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译文比较当年我俩分手时
When We Two Parted
By George Gordon Byro
姓名:杨春丽班级:13-2BS
序号:26
Content
1,美诗展示
2,原诗鉴赏
3,不同译本赏析4,结论
5,参考文献
1,美诗展示
When We Two Parted
想当年我们俩分手(卞之琳)
When we two parted 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n silence and tears, 也沉默也流泪,
Half broken-hearted, 要分开好几个年头
To sever for years, 想起来心就碎;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苍白,冰冷,你的脸; Colder thy kiss; 更冷是嘴唇;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当年真是像预言
Sorrow to this! 今天的悲痛。
The dew of the morning 早晨的寒露在飘荡,
Sunk chill on my brow; 冷彻了眉头-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仿佛是预先警告我
Of what i feel now.今天的感受。
Thy vows are all broken,你抛了所有的信誓,
And light is thy fame: 声名也断送;
I hear thy name spoken 听人家讲你的名字,And share in its shame. 我也会脸红。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 人家当我面讲你
A knell to mine ear;我听来像丧钟-
A shudder comes o’er me- 为什么我从前想像你
Why wert thou so dear?值得我这么疼?
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 谁知道我本来认识你,
Who knew thee too well:认识得太相熟:-
Long,long shall i rue thee 我今后会长久惋惜你,
Too deeply to tell.沉痛到说不出!
In secret we met: 你我在秘密中见面
In silence i grieve 我如今就默哀
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你怎好忍心来欺骗。
Thy spirit deceive. 把什么忘怀!
If i should meet thee 多年后万一在陌路
After long years, 偶尔再相会,
How should i greet thee?-我跟你该怎样招呼?With silence and tears. 用沉默,用眼泪。
2,原诗鉴赏
诗一开始就是一对恋人负气决裂的压抑场面。用语极为简单朴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字。原诗每行四音部抑扬格和三音部抑扬格交错,在节奏上衬托出一咏三叹、回旋复沓的
缠绵效果,很好的表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沉重叹息。韵律是隔行押韵,尾音d和s高低错落,长元音a和双元音ou多处出现,从音韵上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诗人和恋人分手时的爱恨交加的矛盾和痛苦心情。
3,不同译本赏析
这首诗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译体,下面以不同译本在第一小节的各自特来分析。
3.1陈锡麟的五言译诗:昔日依依别,
泪流默无言;
离恨肝肠断,
次别又几年。
一吻寒更添;
日后伤心事,
此刻已预言。(王宏印,2004:47)整体而言,译诗节奏分明,铿锵有力,措词典雅,很有古典诗歌韵味。
但译诗作为独立的艺术品,自身要求协调、统一,格律译诗只有和古诗传统中的原始意象浑然一体,才能在译诗内做到不露痕迹。而陈锡麟采用的古典五言体有其严谨的体制,也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诗歌语言,会生发出一种特有的意境和韵味,和原诗固有的情趣发生矛盾。
首先,原诗中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colder thy kiss,五言译体形式就不容易接纳,虽可传达出原意,但译诗内容与形式的抵触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是kiss在英美诗歌中是极平常的字眼,但吻却不属于汉语古典爱情诗中的自有词汇,“舶来”的味道浓厚,无疑会破坏译诗的整体美。
其次,五言诗是为了尽可能模仿原诗中体制,和原诗本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形式。千篇一律的五言译诗会抹煞英语格律诗的本来面目,对原诗形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篡改和歪
曲。以五言诗歌体制来承载英诗的内容,易于在读者心目中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在英语文学当中也存在类似的诗歌形式,而诗歌形式和内容不可剥离的关系,使得译诗读起来显得造作失真,无法在译诗中实现原诗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再次,诗歌体制的生搬硬套有一个公认的缺陷,就是以韵害义,因形就义。陈锡麟译体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译诗的措辞,使译诗在内容上偏离了原诗。且但细品之下,会发现和原诗意义有微妙的差别。When we tw o parted ,从字面上看只有“分离”之意,并没有“不舍”之情,与下文In silence and tears一起,从一起始就奠定了诗的整体基调,即对往日感情的追悔,是沉痛懊悔交加的复杂心情。但“昔日依依别”读后仍能强烈地感觉到恋人之间的深切爱恋,显然是囿于形式的过度发挥,联系下句“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似乎分
手时两人仍如胶似漆,难舍难分,这显然有悖于原诗意义,造成下四行在意义衔接上较为牵强和突兀,失去了原诗诗意的自然流转。这显然是易词就韵,因形害意的结果。
3.2黄昊火斤的译诗:当初/我俩/分离时,
默默/无语/ 泪满面
离愁/绞得/心半碎
一别/将是/若干年;
你的脸/苍白/冰冷,
你的吻/冷而/又冷;
真就是/那个/时光,
预示了/今日/悲恨! (王宏印,2004:45) “以顿代步”实质上是五七言译诗的延伸和继承,只不过结合了现代汉语的特点,以一至四字组成的音顿代替了格律诗中的单字,音顿也没有了格律诗中的严格定制,可长可短,能够适应多种诗体,在遴选字词上有更大的变通余地。黄昊火斤属于比较严格的白话格律派,并一直在“一步代顿”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尝试。
按照“以顿代步”思路进行了切分,这样原诗的四音步、三音步在译诗中就分别成了三顿。
译诗每行七字,从形式上来看较为整齐,从中可见译者致力于形式所作的努力。从效果来看,译诗以三音顿代替三音步,既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语义单位,又契合了汉语语言的自然停
顿,反复吟咏也有明显的节奏感,在译诗中产生一种近似原诗的效果。从内容来看,两三字组成的现代汉语词汇,更能容纳异域文化,在内容上更易于忠实原文,也更有可能在译诗中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当然这一段译诗也不是毫无瑕疵。
首先,cold在全诗中不仅是感觉上的“, 冰冷”并没有译出诗人经历了情感的挫折所遭受的精神打击和心灵创伤,和原诗相比总觉得意犹未尽。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for years 充满了分手在即的痛切之情,而“离愁绞得心半碎,一别将是若干年”却有调侃揶揄的意味。这种出入还是和译诗形式有关。
其次,黄译为追求形式上近似的效果,通篇采用了工整的七字为一诗行。虽然“七言”仅是就字数而言,已不尽正宗,但这种形式有固有的文化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译诗的审美期待。当这种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和译诗的内容不尽一致,就会在译诗中产生一种不协调的近似滑稽戏谑的效果。过于严格的形式追求使译诗不是在艺术效果上不伦不类, 有打油诗的味道,这是拘泥于形式的格律译诗最明显的弊端。
3.3在我看来,卞之琳的译诗显得更为完美。
卞之琳的译诗: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也沉默也流泪,
要分开好几个年头
想起来心就碎;
shudder苍白,冰冷,你的脸;
更冷是嘴唇;
当年真是像预言
今天的悲痛。
首先,卞之琳译诗具有语言凝练含蓄,简约朴素等特点,措辞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从语言特征和诗歌体制上来看都更具有现代自由诗的味道。译诗用三音顿和两音顿分别代替原诗中的四音步和三音步,节奏感仍很分明,隔行松散押韵,后四行换韵,和原诗韵式不尽一致,但也在
一定程度上模仿出原诗的形式特征。由于没有字数上的严格限制,诗形不及黄译严整,但内容较前两首更加忠实,现代汉语词汇“想当年我们俩分手”,“想起来心就碎”等很自然地入诗, 与形式和谐地融为一体。
其次,平仄安排在自由诗中已经不是必备要素,而是一种驾驭诗歌语言的可有可无的艺术和技巧,更具装饰性。由于缺乏约定俗成的统一模式和章法,创作和评论现代自由诗就不易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不仅如此,现代自由译诗完全放弃了节奏,音顿参差不齐,诗行长短交错,不仅不易上口,也有碍诗形的工整美观。卞译派的白话格律译法是古典格律诗和现代自由诗的折中调和,结合了古典格律诗和现代自由诗的
长处,理论上以中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为依据,实践效果也较为理想。
4,结论
诗歌本是文学中的精品,翻译应尽力体现文学翻译的全部魅力和神奇,同时译诗赏析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过程。任何理论的结论和观点相对于无限开放的诗歌世界都是过于简单
化了。具体到一首诗歌的翻译,常常会因即兴发挥的个性化译法,其神奇微妙之处不亚于创作,
更不用说可能有意无意之间突破诗歌翻译的普遍结论了。
古典格律体首先指译诗的语言特征,即以单字作为语义和节奏的基本单位,同时采用古已有之的典型诗歌形式,如五言、七言、、诗白等等。现代自由诗是指措词上的现代汉语语言特征,即以一至四字组成的词语作为语义和节奏的基本单位,同时行数、字数、韵式以及节奏上相对自由,并不有意识追求自身形式的严整,也不追求与原诗形式的近似。当然古典格律诗有着严格的平仄和韵式讲究,译诗很难在忠实于内容的同时兼顾形式的纯粹,破格出韵之处在所难免。而现代自由诗虽然至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适用的模式,但并不绝对排斥形式美,在可能的情况下也照顾节数、行数、字数及韵脚,以求得节奏和音韵的谐美。
诗歌翻译应该坚持内容先行的原则,在内容忠实的前提
下兼顾形式的类似。
诗歌体制主要由音韵和节奏两方面构成,音韵决定诗歌的韵式,节奏决定诗歌的急徐轻重。
5,参考文献
[1]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郭延礼.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概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黄昊火斤. 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