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媒介融合渐趋深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迅速普及,中国纪录片迎来产业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热播是中国纪录片走向产业化的标志性事件,自此中国纪录片开启工业化制作进程,市场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视频网站也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纪录片商业化上来。为了在题材内容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求新求异、增强用户黏性,我国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加大投入,布局纪录片领域,介入纪录片产业链制作上游。
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简称“B 站”)自2018年以来自制出品的多部泛纪实形态的纪录片受到广大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并迅速火爆“出圈”。这些作品在内容生产的微观层面呈现出与传统纪录片迥然不同的形态样式,凭借创新的表达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效益。产业化背景下的消费型纪录片在类型样貌和叙事策略等方面积极迎合受众喜好、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寻求类型边界和叙事话语上的突破,拓展了纪录片的呈现形态和美学样式,凸显出独特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一、后现代文化的背景及特征
“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后工业社会”迅速崛起,以消费文化为特征的商业社会来临。信息和科技文明的发展改变了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然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文化精神却陷入深刻危机,科学知识走向平面化。对于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的附赠没有带领人类走向解放,反而成为消解人的主体性的超人力量,人的自由创造性文化活动变为了大众化、商品化
、娱乐化、模式化的“文化工业”,并冲击着一切传统之物。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伴随着这一文化危机产生,并改变人类的思维行动和生活方式。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后现代文化思潮进入中国,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影视艺术圈,并与中国社会转型中众声喧哗的文化现象不谋而合,因此也成为阐释这些现象的有效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处于进行时态的思潮,因此目前对其并没有一个准确且完满的定义,但可以从有关学者的描述中略窥一二。特里·伊格尔顿曾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
[关键词] 纪录片 后现代 审丑 拼贴
[内容提要] 互联网是纪录片行业的新兴动能要素,视频网站的介入既为纪录片传播提供平台,也为纪录片生产提供创新迭代的驱动力,为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以B 站为代表的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凭借独特的后现代话语表达方式主动迎合年轻受众的审美倾向,以反逻辑化的审丑手段建构奇观景象,用游戏化与狂欢化的表现方式引发情感共鸣,借助时尚流行元素的拼贴与混搭营造“网感化”,以反宏大叙事的创作原则拉近与年轻受众的心理距离,但是也存在泛娱乐化、猎奇与肤浅、单一市场导向、盲目追求利益和流量等消费主义特征。在此背景下,纪录片需要平衡好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系。
■左喜乐
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的后现代表征
——以B
站为例
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1]。美国学者杰姆逊也大致概括了后现代文艺和美学的总体特征:第一,平面感觉:深度模式削平,即消除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的对立,从本质走向现象,从深层走向表层;第二,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从而不再有历史和未来,只留下现在一个时间维度;第三,零散化:主体的消失,即主体开始零散成碎片,世界是物化的世界,而不再是人的世界或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第四,复制:距离感消失,机制复制的结果是文化的衰败和世界的物化。[2]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后现代文化思潮就已席卷全球,渗透进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创作实践和观众的审美取向。
二、B站自制纪录片的后现代表征
(一)反逻辑行为的去魅化审丑
丑是与美相对的,美的事物总能让人心情愉悦、感官享受,而丑却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古往今来的众多艺术作品主张追求美的意境,希望借助艺术媒介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而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丑逐渐进入了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视野,并且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在艺术领域得到普遍认可。“在近四十年的科技发展中,因知识转换带来的文化断裂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互联网对生活的突然介入,造成‘网前人’和‘网后人’在表达方式和审美兴趣上的极大差异”[3]。在新的文化
语境下,丑以一种反主流、反传统的否定姿态迅速瓦解了纪录片的诗意内涵和精英气质,用反逻辑行为的美学观冲击着当下纪录片市场,体现出后现代大众文化话语的揭秘性和猎奇性彩。
“舌尖”系列纪录片热播以后,各大视频网站、传统电视频道纷纷跟进,迅速掀起了一股美食题材纪录片的制播狂潮,这也使得该类纪录片创新难度越来越大。而B站在用极具后现代特征的解说风格完成《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之后,又逆流而上出品了极其考验受众审美能力的作品——《奇食记》。片中各种光怪陆离的食物不仅不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甚至故意展现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辣眼”的画面。《奇食记》在选题上面独辟蹊径,展现了其他美食题材纪录片所不具备的去魅化审美倾向,突破了受众经验范围内对美食题材纪录片的固有认知,从而引起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一经上线便突破千万播放量。该纪录片因“丑”反而获得了更多观众的青睐。细究之下,当观众对精致美食纪录片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之后,《奇食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痛点,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新鲜感。奇观化的视觉效果消除了对“精英审美”的疲劳感,使人们并不在意视觉符号的精致化,而是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满足,这契合了当下许多受众渴望审丑的娱乐心理和社会文化审丑的消费需求。
二次元编程教学视频步骤(二)传统类型的消解与狂欢化表达
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有学者认为,当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价值真空、失去中轴,变得日益多元且充满断裂性,艺术的目的仅仅成了消遣和享乐。在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文化产品
的异质性、娱乐性和颠覆性得到了肯定,审美的维度得到了重新描绘和叙述,传统纪录片宣教意味浓重的话语氛围和宏大叙事方式很难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尤其是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人们观看纪录片不仅仅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还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和共鸣。他们以一种游戏化的、非理性的、狂欢化的、随意性的姿态看待视听内容。
脱胎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B站自制纪录片从创意讨论策划案开始就注意避免流于传统纪录片严肃庄重的表述范式,拒绝直接性的、板起面孔的说教和思想伦理灌输,而是专注于生产具有互联网语言特性与风格特征的内容。例如,《历史那些事》系列在文本结构上采用狂欢化的叙事策略,将庄严肃穆的历史经典人物故事进行话语重构,颠覆了长期以来传统历史纪录片一直保持的神秘感、崇高感和疏离感。创作者用游戏化、娱乐化的手法讲述历史故事,以荒诞来替代正说,意蕴浅显不求深度,呈现出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历史人物与传奇故事成为受众娱乐的工具。其次,创作者还注重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充分考虑到B站平台独特的弹幕文化,纪录片进行后期剪辑时,在每一个共鸣点都有意地留出弹幕“气口”,期待观众喝彩,从而助力“梗”的发酵,通过“造梗”“埋梗”来引发弹幕狂欢,持续不断的“抛梗”和“接梗”强化了创作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与纪录片的互动交流,年轻受众在匿名的网络空间中尽情抛洒个人观点、自由释放内心想法,以视频网站为媒介,实现传者与受者心照不宣的审美共鸣和情感共振。
(三)时尚流行元素的拼贴与混搭
1.类型混搭
后现代影视作品不再仅仅是严格意义上的创造
性文化,将各种影片类型混置、并置、互文、重叠在一起是其最常用的手段,种种消解主流话语意义的拼贴、戏仿和混搭深受网生代年轻受众的欢迎。学者史蒂文·康纳指出:“后现代现象的最重要标志是等次的消除和边界的模糊,这是詹姆逊提出的文化领域扩张的结果”。[4]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的B站自制纪录片也颇为恰当。近年来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升级赋能和市场需求的扩大,纪录片在类型边界上不断延展,“纪录片+”的创作理念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真人秀”“纪录片+动漫”“纪录片+科幻”“纪录片+悬疑”等都极大突破了观众的认知,提高了观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度。通过融合多元的内容表达方式,纪录片成为新旧结合的混杂体,实现语态的变革与创新。例如,B站出品的《但是,还有书籍》在片中加入动漫元素,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视觉体验;《守护解放西》将纪录片与综艺真人秀形式结合,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敢于担当、人情味浓厚的警察形象。创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胆试验,突破传统纪录片的陈规旧俗,将纪录片的类型规则彻底打破,各种影像类别的叙事风格和功能意义杂糅在一起,产生“1+1>2”的效果。
2.元素拼贴
除了对视听节目类型的不断混搭与融合,创作者还主动收集其他文化元素,将广泛流行于年轻受众
体间的网络趣味性符码应用于纪录片的叙事中,产生互文效应并制造引申义。旁征博引式的拼贴和混搭手段将“不可能”变为一种画框内的“正在进行”,凭借陌生化的创作技法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加剧消费性话语的流行,达到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目的。如学者蓝凡所言:“在艺术、技术与商业三位一体的变革催动下,波普风格的拼贴混置成为了后现代电影生产的一种体制”[5],在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中,喜欢在文玩字画上题字盖章的乾隆皇帝被调侃为“弹幕的鼻祖”,被称为开启了“高级弹幕”的先河,主创还在皇帝印章上刻上“bilibili”的字样,将古今难以同时发生的元素拼贴在一起,造成一种戏谑、玩闹的感觉。另外,该片还将沈从文的《边城》与程序员的“编程”并置造成谐音梗的效果,把时下流行的体育比赛解说、“爱情保卫战”栏目、王家卫电影风格等元素跟纪录片内容进行拼贴,尤其在隋文帝杨坚离宫出走一集,“杨坚”连续抛出了好几个网络流行梗,如模仿《让子弹飞》桥段、王境泽“真香警告”等等,这些零散的、非因果的、非逻辑的网络时尚元素共同构成了影片碎片化的结构特点,以超现实的视听造型代替常规视听再现,历史与现实被混置在同一平面。“古今同戏”的荒诞感和反差感都体现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对纪录片“元叙事”的消解。
(四)反宏大叙事的符号表征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纪录电影运动时期就涌现出大量反传统纪录片创作模式的作品,倡导超越眼前的现实,实行虚构的叙事策略,用“制造真实”的方式将不可再现或难以再现的真实事件“搬上舞台”,实质上是对传统纪录片创作讲究客观真实记录的极大反叛。例如,克劳德·
朗兹曼的《浩劫》、迈克·摩尔的《罗杰和我》,都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影片主创对真实的操纵与建构。后现代激进思想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6],倡导人们以“本我”的角度观物,用直观的、本能的、通俗易懂的视觉感受取代传统解说客观语言的抽象说教,用“假定事实”的演绎取代用“证据”说话。这一思潮对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影响较大,并逐渐蔓延到了纪录片领域。在大众文化追求观赏性和享乐性的形势下,网生纪录片更加以商业利益为中心,以消遣娱乐为目的,向受众靠拢,强调对平庸琐细日常生活的描摹和个体生命经验的关照。
纪录片《人生一串》用以特写为核心的小景别镜头解放了人的身体,关注的是街头巷尾、籍籍无名的普通百姓故事,小人物的觥筹交错与大快朵颐刺激着观众的味蕾、调动着观众的情绪。纪录片的“时空是主观性和情绪性的,没有严守所谓时空统一,而是情感倾注在哪里,时空就流动到哪里”[7]。同样,在《历史那些事》中,导演用一系列具体的文化符号借古喻今,见微知著,采取现在与过去相互交织的互文文本结构方式,将发生在远古的历史故事放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以主观、闪回、凝滞、跳跃、特效等镜头替代线性时空观,以角扮演、2D动画、现场采访、亚文化(说唱、二次元)等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直接将历史情景重现在观众眼前。创作者注重挖掘历史细节与人物主观感受,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帝王和文学家降格为普通人形象,具体而微地描绘他们的生平趣事和个人爱好。这种对历史人物的个体书写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接受习惯,彰显出网络消费文化的草根性、游戏性、娱乐性等多元特征,以平视视角拉近了
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避免了因久远的历史沧桑而带来的疏离感。
三、结语
互联网通过它极具影响力的“权力文化”改变着纪录片的存在形态,彰显着其独特的美学意识形态,真假虚实成为模糊难辨的特征,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僭越,理性沉思被感性狂欢压制,人们沉迷在对符号和影像的即时性景观消费当中,纪录片原有的功能价值似乎正逐渐稀释。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主动贴近年轻受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内容创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中也存在泛娱乐化、猎奇肤浅、单一市场导向、盲目追求利益和流量等问题,创作方需保留一份冷静与思考,处理好商业性与美学特性的关系,以避免陷入技术依赖的窠臼,避免陷入价值虚无的境地,避免陷入难辨真伪的文化狂欢之中。
注释:
[1][英]伊格尔顿.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5.
[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2.
[3]曲春景,张天一.网络时代文化的断裂性和连续性:“B 站”传统题材作品的“爆款”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9):86-92.
[4][英]史蒂文·康纳. 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67.
[5]蓝凡. 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J]. 艺术百家,2014,30(04):108-120.
[6][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83.
[7]王珂.特写、身体与伦理——纪录片《人生一串》研究[J].当代电视,2020(09):59-6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编辑:李丹阳]
[关键词]网生类纪录片 内容价值 商业模式
[内容提要]互联网平台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互联网环境中,纪录片创作通过拓宽题材、立足国际视野、创新表达形式等塑造内容价值,通过IP 化运营挖掘品牌价值,依托平台优势创新商业模式。
■周婧
网生类纪录片创作传播研究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视听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纪录片产业也因互联网基因的植入而表现出全新的产业形态。各大网络视听平台也纷纷布局纪录片领域,不断加大投入。
本文选择优酷播出的《他乡的童年》和腾讯播出的《你好,未来人类》两部教育题材纪录片为案例,分析网生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逻辑。
由优酷联合制作并出品的《他乡的童年》于
扫一扫
阅读与分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