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①在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中等教育不够统一,在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上作用不大,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急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文法、语言等古典学科,与进入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一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比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水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
社会的需求了;生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革家关注的中心。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产生,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人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高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
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行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自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革。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试予以分析。
德国vs日本直播视频答: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改变双轨制、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改革中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二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改变双轨制、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改革中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在英国,《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斯宾斯报告》把中等教育的双轨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报告还提出设立兼有文法、现代和技术学科的多科性中学的设想。《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工党执政后,要求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改组中等教育结构,最终确定了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联系的制度。
在法国,1919年,法国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法国政府决定在初等教育
阶段实施统一的学校制度。设立统一入学考试制度,使学生享有入学的平等机会。把中学的初级阶段改为独立的公立学校,与初等统一学校衔接,实现初级中等教育的统一。
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施了4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纳粹时期,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9年缩短为8年,学校类型由原来的五种减少为三种。中学课程强调统一性,民族沙文主义成为中学课程灌输的基本精神。
在美国,通过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可由初级阶段教育和高级阶段教育组成,每段3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
(2)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英国,“罗宾斯原则”中抛弃了传统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狭窄专业占主导地位的办学方针,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雷沃休姆报告》对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和职业多变化的需要;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要加强高校内部专业化的管理。
在法国,《阿斯蒂埃法》的颁布,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要求按照新的原则调整和改组法国的大学。
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在美国,“八年研究”计划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建立初级学院,颁布《史密斯—休士法》,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
3.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答:(1)美国中等教育改革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从19世纪开始,美国全国统一的公立小学作为公立的和普及的教育制度的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到20世纪初期,美国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19世纪末,一种与小学相联系的中学又在美国得到了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中等教育改革成为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美国中等教育改革中,
研究和探讨了以下问题:
①中学课程的变革
进入20世纪后,美国教育飞速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中等教育的改革成为美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建立有别于欧洲的美国式中等教育。
1891年,美国教育协会任命了一个“十人委员会”,专门研究中学的课程问题和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1895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任命了一个“十三人委员会”,专门研究学院的入学条件问题。1899年,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报告,建议设立与六年制小学相互衔接的六年制中学;允许学生选修各类学科。这些建议确立了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修课制的基础。19世纪末,美国中等教育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形成了不同于欧洲教育的特,对美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中学职能的变革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中等教育的智力教育模式忽视社会职能,难以满足社会要求,
受到批判,引发了改组中等教育的改革。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1918年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并将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概括为: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形成六三三制,并建立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
③“八年研究”计划
“八年研究”,也称“三十所学校实验”,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发起的一项大规模教育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验证来寻求解决中学教育目标问题的方式与途径,建立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有机衔接,以期建立新型的中等学校模式,协调中学升学与就业的双重目标;同时也证明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和实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历史和现实意义
19世纪末,美国的中等教育通过课程与教育目标的改革,形成了具有欧洲传统教育与美国教育相结合的特,对美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不应是一个选
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对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八年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步骤、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对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使美国中学的课程脱离了传统的学术性束缚,增加了一些富有生活意义和实用性的课程,使中学课程结构由传统走向现代,成为进步教育在主导
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杰作”,使进步教育的原则和思想从初等学校渗透到中等学校乃至高等学校,从而使进步教育运动在实现其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上,迈出了更具现实性的一步;它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对中等教育制度发起了冲击,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设想和有力的挑战,引发了对中学教育目标、课程、评估理论等基本问题的无限遐想和经久不息的探讨。
4.20世纪前期,英、法两国在教育改革中各提出了哪些教育法案和报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1)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
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①《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
a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b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②《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