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摘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而近年来,逆全球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受此影响,许多国外科学家无法与我国继续合作,国内高校原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制约。海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载体和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开展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将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实力,保障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分析海洋领域科技实力及国际合作发展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对探索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模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海洋;高校;科技创新
引言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
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而近年来,逆全球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受此影响,许多国外科学家无法与我国继续合作,部分尖端仪器设备也对我国禁运,国内高校原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制约。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坚持以“开放、包容、共赢”的核心理念,与沿线国家实现经验、产业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共享,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水平,这也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海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载体和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同时,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全球治理的新领域,已然成为各国寻求建立新发展优势的必争之地,竞争日趋激烈。经略海洋的强者,从来都是掌握着人类挺进新空间的最先进科技能力,国家海洋能力实质上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战略、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再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我国的海洋强国之路必须铺设在坚实的海洋高新科技的基础之上。而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尚处于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格局中的第二梯队,位势较低,开展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将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实力,保障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海洋科技实力发展现状
美国是当今海洋科技的引领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强大的海洋科技实力奠定了二战以来的世界海洋科技“一超多强”的格局,截至目前,美国海洋科技实力仍稳居“一超”位置,美国无论是在海洋核心技术、科技产出、高水平平台、科技合作网络、技术市场布局等方面都保持其霸主地位。英国、德国、法国、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处于“一超多强”的强国地位, 不仅是海洋高新技术产品的集中地,其在海洋科技学术研究影响力、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依然处于全球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高端。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格局中的第二梯队,核心关键技术自主供给能力极其有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尚无法较好地支撑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
保障、海洋权益维护、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保障、海洋防灾减灾、参与国际海洋竞争、海洋科技发展本身以及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事务的迫切需求和巨大压力,海洋高科技在国家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愈加显现。
二、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通过五种形式:1.人员交流和学术访问;2.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双边研讨会、网络会议等);3.联合研究;4.国际项目合作研究;5.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或平台。前2种方式一般由科研人员主导,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起步形式,主要呈现小而散却覆盖面广的特点,多是蜻蜓点水、或者点到为至,浮于交流的表面,交换的信息量也很小,很难形成深入和持续的合作关系。第3种方式是科研人员通过学术访问或参与学术会议建立与外方的联系渠道,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各方研究兴趣,寻、筛选适合长期合作的伙伴开展初步的、小范围的联合研究。第4种方式是双方或多方借助政府组织、科研基金会组织等设立资助的项目,通过共同申请项目,立项签署合作协议或合同的形式开展的合作研究。这种形式更依赖校方引导、政府部门或科研组织的大力支持。第5种方式是在此基础上,凭借政府部门、国际科研组织或高校的支持共建联合研究机构,从而建成高标准、大规模、常态化、多产出、深入的国际合作关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主要涉海高校已经开始通过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在海洋科学领域,我国先后参加了TOGA(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实验)、 WOCE(全球海洋环流实验)、CLIVAR(气候变化和预测计划)、ARGO(实时全球浮标阵列计划)、ODP(大洋钻探计划)和GEWEX(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 并主持开展了南海季风试验(SCSMEX)等国际合作计划。其中中国海洋大学通过参与这些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国外主要海洋领域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建立了海洋多学科过程相互作用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气作用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OUC-WHOI国际联合实验室,带动了海洋科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我们在面向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以及在满足我国气候安全和海洋战略的重大需求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海洋科学2个A+学科高校为在2007-2017年间被科睿唯安 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国际合作论文情况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为496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为27%;厦门大学国际合作论文为225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为43%。中国海洋大学合作最多的10所机构中有4所为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分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北卡罗来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系统以及德克萨斯A&M大学系统。厦门大学合作最多的10所机构中有5所为中国内地以外的机构,分别是特拉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马里兰大学系统、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马里兰大学。
威尔士足球分析三、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合作对象范围窄。由于世界海洋领域科技“一超多强”格局的存在,我们合作的对象主要以美国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获取先进技术和装备方面受国际关系影响较大。
合作领域窄。主要围绕传统海洋学科开展合作,缺少在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前沿交叉学科的深入合作。
国际话语权不足。由于国内海洋领域科技研究发展较晚,国际大科学计划仍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提出,我国主持并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计划太少。
国际化人才吸引力不足。目前的国际合作以国内人员派出交流为主,引进的国外高水平人才主要是华裔,同时由于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外国专家长期在华科研工作的生活条件,使得真正长期在华科研工作的外国专家较少。
国内资金投入大。国内外海洋领域科技水平的不平衡导致现有国际合作主要是由国内高校
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科学研究具有投入高回报慢的特点,长期的单向投入对高校形成了巨大压力。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少。较其他国家项目相比,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要求多(受限项等诸多要求)、吸引力小(资金投入少、面向领域少、很难引起普遍关注)、合作难度大(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空间距离、出国手续复杂等因素),因此在科研项目中的比重较低。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2018和2019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数仅占科研总经费数的1%左右。
国际化管理水平不足。国内高校缺少国际化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特区,以国际化方式建设和运行。
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太少。据统计,600余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依托高校的涉海基地仅有10个,其中海洋科学领域2个、海洋工程与装备领域2个、海洋生命领域3个;400余个“111”引智基地中,涉海基地仅有13个,其中海洋科学领域5个、海洋工程与开发领域7个、海洋生命领域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仅有3个涉海实验室,均为海洋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科技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没有一个涉海。各涉海高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四、开展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开展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探索合作创新模式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已经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可以获得对等的国际资源。我国已基本建立学科门类齐全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科技研发相关机构、人才、装备快速增加,基本完成海洋科技资源的原始积累,有了较好地跨越发展、自主创新的基础。在人才规模上,海洋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2018年海洋领域SCI发文作者数量居全球首位,是排名第二位美国的1.4倍,部分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进入国际前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