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
第2期总第387期学会
Society
Feb.2021
No.2Total387th
后疫情时代国际性社团创新发展探究
—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的实践与探索
田喜梅汪润茂高越
(吉林大学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秘书处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国际性社团作为我国科技外交的重要平台,对于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的实践与探索,论述了后疫情时代学会在学术引领、智库支撑、科学普及、产学融合、国际化发展等方
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国际性社团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旨在为我国科技社团服务能力提升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国际性社团科技外交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1G322.25[文献标识码]A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呈现出全球流行肆虐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在给我国造成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战略机遇。我国成功应对疫情危机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威望大幅提升。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也将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积极、更主动的大国角⑴。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国国际性社会组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在机遇中拓展新思路、在挑战中寻求新突破,则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性社团的创新之基、发展之道。
根据中国科协、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将致力于引导并支持打造在学术引领、智库支撑、科学普及、产学融合、国际化发展等业务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会⑵。国际性社团基于全球会员体系,无疑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2-0027-06
建设世界一流学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谋求创新发展,则是国际性社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在后疫情时代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以期为国际性社团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一、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创新发展建设路径
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作为全国38家国际性社团之一,由吉林大学牵头15个国家的仿生学者联合发起,经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外交部、中国科协会商同意,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于2010年正式成立。历经10年发展,学会已成为国际仿生领域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的高端平台,在推动仿生科学进步、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
•27-
2021年第2期后疫情时代国际性社团创新发展探究XUEHUI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政策下,学会在会员服务与创新发展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进展。
(-)强化创新方向引领,打造学术活动集
1.凝聚会员力量。会员是社团的构成主体,科技社团通过凝聚会员实现自身在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升级⑶。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一方面通过吸纳、培养高水平会员加强学术引领,另一方面则通过拓展会员国别来扩大引领范围。当前,学会拥有院士13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30余人。2020年,多位会员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突破性成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线上渠道扩大海外宣传,学会新增来自爱尔兰、埃及、阿尔及利亚、匈牙利等12个国家的会员,会员国别达到72个,奠定了学会在全球仿生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
2.增强学术交流。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服务,是科技社团最重要的功能和职责⑶。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通过创设高端学术交流品牌引领学术领域研究发展。疫情防控政策下,学会发起并举办系列仿生前沿在线学术论坛,聚焦前沿热点领域,吸引中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内外数百名学者参加,促进了所在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此外,在已有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品牌活动基础上,学会于2020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仿生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共吸引40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展示了仿生领域最新科研和技术成果,做到开拓创新、先导领航。
3.提升会刊影响。根据科睿唯安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学会会刊《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在国际仿生专业期刊领域的影响因子排名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并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荣誉称号。学报编辑部还积极组织编委会改革,增设期刊子领域副主编和青年编委,以进一步提升期刊活力和水平。为加强学术引领,学会同时启动创办综合性期刊《Frontiers in Bionics》,
致力于报道全球仿生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学术动态、新闻聚焦、社会评论等,反映学术前沿进展及水平,引导仿生领域应用与发展。
(二)注重智库成果转化,提升跨域交流水平
1.建设专业智库。面对国家建设创新智库的新形势,科技社团向智库方向转型,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可以促进自身发展⑻。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通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凝聚了一批活跃在国际最前沿的知名专家学者,逐步建立起具有资源特的开放式专家智库,彰显了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结构优势。学会智库在做好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的同时,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持制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与仿生制造”“十四五”规划,并组织召开仿生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研讨仿生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评估仿生科技与产业发展方向。
2.开展对标研究。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仿生学科发展,同时为智库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学会与美国知名智库费尔马尼安商业与经济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仿生科技创新对标研究。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达芬奇中国指数在第一届仿生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上正式发布,展示了近20年来我国仿生活动发展情况,以及与全球指数的对比关系。双方还进一步召开线上会议,就对标世界一流,开展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仿生发展指数合作研究,联合发布系列达芬奇全球比较指数达成合作意向,做到对标定位、促进发展。
XUEHUI学会2021年第2期
3.丰富情报探索。围绕国际仿生科技发展动态,学会积极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为会员提供数据库平台服务与智库服务。学会创建有仿生数据库,收录论文、专利、机构、专著等信息5万余条,同时开展国际科技前沿信息采集、动态跟踪、数据分析、热点挖掘、发展预测,有效提升智库服务能力。学会于2020年开发建设国际仿生科技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框架,致力于发挥数据资源优势,编写《全球仿生科技发展白皮书》,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
(三)做好社会科普服务,推动仿生学科普及
1.推动学科建设。国际仿生工程学会致力于通过完善学科建设来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和促进科普能力提升。以学会为支撑,“仿生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我国仿生学科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学会基于与中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的合作,拟设立仿生科普促进委员会,并共同推进仿生科普馆的建立。此外,创办科普期刊也已列入学会工作规划,将与公众平台等电子媒体共同做好大众科普服务。
2.拓展科普活动。学会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科普服务的创新,于2013年创办科普品牌活动一仿生学基本方法短期课程。2020年,受疫情影响,短期课程转为在线举行。此项科普活动先后吸引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不同研究领域的数百位青年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加,并获得培训证书。为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
学会于2020年在线主办第二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面向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中小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吸引近1000人参加,既激发了青少年科学热情,又提升了青少年科技水平。
(四)促进产学深入融合,启动标准研制认证
1•深化校企合作。2020年,学会企业委员会依托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走访对接30家企业,并与威海市科博乐汽车电子、威海光威复合材料等企业签订框架协议。学会第一届企业委员会论坛于2020年10月在威海召开,通过校企交流深入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为快速推进仿生技术产业化发展,学会联合64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发起筹备成立仿生健康联盟,同时进一步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合作筹备成立中国仿生工程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以构建学会与产业连接的纽带,深入推动校企合作,打造基础研究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创新体系。
北京疫情最新数据2.强化标准支撑。面对仿生学产业发展的形势和需求,学会与国际仿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66)国内对口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研究制订仿生标准体系,联合推动中国仿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备成立进程。2020年,在ISO/TC266换届之际,双方联合提交了秘书处迁址中国和主席任职申请,以增强我国在国际仿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先导权和主动权。学会还进一步与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建立标准化服务机构,引导仿生技术与产业相关标准制订、实施与推广。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创建世界一流学会
1.创新管理机制。科技社团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提高我国国际科技话语权⑼。学会的国际化发展依赖于国际化的管理运营。理事会作为领导机构,其组织
2021年第2期后疫情时代国际性社团创新发展探究XUEHUI
架构与运作模式决定了学会的国际化水平。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理事会组成坚持彰显国际性,外籍理事占比近90%。学会着力发挥理事会的引领作用,通过广泛联系各国会员、开展国际活动,引领国际学术发展方向。自2017年起,德国、丹麦、以列、韩国、英国等理事单位先后参与和组织学会相关学术活动。良性的长效管理运营模式,保证了学会国际化进程稳步向前。
2.构建国际平台。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学会专注于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搭建创新性交流平台,开展实质性交流访问,建立前瞻性项目合作,多措并用,坚持国际化发展。2020年,在常规国际活动受到疫情防控政策限制下,学会另辟蹊径,与常驻中国的德中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墨轲博士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中德仿生推广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将积极推动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为中德两国高校仿生学科建立对接,在充分利用德方优势资源基础上,深入推动我国仿生学教育发展,实现国际化仿生人才培养。
二、厉疫If时代国际性社囲制新发展因境
当前,中国国际性社会组织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全球影响力极不匹配。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通行持续受阻,严重阻碍了国际性社团业务活动的开展,社团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制度规范性不强,缺少政策扶持
我国多数国际性社团成立较晚,且作为非政府组织,同政府之间暂无经常性、制度性的沟通机制,导致国际性社团社会知名度不高,发展受到很大制约[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世界各国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我国疫情防控较好,但受困于国外疫情现状,政府主管部门尚未完善国际性社团组织出国(境)管理制度,对外交流协作仍处于停滞状态,国际活动规模未来几年可能会持续压缩。
(二)社团凝聚力不足,缺少资源扶持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出,国际性社团科学治理程度低、深度国际合作少、外籍会员占比小,在创新服务方面理念模糊,举措不多。进入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改变,国际性社团出国访问学习、办会参会等活动势必受到影响,导致学会的国际影响力降低。同时,由于各项服务不能及时跟进,可能会出现部分会员参与度降低、自动脱离社团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团的凝聚力。
(三)自身筹融资不利,缺少资金扶持
目前,在政府层面仍然缺乏推动国际性社团发展的资金、人才支持体系[训,部分国际性社团资金流入有限,收支循环不畅。尤为重要的是国际性社团自身筹融资能力较差,收取会费普遍存在障碍,而资金短缺直接造成国际性社团难以顺利开展国际合作。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贸易形势持续恶化,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倒退,从而增加了国际性社团争取资金扶持的难度。
鉴于以上多种因素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国际性社团业务活动开展面临严峻考验,未来发展陷入不确定性。因此,实现在困境中挖掘潜力、在限制中寻求发展是国际性社团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30
XUEHUI学会2021年第2期
三、后疫情时代国际性社团@1新发展的对策
(-)创新管理理念,提升国际影响力
社团发展,管理先行。先进、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是国际性社团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后疫情时代,更要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把国际性社团打造成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以提高国际影响力。
1.吸收学者参与治理。国际化治理结构有利于吸纳和团结会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正因为一直坚持理事会治理结构国际化,才能保持学会鲜活生命力。在后疫情时代,可以侧重培育对社团发展有谋划的专家担任理事,聘任对社团工作有热情的外籍志愿者加入秘书处,切实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
2.适时推进办事机构建设。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因于2020年增设北京秘书处和威海秘书处,为学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在后疫情时代,可以逐渐推进境内代表机构建设,通过属地管理,避免人员不必要流动。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待条件成熟时,也可在设立办事处或联络处,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3.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国际性社团应在不断完善办事机构功能结构的同时,加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管理人才。在后疫情时代,通过互联网开展的线上活动增多,要重点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国际语言交流、数据信息管理、云端活动筹划等综合业务能力,以对外展示国际性社团的良好风貌。
(-)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公信力
国际性社团作为上接政府、下联公众、内联专家学者、外联国际同行的社会组织,面向会员的学术引领、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面向企业的成果转化、面向政府的决策咨询都是其肩负的重要功能[⑷。因此,国际性社团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公信力。
1.发挥科技外交作用。在会员服务方面,社团应坚持学术引领,团结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提升学术交流服务。在后疫情时代,要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拓展海外宣传,吸纳更多海外高层次会员,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引进输出方面做好平台对接服务和专家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发挥国际性社团科技外交作用。
2.发挥科普宣传作用。国际性社团多在专业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处于世界优势或者领先地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在后疫情时代,要同步加大线上线下科普宣传力度,通过线上邀请专家参与公益讲座,线下举办科普大赛等活动,在提高全民科技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度。
3.发挥科学决策作用。国际性社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智库建设水平,为政府部门、跨国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后疫情时代,社团要积极寻求同政府、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开展国际对标研究和前瞻预测研究,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创新筹资模式,提升社团生命力
国际性社团由于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大多依赖于挂靠单位资助运行,因此急需阔斧改革、推陈出新,通过开发多元化、多维度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破解发展困境。
1.创建一体化智慧平台。在后疫情时代,社团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开发建设集数据库、知识库、社交网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运营,实
•3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