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日记篇一:
20xx年8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派到市中区鑫昌路小学参加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我把这次交流当作自己学习的机会,并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极好机遇。就像李长良校长说的那样,至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些美好的印记。在来到鑫昌路小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充分感觉到了城乡学校的差异和中小学之间的教学、管理和常规的不同。虽然我努力去做,但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下是我这段时间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一、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回望自己在鑫昌路小学的这段时间里,有酸有甜,有苦有乐。但现在想想,一切的不如意以及抱怨早已化为一种动力,促使自己在磨练中不断成长。交流这段时间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教师这个工作跟别的工作不一样,它不只是一种职业,更主要的是一种事业&&如没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到教学中去,而只是追名求利,见异思迁,是当不了一名好教师的。刚到鑫昌路小学时,因为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太熟悉,感觉压力很大。但是,我始终抱有自信向上的态度,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深入地研究学生特点和教材上。因为我知道,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先当个好学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储备好一桶水。为了得到一桶水,我开始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努力在实践中摸索。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交流的这段时间里我担任四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工作,刚开始老是感觉踏不上步点,总感觉比其他老师慢半拍,经过和老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现在感觉基本上可以跟上节奏。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真诚的爱,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促膝长谈,洞悉学生的一切,走进每个学生,不带任何偏见,听他们的心声并与他们进行沟通。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学习成绩能够名列级部前列。我想,这与我平时的管理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学生的刻苦努力以及其他科任教师奋斗的结果。在这里要感谢李贵慈老师和陈繁华老师的指导。特别是教我们班语文的陈繁华老师。陈老师经常到班级里帮我管理和督促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有时甚至看着学生打扫卫生到很晚。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也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向老教师学习。
三、其他工作方面。在其他工作方面,特别是教学常规方面,鑫昌路小学和乡镇中学的差异较大,最大的变化就是常规做的比较细。无论是班级管理常规还是教师教学常
规,检查比较仔细。极大的促进了我在教学常规方面的提高和改进。
通过这段时间的交流学习,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增强了危机感和急迫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明白了当好一名教师,除了要有事业心外,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领悟到,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
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要做个育人的先锋。这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它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真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
后进生最缺少和最需要的是温暖与爱。从教五年来,我一直用真诚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用温暖和爱心去修补他们的心理困惑;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花林中学尽管不乏优秀的学生,但令老师头痛的后进生也为数不少。不管你信与不信,女孩子要变坏,比男孩子更可怕。20xx学年,我任初三(4)班班主任。由于即将毕业,某些后进生更是对学习、对老师无所谓了。班里有位女生叫沈××,作业不完成不说,还三天两头缺席,一叫进办公室就沉默寡言,背地里却教唆同桌查××女生等人逃学。最不可思议的是和男生特别亲密,和尖子生势不两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后进生固然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但他们身上也有优点与长处。这就需要教育者用放大镜寻他们的闪光点,用浓浓的爱去温暖、融化他们。收起心中的怒火,我一次次在放学后与她谈心。可沈××的沉默让话题无法切入,别说展开了。
交流日记篇二:
一、活动的目的:
为了加强党支部内部各成员间的联系,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为党支部各成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生
活,思想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的平台。我支部特意策划此活动,让日记在党支部成员之间流动,让各成员可以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的同时,了解他人的思想并作出一定的评论。
二、主办单位:管理系学生党支部
博客模板大全 三、活动时间:每星期周日晚上
四、活动方式:创建Q共享文件的反试
五、管理人:曾家菲、李倩慧
六、参与对象:党支部的全部成员
七、活动的实行:
(1)党支部的成员每周在党支部的交流日记的表格里自行就下
自己一周内完成的工作。
(2)每周日晚上各成员把记录的表格发给曾家菲、李倩慧整理,
整理完上传Q,自行下载查看。(单
周李倩慧、双周曾家菲)。
注意事项:1.实行本活动可以提高各成员的工作效率,也是支部工作实行绩效管理的一部分,所以所记录的材料可以用作评选“示范岗”的参考材料。
2.请各成员每星期都自觉记录和上传文档,每星期不再进行通知,本活动在支部里作为日常活动进行。
管理系学生党支部
交流日记篇三:
为搭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充分利用各方的优质资源,发挥同伴教育、同伴互助作用,利用“交流日记”作为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突破口,使得思想教育更直接、有效,以此建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育系列,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所谓交流日记,它区别于狭义的个人日记,交流日记已不再属于个人所有,它是学生、家长在教师指定的本子里按指定的内容进行滚动书写、交叉传阅的一种日记模式。它既保护学生隐私(可以不具名),又把学生隐私公开化(如个人困惑、思想疙瘩和个人矛盾等等)公开化,并求助于教师引导、帮助和教育,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开放性、相通性和可操作性。
一、同伴互助促发展,增强班级凝聚力
交流日记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学生在成长道路、学习过程中,除了来自教师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学生自我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交流日记学生版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体分为摘抄和写实两大类。前者称为“固定餐”,摘抄一些经典美文,名家名篇段落,以陶冶学生崇高的思想情操。后者称为“自助餐”,有校园班级新闻的《现在播报》《我爱我班》,有表扬批评的《你说我说》,有排忧解难的《倾诉现场》,也有记录家庭生活的《家的温馨》等等,多角度满足学生口味,他们可以随意挑选,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交流日记学生板块的开通,在逐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例如,一次,汤×忘记值日打扫,第二天就有学生在交流日记《我爱我班》中提出诚恳的批评,教师则有针对性地把该篇滚动日记递给他看。到了中午,汤×就在前一同学相应的文字下面进行了自我批评:昨天晚上,我匆匆忙忙回家,忘记打扫了,请老师和大家原谅我,晚上我补扫。看到这里,我感到欣慰:学生简简单单几个字的内心独白远比教师把他叫来批评一顿强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交流日记”所倡导的同伴互助教育理念的有效性。又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学校检查班级黑板报,我班的黑板报得到了校长室的肯定
和好评,全班学生欣喜若狂,有学生在交流日记《现在播报》中写下:503班点名表扬,出黑板报的几
位同学功不可没。我在交流日记《老师的话》中趁热打铁:鉴于出黑板报几位同学的出表现,推荐评为班级小明星,希望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班级凝聚力在这一刻得以完整体现。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日记的窗口,我发现我的学生会善于发现了,会善于思考了,也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了,而这一切正是我所需要的。所有这些,极大地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减轻了我的工作压力。
二、替代家访新途径,家校共育成合力
由于家长平时工作的繁忙,除了提前约定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家访已经微乎其微,“交流日记”《家长话题》的推行,正好弥补了教师家访工作的不足,意义重大。家长话题可以是成功的育子经验,家长的困惑,需要得到教师帮助的,对班级管理的金点子以及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等等,颇受家长欢迎,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女儿已经第三次捧回《家长话题》让我看,而且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看出我们让孩子学习的同时,他们内心也在迫切地让我们共同进步!第一次我留下话,说女儿粗心,好多家长也提到了,一个多月过去,我发现孩子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明显减少了,我为女儿高兴。”————韩颖的妈妈胡岳
“张老师,刘牛在学校里态度好不好?他爸爸妈妈闹矛盾都不在这里了,刘牛的情绪有些低落,希望
老师和他多沟通。”————刘牛的姑姑刘洁
难怪这孩子近期看上去很失落,到校也特别地迟,原来另有隐情,而孩子又是外来子女,强烈的自尊让他不愿说出来,借《家长话题》通过姑姑的嘴透露了家庭近况。我及时他谈心,转移他的思想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了他的家长,期待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他感觉到班级带给他的温暖与关心。
家长的积极参与,减少了和孩子间的思想代沟,还可以了解到班级中其他家长的一些做法,为最终自己教育孩子提供活生生的样板。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真正实现家校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三.全员参与同提高,帮扶教育树典型
学生乐于在交流日记中倾诉,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交流日记从一开始的部分参与,到后来的全班铺开,学生已经把它看成自己和同伴交流的心灵驿站。为了保持学生对“交流日记”的兴趣,班级成立“交流日记俱乐部”,下设部长、宣传处、统计处等部门,各司其职,一学期
轮换。教师在次日早晨集中批阅,逐一点评,供全班交流。实行组长负责制,学生经过签名登记,可以随时阅读书写,灵活机动,保证全员参与。教师每个月作一小结,学期总体评价,效果较好。
交流日记犹如一个班级博客,容量大,内容丰富,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交流日记不再是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内向文静的、特别顽皮惹事的学生也纷纷记下她(他)们的所思所想。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在交流日记里的“蛛丝马迹”“不良苗头”,抓典型,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苏同学在交流日记《家的温馨》里留下的寥寥数语给我触动很大:我讨厌回家。尽管没有署名,但根据笔迹我断定是苏所写。
苏同学,单亲家庭,是低保户,行为习惯差,有小偷小摸行为,同学没有一个愿意和他接近的。父亲打工零零星星。小苏中午回家吃饭基本无着落,若有若无的零用钱常买些干面充饥,12岁的男孩瘦小得让人担心。
我经过权衡,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从学校争取到一个营养餐名额,在交流日记《倾诉现场》里对他说:老师请你吃中餐。有了吃饭的恩惠,我发觉小苏很想和我接近。我趁热打铁,紧紧抓住这一无声的交流平台,不断给他留言,鼓励,多则二三百字,少则十来字。同学发现我对小苏特别偏爱,改变了以前对他的冷淡。在潜移默化中,小苏也乐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示出来,我利用一月一次的滚动日记小结会,把他写的班上宣读,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心。难怪有学生向我说:“张老师,苏×比以前会笑了。”是啊,言为心声,我从滚动日记里读到了他的喜怒哀乐。最为明显的是,小苏成为我的“目标”后,习惯好了,作业质量不高,但是进步了。他在《倾诉现场》里写下:
爸爸不管我,老师和同学很关心我,现在,我过得很快乐。谢谢老师。
全班同学看后,在交流日记《你说我说》中纷纷留言:
苏×,你没有让张老师失望,苏×,加油!(你的同学陈思)苏×,你变了,大家为你祝贺!(你的同学刘志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