论是人眼还是相机都会遵守远小近大的
透视定律,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人眼不同的时候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大
小是不一样的。利用角度来表征这个问题就会简单很多。1897年的时代,像素这个概念并不普及,所以Konig给出的是线对(line pair)的数据,也就是说人眼可以分辨张角为0.59角分的明暗相间的线条对,因为表示一个明暗相间的线对至少需要两个像素,那么换算成像素就是:
人眼上的一个像素相当于0.3个角分。为了让大家对于1度或者1分的张角对应的细节有一个直观的概念,这里给大家几个例子:
太阳和月亮的张角大致都是30个角分,也就是半个角度的张角,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在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对应的张角是47个角秒,也就是一个角分不到一点点(为何人的肉眼看不见环形山,因
为在你的视网膜上月亮形成的图像其实不过就是一个100个像素左右的图片而已)。人眼的作用更类似于一台视频摄像机,而非静态的
照相机。人的眼球反复转动,持续接受外界的光信号,并随时“更新”
大脑内的图像细节。同时,大脑将双眼得到的不同信号组合起来,也
可增加图像的分辨率。而且,我们经常会转动眼球或者转动脖子,以
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眼球和大脑的有机结合,使人眼的分辨率不仅仅由虹膜上的光受体决定。根据以上的观点,假设前方有一个四方
形的视野,比如一扇开着的窗户。像素值相当于^2=324000000,即3亿2400万像素。但是你其实不会意识到如此多的像素值,仅仅是大
脑根据需要,获取“有用”的细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眼的可视
范围非常宽,几乎达到180度。如果以此计算,即使仅以120度计算,像素就可达到5亿7600万像素。如此高的像素值,确实不是现有的数码相机可以相比的。飞思的P45数码后背,有效像素高达3900万,每张照片的文件大小达到110MB以上,售价更是超过20万元,但是仍旧和人眼有较大的差距。知道了人眼的分辨率细节的能力,再来探讨一下人眼的视野大小,正常视力的人的视角超过150度,但是人眼分辨率细节的能力并不是均等的,和相机一样人眼中间分辨率细节的
能力强于边缘部分,所以当一个人看到感兴趣的目标的时候会不自觉
的把头或者眼睛转过来,让自己视网膜的中心对准目标。所以我们这
里先假设人眼中间的90度具有最高的分辨率。那么人眼中央部分的
就相当于一个×(90×600.3)=
3.24亿像素的相机。再说人眼的ISO,也就是灵敏度。天文学家R. N. Clark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实验,在同一个望远镜上分别用佳能10D的相机和人眼观察14等星,当把10D的ISO设到400的时候通过12秒的曝光时间可以达到和人眼观察数秒钟后相似的观察效果,(人眼的光积分时间,也就是曝光时间,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可以长达15秒。有些吃惊,是吧。不过这 15秒的时间需要一个人在黑暗的环境中待上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于是Clark推论人眼的最高ISO大概相当于800左右。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人眼的ISO就低很多,在晴朗的室外,人眼的ISO大概只有1左右。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人眼在调节ISO方面的巨大潜力,从最低的ISO到最高的ISO,调节范围高达800倍。而今日所谓的NB单反不过从ISO100到ISO6400任意,不过区区的64倍。说说人眼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简而言之,就是在同一个视野中能够看到的最亮的细节和最暗的细节在亮度上
的比值。一般的单反采用12bit的精度来输出RAW图像,能够输出的最大的到动态范围是4095:
1,当让由于噪声的存在,其实际的动态范围还要小一些。我们来
看一下Kodak生产的CCD的性能:
很多数码后背使用的1600万像素的CCD的像素尺寸是9个微米见方,对应的动态范围是76dB, 也就是6309:
1,43阵营广泛使用的830万像素的CCD性能就要差一些,只有6
4.4dB,相当于1659:
1. 相对来说人眼就要强很多,根据一般的估计,人眼能够在同一个场景中分辨出10000:
1的细节。当然在某种情况下这个范围可能会更高(或许是依仗人脑智能调节的因素,),天文学家说,人眼可以同时观察满月和3等星,对应的亮度差异为100万倍。另外一个常常被引用的例子是这样的:
不少人攻击登月的论据是照片上没有星星,摄影专家
会指出,如果要拍摄出来星星,那么照片中的人和月面背景肯定会过曝光,变成白花花一片片。这个说法对于有摄影经验的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没有类似的经验的大众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觉得同时看清楚月亮和天空中的星星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挺复杂的,可能不单单和人眼的动态范围有关,跟人眼的分辨率也是大大相关的)。另外一个引人争议的问题是人眼的
焦距。如果你去搜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发现很多,从17毫米到50毫米。当然50毫米这个答案最为荒谬,因为没有任何人的眼球里面
会长出35毫米胶片来。其实很早以前这个问题既有明确的答案:
68年的“Light, Color and Vision”一书中就给出了结果,对于成年欧洲人来说:
物方的焦距是1
6.7毫米,像方的焦距是2
3毫米。参照人的最大瞳孔的直径7毫米,也可以算出人眼的光
圈数就是
3.
比各家看家表头动辄
1.0甚至0.9的参数逊不少。不过又有那家的标头可以看到120度的视野呢,最近几年防抖功能成为单反DC最有号召力的卖点之一。
不过人眼(当然不光是人眼,任何一种高等动物都有)早就在长时间
的进化过程中造就了了这个功能。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试着检查一下
margin rate自己的防抖功能是否依然工作正常。方法很简单:
你首先用每秒一次的的频率在眼前晃动你的手指,正常人会发现根本无法看清楚,然后保持手指不动,利用同样的频率晃动你的脑袋,你会发现手指就清晰多了。人类视觉防抖的
机理可能比任何一种DC单反都要复杂一些,大脑利用耳朵中的传感器判断头部晃动的方向和速度,利用这些信息控制眼球的光轴尽量集中在手指上,同时这些信息还会用来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处理,这个处理的过程或许就跟计算机视觉上使用的利用维纳滤波去除图像中运动导致的模糊的原理类似。简单地概括一下人眼的光学指标<DIY
id=post_rate_di_3873><DIY><DIY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k; CLEAR: both"><DIY><DIY ="LINE-HEIGHT:
1.6em" lass=t_msgfontfix><TBODH><TBODH><TBODH>
1,总像素数约5亿7600万像素;
2,视野150度;
3,ISO:1-800;
4,动态范围:
10000:
1;
5,焦距:
物方焦距1
6.7毫米,像方焦距2
3毫米;6,最大光圈:
约F
3.2;7,最长感光约15秒;8,支持机身防抖。
<TBODH><DIY><TBODH><DIY>EV值的含义和计算--转<DIY><DIY><DIY>我们看一些摄影技术教程,或者相机参数,或者使用测光表时,经常可以看到EV这个词。例如“加1EV曝光”,
或者测光范围“0-17EV”等等。那么这个EV究竟是指什么,EV是英文词组Exposure Values的缩写,就是曝光量的意思。摄影光学上定
义:
感光度为ISO 100、光圈系数为F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