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史学著作选读》  课程教案
章节名称
第五编《史记·货殖列传》
计划课时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重难点字词的字义,官职、地名、典章制度等内容。
2、了解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3、通过文章阅读,了解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繁体字及重难点字词字义;文中涉及的典章制度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教学准备
熟悉教材、查阅教学参考书及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
导入:讲授“商”的来源、含义与演变,让学生思考古代四民“士农工商”,商为何排在末位?通过讲解引入本节内容。
一、概述
《货殖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
大家知道,《福布斯》排行榜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富豪排行榜。而《福布斯》排行榜的母体是《福布斯》杂志,那么,《福布斯》是什么时候创刊的?1917年。《福布斯》创刊的时候并没有排行榜,直到1982年才首次推出福布斯富豪榜,一经推出后便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一年一度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在全世界受到密切关注。比如大家熟知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以890亿美元连续24年位居榜首。
所以,自从1982年福布斯首次推出富豪排行榜,直到今天总共3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创刊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年。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货殖列传》就是关于先秦到汉代的富豪榜,这个排行榜可是要比福布斯早了整整两千年。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从先秦到西汉时期的富豪榜是如何排名的?
现在我们来解题,《货殖列传》是什么意思?《货殖列传》就是一“货殖者”的列传。那什么叫“货殖者”呢?就是能殖货之人。什么叫“殖货”呢?“殖”就是生殖,“货”就是钱。所以“殖货”就是生财。《货殖列传》就是能够生财的这一批人的列传。“货殖”一语并非司马迁所生造,其实在《论语》中就已经存在。《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
《货殖列传》最主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一、全国经济地理区划。如果要做生意一定要先知道经济地理情况怎么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地理区划。在司马迁以前是没有人把全国分出经济地理区划的。
二、先秦与西汉的富豪排行榜。
三、把全国分为十数个文化风俗区。要做生意一定要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外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也要懂得中国人的人情习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头一次有这种分法的。
四、发展经济与生财之道的多样性。
这四部分是《货殖列传》的主要内容。另外,在篇首有两段话很重要,一段是老子的话,一段是司马迁自己的话。这是很少见的,他写列传一开始总是说事情,然后把自己的意见放在最后,叫“太史公曰”。而《货殖列传》一开始讲老子的话,然后讲自己的话。大家都知道老子提倡“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拿老子这段话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神农以前我不知道,尧舜以来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存在了。为什么?尧舜以来,人的声之好已经提高要求了,耳朵要听最好的音乐,眼睛要看五光十的东西,嘴巴要吃最好的食物,身上要穿最好的衣服。有了这些要求,就不可能“小国寡民”,一定需要有货物流通才行。
二、文章选读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江南出棻、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三、文章分析
首先讲解文选中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转换,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课堂朗读,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通过对字、词等的讲解,理解并翻译全文。
1、讲解文选中简繁体的转换,及异体字、多音字等,如
“声”,音乐和女。
“刍豢”,供食用的家畜。“刍”指食草的牛羊之类,“豢”,指食谷的犬豕之类。
“夸矜”,夸耀。“势能”,权势。
“渐”,音jiān,渐染,浸润。
“户说”,挨户劝说。“说”,音shuì。“眇论”,精妙的言论。“眇”,通“妙”。
“道”,通“导”。
“整齐”,整顿而使之齐一。
2、引导学生熟悉文选内容,分别请学生对原文段落进行课堂朗读的练习,通过熟读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讲解文选中涉及的地名、官名及典章制度等内容。如:
“山西”,战国秦汉时称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以西地区为山西。“材”,木料。“榖”,音gǔ,一种乔木,树皮可用来造纸。“”,音lú,麻类作物,其干茎纤维可用来织布。“旄”,牦牛。
“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广大地区为山东。
“江南”,此指长江以南直至南海的广大区域,比现在所说的“江南”范围要广。
“梓”,音zǐ,一种材质较较,可用来制作乐器和建筑木材的乔木。“连”,通“链”,铅矿石。
“丹沙”,即朱砂,一种红矿物,是汞和硫黄的天然化合物,可用来提炼水银(汞),也可用作染料和药物。
“瑇瑁”,或作“玳瑁”,音dàimào,一种海龟,其甲壳可用作装饰品。“玑”,音jī,形状不圆或颗粒较小的珍珠。
“齿革”,象牙及各种野兽的皮革。
“龙门”,指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的黄河两岸,夹河耸立,形似阙门。
“碣石”,指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北。
“旃”,音zhān,通“毡”,厚重的毛织物。
“筋角”,动物的筋可用作弓弦,角可用作弓上的装饰品或其他日用品。
“棊”,同“棋”。“棊置”,如同棋子布置在棋盘上。
“大较”,大略。
“中国”,此与“四夷”相对而言,指华夏民族所居的区域。
“奉生”,奉养父母于生时。“送死”,办理父母丧葬之事。
“虞”,本指掌管山泽的官吏,此处指在山泽中以采伐渔猎为生的人。
“政教”,刑赏等政事和教化。“发征期会”,征发货物,限期会集。
繁体字转换器“征”,求。“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谓某地物贱,当求物贵之地往销;某地物贵,当求物贱之地购取。
“劝”,致力于。
4、通过以上讲解引导学生翻译全文,并分析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也不能感化改变了。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很多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美女,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以上所说的,是物产的大概情形。这些物品都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哪里是因为国家颁布了政令来要求才做到的呢?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中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方面,是人们衣食的本源。本源广大,物用就充裕;本源狭小,物用就缺少。(懂得这一道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贫富的法则,(天然存在,)不是谁能夺走或给予的,而聪明的人财物总是有余,笨拙的人财物总是不足。太公望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织,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向这里集中。所以天下人都使用齐国出产的衣服鞋帽,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后来齐国一度衰落,管仲重新整顿治理,设置掌管财物货币的九种官员,齐桓公因此得以称霸,多次纠合诸侯,主持盟会,把天下纳入正道。而管仲本人也能收取占货值十分之三的市场税归为己有,虽然居于陪臣的地位,却比各国的诸侯还富。齐国也因而保持富强直至后世威王、宣王的时代。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入户籍,要负担租税徭役的平民百姓呢!
4、作业
课后阅读《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篇目,并尝试翻译。
五、教学后记
本编内容选取了《史记》中的五篇名篇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配合,多些课堂朗读、课堂练习的内容。课堂互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繁体字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比较难理解选文中涉及到的职官、地理等知识,对个别字词的掌握也要加强训练。在前两篇的讲解中,学生反映进度有些快,跟不上讲课的节奏。在之后的课堂中,我注意文章选取内容的长短,避免过长,造成满堂灌的情况。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有些临场发挥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张良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张良与老父,以文言文的形式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